第121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吉川英治作品三国·三国志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孙策刚说完,就突然气绝而亡,时年仅二十六岁。他号称江东小霸王,竟然如此英年早逝,这是谁都未能预料到的。

拜领印绶而成为东吴新主的孙权年仅十九岁。

正如孙策临终时所言,他虽然有不及兄长之处,却也具备兄长未有的优点,那就是治理内政的手腕和保守沉稳的政治作风,这些的确是孙权的优势。

孙权,字仲谋,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这也许是孙家的血统里有热带地区南方人血统的缘故。

他还有众多年幼的弟弟。曾经出使东吴的汉朝使者刘琬精通骨相之术,据他的观察,对孙氏兄弟有过如下的评论:“孙氏兄弟个个富有才干,但大多未能尽享天禄而终。唯独孙仲谋有异相,大概他能保持孙家长盛不衰且得享高寿。”

这段话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预言了孙家的未来和几个儿子的命运,孙策或许就是被他不幸言中了吧。

孙策死后东吴举国服丧。除了听到空中的哀鸿之声外,大地上一时歌舞断绝。孙策的葬礼由孙权的叔父孙静主持,前后为期七天。

丧仪期间,孙权终日脸色惨淡,他痛惜兄长的英年早逝,动辄痛哭不已。

张昭每次看到孙权痛不欲生的样态,总是激励他说:“这样下去怎么行?在遍地都是野心勃勃的豺狼之辈的危险时刻,请您一定要奉行先王的遗言。对内治理国政,对外分析各国的军事形势,积极备战,向四邻显示自己是一个不逊于先王的英主。”

在巴丘的周瑜闻讯后从其领地骑马日夜兼程地赶到了吴郡。孙策的母亲和遗孀一见周瑜又不免热泪盈眶,向他详细地转达了故人的临终所托。

“我发誓一定遵奉先主遗言,以报知遇之恩!”

周瑜拜伏在孙策的灵坛前久久不肯离去。

其后,他入室拜见孙权,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周瑜道:“无论做什么事,其根本在于人才。得人才则国家昌盛,失人才则国家灭亡。所以,当前第一要务就是国君的身边一定要有高德贤达之人辅助才行。”

孙权认真听取了周瑜的意见,并不住地点头称是。他道:“家兄临终前也是这样说的。他留下遗言说内事问张昭,外事谋周瑜。我一定要遵守家兄的遗命。”

周瑜又道:“张昭的确是个贤士,所以您应该对他行师傅之礼,并尊重他的意见。而我生来驽钝,实在难以担当先主的重托。所以我想推荐一位才能远在我等之上的贤士来辅佐您。”

“他是谁?”

“其名鲁肃,字子敬。”

“此人我还没听说过。不过这样有才能的贤士怎么会在世上隐居不出呢?”

“古语说野无遗贤。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情况不乏其例,只可惜世上少有伯乐。而且,一旦用人不善,即使有才之士也会变为无能之辈。这也是屡见不鲜的现象。”

“周瑜,你说的那个鲁肃现在住在哪儿?”

“他现居临淮的东城,其人胸藏六韬三略,生来足智多谋,且平时待人诚实敦厚,与他会面如沐春风。他幼年丧父,一人侍奉孝养母亲。他家资产殷实,在东城的郊外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

“真想不到在我统治下的国土上竟有这样的人才。”

“鲁肃不喜做官。他有个朋友叫刘子扬,曾一再劝他入仕,问他想不想去巢湖投靠郑宝。尽管对方以极其优渥的待遇诚意延揽,但鲁肃就是不去。”

“周瑜,要是让这样的人才去了其他地方,将对我们大为不利,还是你去一次,设法把他找来怎么样?”

“我刚才已经说了,不管是多么好的人才,如果不能善加起用也是枉然。您若真有诚意,我一定去说服他,并把他带到您的身边。”

“为国为家,我求贤若渴,绝不会弃之不用。你快去吧,辛苦你了。”

“遵命!”

周瑜领受了孙权的命令,于次日动身去东城。考虑到是去鲁肃居住的乡下拜访,他特意不带随从,一人单骑地来到鲁肃的家门前。

鲁肃家是当地一户富裕的农家,门内悠然传来磨磨的声音。

据说只要走进一户人家的家门,就能马上明白这家主人的嗜好和家风。周瑜走进鲁肃的家门后,马上就能感觉到他的为人。

周瑜径直入内,未见有人来挡驾,而内院则显得宽敞又宁静。

这是当地典型的大户农家的院落。蓦然间不知何处传来几声牛叫,回头一看,原来有两三个村童正在放农具的小仓库边,和横卧在地上的水牛嬉戏着。

“主人在家吗?”

周瑜走近后问道。

那几个村童上上下下地打量了周瑜一番后,指着里面的一座小木屋说道:“主人在家,就在那儿!”

周瑜抬头一看,果然在离农家主屋不远处有一个书斋。他对村童们亲切地说了声“谢谢”,立刻穿过树林的小路朝书斋走去。

正行走之间,只见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带着随从从对面大步走来。周瑜心想此人应该也是鲁肃的访客吧,便谦逊地让在一边。那人并不点头致意,依然傲慢地擦身而过。

周瑜对此并不在意,径直来到书斋前,正巧遇见了刚打开柴扉送客,现在还在原地伫立的主人。

“对不起,请问您就是这儿的当家主人鲁肃先生吗?”

周瑜恭敬地问道。

鲁肃有些疑惑地看着周瑜,说道:“我就是鲁肃,请问您是……”

“奉东吴新主孙权的旨意,特来拜访。鄙人就是巴丘的周瑜。”

“噢,您就是周瑜将军吗?”

鲁肃听说来者是大名鼎鼎的周瑜,非常惊讶。

“无论如何,请先进屋坐一坐吧。”

鲁肃把周瑜请进书斋,殷勤地询问周瑜的来意。

周瑜感到鲁肃的人品果然名不虚传,心里非常高兴。于是他放低声调,郑重其事地说道:“今日来商谈的大事,主要是为了东吴的将来。为东吴的将来着想,身为人君者必须选择好辅助自己的良臣。当然,良臣也会选择自己的明主,因为这是关系到自己一生的大事。我一直仰慕先生的大名,但苦于没有见面的机会。正如先生所知,时下继承先主孙策登上大位的是年轻的孙权。也许先生也听说过一般的国主都是自私自利者,而我们的新国主孙权却是世间罕有的英明笃诚之人。他认真地研究先哲的理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具有务实有为的风度。”

一番开场白之后,周瑜直接切入主题。他力陈道:“怎么样,先生愿为东吴效力吗?我想您并不是一个喜欢整日关在书斋里,过着文人雅士般闲适生活的人,也不会愿意终身当一个普通的富裕农民。如果处于太平之世,这样的生活倒也不错,但当今天下的形势已不允许像您这样的贤能之士终老在农舍里。我敢断言,你与其去巢湖为郑宝效力,还不如跟我到东吴去。”

鲁肃温和地点了点头。他问道:“刚才你在半路上是否遇见过从我这儿离开的客人?”

“我遇见了,看来是引荐你出山的那个刘子扬吧?”

“是的,他三番两次地来我家,极力劝我去郑宝那儿做官。”

“我想你的意志是不会改变的。良禽择木而栖,这是理所当然的事。还是请先生和我一起去东吴吧。”

“……”

“先生不想去吗?”周瑜单刀直入地问道。

“不,请将军稍等一下。”

鲁肃说着,突然站起身来,他让周瑜在此稍候,自己一人朝主屋方向走去。

“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不久,鲁肃从主屋返回书斋,客气地向周瑜致歉。接着,他爽快地允诺道:“我上有老母,不敢擅作主张。刚才是征求老母意见去了。没想到她的想法也和我一样,认为应该去报效国主,并为我的选择而感到非常欣慰。既然如此,我决定现在就答应将军的要求。”

周瑜听到这个好消息后,雀跃不已:“这样一来,我们三江的阵营将因先生的到来而更加强固。”

于是两人迅速离开鲁肃家,并辔回到吴郡。周瑜领着鲁肃前去拜见国主孙权。

孙权迎入鲁肃这样的贤才后,更是信心倍增。他一扫居丧以来的伤感情绪,亲理政务,热心军事,朝暮聆教鲁肃的真知灼见。

有一天,两人饮酒后同卧一张睡榻,到了半夜又开始挑灯谈论国事。

孙权双眸闪闪发光地问道:“你对汉室的现状是如何考虑的?另外,为了我的将来,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鲁肃回答:“汉朝的昌盛时期大概已经过去了。曹操就像是一棵依附于汉朝这棵大树上的寄生树,正在不断长大并侵蚀着汉朝这棵老树。为了让自己的枝干粗壮树叶茂盛,他的根系终于要在汉朝的土壤里急剧扩张,这是必然的趋势。对于这种情况,您应静观时运的变化,并不断巩固江东的要害之地。与河北的袁绍一起,形成曹、袁、吴三足鼎立之势,同时从容地伺机而动,这才是上策。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可以荡平黄祖,征伐荆州的刘表,一举溯江而上,不断扩大战果。而曹操因长期处于和河北袁绍的攻防状态,已自顾不暇,无力妨碍东吴的出征。”

“汉室衰弱之后,朝廷方面会出现何种局面?”

“会再次出现像汉高祖那样的人物,开始其帝王之业,历史会反复重演的。国君处于这样的多事之秋,拥有地利和人和,又继承了东吴的基业,所以请务必珍惜。”

孙权一直认真地听着鲁肃的分析,听到鲁肃最后的期望时,不由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其后,鲁肃向孙权告假几天,准备回到乡下探望母亲,孙权特意向他的老母赠送了华服和帷帐。

新主的知遇之恩令鲁肃深受感动,他没过几天就赶回首府,进而向孙权推荐了一名贤士。

由于此人的姓氏乃汉人中非常稀少的复姓,所以谁都知道他的家世。

他姓诸葛,名瑾。

孙权问其身世时,他如斯回答:“我的家乡在琅琊的南阳(今山东泰山之南),先父名叫诸葛珪,曾任泰山的郡丞,在我到洛阳的太学学习期间亡故了。其后由于河北战乱不断,继母无法在那儿安居,所以我不得不陪继母到江东避难。而我的弟弟和姐姐离开我去荆州的伯父处,由伯父抚养。”

“你的伯父是干什么的?”

“我伯父为荆州刺史刘表做事,并受到他的重用。但是四五年前因遭变乱被当地的乡民所杀,现已成为故人了。”

“你多大年纪了?”

“今年二十七岁。”

“二十七岁?那你和我的亡兄孙策同岁。”

孙权说着,不由得流露出对兄长的怀念之情。

鲁肃在一旁插嘴说道:“诸葛兄现在还年轻,但听说他在洛阳太学读书时已被举为茂才。诗文经书无所不通,特别令我佩服的是他对待继母就像侍奉自己亲生母亲那样孝顺。我曾到他家去过,亲身感悟到他那温文尔雅的情操。”

孙权把诸葛瑾敬为上宾,从此以后一直很器重他。

诸葛瑾即诸葛孔明的亲哥哥,比孔明年长七岁。

八 霹雳车

东吴失去了英主孙策,全国曾一度因国丧而沉寂。年轻的新主孙权因势而动,集聚了不少优秀的辅佐人才,致使国防和内政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作为重大的国策方针,孙权首先与河北的袁绍断绝了关系。

这个策略是诸葛瑾提出的。因为他曾长期居住河北,对袁绍高层内部的纷争非常熟悉,因此认为断绝与袁绍的往来,利大于弊。

另一方面,暂时给人追随曹操的假象,一旦时机成熟,就对曹操加以讨伐!

以上的设想构成了诸葛瑾策略的核心内容。

由于东吴做出了这样重大的决策,所以,陈震作为河北方面的使者虽然已在东吴待了很长时间,但最后毫无所得,反被赶出了东吴。

此时,曹操的阵营也有了新的动向。

东吴因孙策之死受到巨大冲击后,曹操突然召开了评议会。他即席提议道:“这真是天赐良机。我们是否应该乘机立即派遣大军下江南,攻伐东吴?”

此时正巧来京的侍御史张纮在会上当场表示反对。他谏言道:“乘人之丧而动兵马,这好像不符合丞相的身份,在古代也未有先例。”

曹操听了也觉得此言有理,似乎对自己的卑劣想法感到羞愧。于是,以后不仅绝口不提此事,反而派特使代表他向东吴新主孙权送去朝廷的恩命,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那个忠谏的张纮也被授予会稽都尉的官职荣耀而归。

姑且不论曹操选择的方针和东吴决定的国策永续性如何,但在孙策死后的这段时间里没想到两者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此间,最感到愤愤不平的是河北的袁绍。

不仅派去的使者被逐,东吴还进而以此向曹操献媚。而曹操也捐弃前嫌,又对孙权加官晋爵。通过双方的外交斡旋,实现了两国提携的目标。袁绍面对这样的现实,更为自己的河北军被孤立感到焦躁和不安。

“首先要打倒曹操!”

袁绍一声令下。

于是,来自冀州、青州、并州、幽州等地的河北五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开赴官渡(今河南开封附近)的战场。

袁绍自己也穿上华丽的战袍,骑上战马,准备亲自率军离开冀州城奔赴战场。重臣田丰对此深感忧虑,他对袁绍极力陈说出战官渡的不利因素,“如果主公这样穷兵黩武,造成内部空虚,必然招致大祸。我认为与其如此,倒不如撤回去官渡决战之兵,转为防守,这才是当下的最善之策。”

站在一旁的逢纪素来与田丰不和,这时故意小题大做地指责田丰,“大军出征之时就讲出如此不吉之言,是期待着主公的失败吗?你有什么根据说会招来大祸,现在为何要如此断言?”

大军出阵之日,为一点小事预卜吉凶都会令世人耿耿于怀,甚至会被判为散布不吉之言的大罪,更何况现在发出此言的是一位重臣。

袁绍听了勃然大怒,除了痛斥田丰的荒谬之外,还下令拿田丰的人头祭旗。

经过众臣的苦苦哀求,袁绍才饶其一命,但仍余怒未消,大声叱道:“把田丰戴上颈枷关进大牢,待我凯旋后再论其罪。”

袁绍说罢立即率军出征。

途中,当大军行进到阳武(今河南原阳附近)时,沮授又来对袁绍谏言道:“曹操最希望速战速决,因为其后续的军粮补给严重不足,所以我觉得我军不应中他的诡计而立即决战。我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在斗志和士气方面还不及曹军。”

“住口!难道你也想学田丰,乱放不吉之言吗?”

袁绍简直怒不可遏,他下令把沮授也戴上颈枷下狱待罪。

  如果觉得三国·三国志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吉川英治小说全集宫本武藏:剑与禅三国·三国志,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