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殷明作品永乐风云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果然,听了瞻基的话,永乐心有所动。其实山东之困,他心中一直有数。只是正和瞻基所忌惮的那样,永乐本人也不敢轻易减免山东的赋役。这些年来,朝廷之所以能在北疆取得诸多成就,无一不仰仗山东的赋役。有这么层缘故,永乐只能对山东民生之困置若罔闻。不过承受了多年的苛捐重役后,山东的民怨的确已到了一个必须正视的地步,尤其这流民滋生,更是成为大明王朝的隐忧。

赋役一时半会是不能大减的。虽然漠北军事已告一段落,但山陵还在修建,接下来还要营建北京城,这事已搁置了好几年,实在不能再拖。但流民之患也必须尽快消除。面对这种两难之局,永乐一直没找到好的解决之道。

但今日瞻基的话,倒给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尔之言不无道理!”思忖再三,永乐道,“只是疏浚运河,工期不过半年,过后民夫没了差事,依旧会沦为流民!如此岂非治标不治本?”

“这个不会!”瞻基笑着道,“运河一通,不仅漕船,就是商船也会大大增加,到时候这些流民便可改行做船夫或纤夫。总之只要有口饭吃,谁又会再铤而走险呢?”

永乐心中盘算:实行以工代赈,流民有工可做,同时朝廷也不需再额外摊派徭役。而到运河贯通,不仅给流民开辟了新活路,原先山东百姓应承担的力役也就不用了,这其实是变相的减免徭役,山东百姓的日子因此会多少好过一些。这种办法既可以将现有的流民妥善安置,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流民的滋生,用一百万贯解决这个大麻烦,的确是十分划算的。想到这里,永乐颇为赞许地对瞻基道:“《易》中有云:‘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也。’尔能从河工中寻到改善民生之道,着实难得!这笔钱朕掏了!”

“孙儿代山东百姓谢皇爷爷恩德!”虽然未能如愿将遇刺的祸水转嫁给高煦,但却从永乐口中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瞻基失望过后总算也获得了些满足。

永乐将手中本章放回书案,对瞻基道:“明日便把尔之方案付诸廷议。若群臣无异议,过几日朕便下旨正式疏通会通河。至于这这具体工程……”永乐想了想,又问道,“尔还要赴山东协助宋礼他们督办河工吗?”

“是的!”现在会通河已经成为瞻基最大的政绩,他当然要全程参预其间,将这份大功给稳稳当当地坐实了,“孙儿愿亲眼见证会通河全线贯通,还请皇爷爷务必成全!”

“尔不怕再次遇劫?”永乐笑着问道。

“男儿行事,岂能稍遇险阻便半途而废?”瞻基先是豪气冲天地说了一句,继而又笑道,“何况孙儿此次也不可能再微服赴鲁。到时候出入都有大批侍卫跟着,草寇又岂再有觊觎之机?”

永乐哈哈大笑,道:“好!便让尔再去山东!尔打算何时动身?”

“孙儿准备在宫里歇两天,待皇爷爷圣旨一下,便和去山东传旨的中使一道启程渡江!”

“不用这么急!”永乐摆了摆手,忽然话锋一转,道,“过几天你五、六两位叔爷爷就要进京,你见过他们后再走!”

所谓的五、六两位叔爷爷指的是周王朱橚和楚王朱桢。瞻基闻言,一愣道:“各位叔爷爷不是要到皇爷爷的万寿节才进京么?”

“朕已命他们两个先到先回。其余诸藩如期在万寿节进京!”

当年永乐以反对削藩为名靖难,但在取得天下后,却引自己之事为戒,对藩王暗中防备。每隔一两年,永乐便会召诸王来京住上一段日子,名义上是一叙亲情,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方法钳制藩王。而在诸王来京的日程安排上,永乐也会有意错开,以防这些各霸一方的兄弟叔侄们私下里凑到一起搞什么合纵连横。周王朱橚和楚王朱桢在诸王中年纪最长、辈分最高,将他们和其他藩王隔开,就是怕这两个藩王牵头惹事。瞻基久随永乐左右,深知其心意,此时稍微一想,便明白了其中目的。不过他又想到:“皇爷爷为何特地要自己与周、楚二王见面呢?难道……”

“尔五叔爷爷五天后就到。到时候尔代朕去三山门外码头迎接!”永乐淡淡又道。风遗尘整理校对。

“啊!”瞻基兴奋得都快要叫出来。自己的父亲朱高炽一向和周王父子关系甚笃。当初父亲与二叔还在为谁当太子争得头破血流时,周王朱橚就曾上奏,请皇爷爷立父亲为国储。故世所共知,自己这个五叔爷爷是亲东宫这边的。现在,父亲正为策立自己为太孙的事大造声势,这次周王进京,明显对自己大有好处,皇爷爷明知如此,不仅不阻拦,反而特地要自己去迎接周王,这就非同寻常了!

虽然以前永乐也经常流露出对瞻基的好感,但这种形势下,用这么明显的方式鼓励瞻基去和朱橚见面,这实际上就是对东宫推立太孙的变相鼓励。而这种情况,也只有在皇爷爷对二叔高煦心生嫌隙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皇爷爷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对我遇劫内情还是颇为关注的!”瞻基十分愉快地想着,口中恭敬地道:“孙儿领命!”

“恩,尔先道乏吧!尔父亲和母亲肯定早在春和殿翘首以盼了!”永乐点点头,旋又挥了挥手。

“阿!孙儿告退!”瞻基按捺着内心的喜悦,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待瞻基出门,永乐默默坐了半天,方充满疑虑地咕哝出一句:“难道真是煦儿……”

十一

三天后,永乐正式下旨疏浚会通河。又过了二日,瞻基在三山门外码头迎到了周王朱橚的大驾。早在从开封启程前,周王便接到了东宫发来的密札,此时又见奉旨迎接自己的竟是瞻基,朱橚顿时也明白了皇兄的心意。二人结伴进宫,永乐在华盖殿设宴款待,兄弟二人大醉一场,瞻基也喝得醉眼蒙眬。休息了几日后,瞻基启程北上,协同宋礼、金纯督办河工。

相较与上次山东之行的磕磕碰碰,这一次再赴山东,瞻基的运势可谓一帆风顺。工程从三月初开工,仅仅用了不到四个月,会通河南段的新河道便大功告成。六月二十六日,瞻基与上百位大小官员在南旺亲眼见证了汩汩清流从引水渠进入会通河道,这条阻塞了数十年的南北交通命脉,在这一刻终于全线贯通!从此以后,南粮北调的运力将显著提高,大明朝廷对北疆的控制力也因此大大增强!

与其他官吏不同,瞻基为河道建成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因另一件事倍感甜蜜。这几个月里,白英和赛儿也全程参与了会通河的建设,瞻基与赛儿朝夕相处,彼此间的情愫也是与日俱增。虽然一直未曾挑破那层窗户纸,但瞻基内心深处,已深深打下了这个爽直少女的烙印。在仪式结束后返回济宁的路上,瞻基已经下定决心,要将赛儿带回宫中。

抵达济宁城时已是傍晚。草草吃过了潘叔正的接风宴,瞻基一个人返回房中。就在他盥洗完毕,准备上床歇息时,房门被轻轻推开,金纯闪身进来。

“天色已晚,金大人还不歇息?”见是金纯,瞻基笑着起身招呼。金纯却是一脸凝重,走到瞻基跟前作了一揖,随即道:“臣有一事,想与殿下一叙!”

见金纯说得郑重,瞻基纳闷之余,遂也将笑容收起,先请他到椅子上坐了,又觉得有些闷热,遂打开窗户,让外面的凉风吹进来,觉得清爽了些,才回头对金纯道:“金大人有何事,但说无妨!”

金纯面上浮出一丝犹豫,然立刻敛去,转而阴郁地问道:“恕臣斗胆,请问殿下对那位唐赛儿姑娘有何打算!”

瞻基的心一抖,不自然地笑道:“金大人这是何意?”

金纯不依不饶地继续道:“臣是想说,殿下是否要将唐赛儿带回京城?”

被金纯直言不讳地戳穿心思,瞻基脸色一红,但旋又坦然道:“不错,我已下定决心,收赛儿入宫!这次回京,我便向皇爷爷和父亲殿下奏明,请他们恩准!”

金纯的眼中布满了焦虑。本来,他对瞻基和赛儿之间的种种一无察觉。直到五天前,蔺芳偷偷跟他提起,这才引起他的注意。这几天,金纯着意观察了二人,果然从中瞧得了些端倪,而正是这些,让他感到深深不安。今天,会通河已经正式建成,瞻基也将在三天后启程回京。金纯生怕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年一时冲动,平白生出个晴天霹雳。

作为太子精心挑选的重臣,金纯在协助瞻基办好河工差事外,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他要为瞻基成功当上太孙保驾护航,绝不能出现任何差池。故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前来探根问底,不想怕什么来什么,自己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殿下糊涂啊!”金纯摇摇头,一脸忧色地道,“您可知您此举的后果吗?”

“我当然有分寸!”其实瞻基心中也有些忐忑,不过对赛儿的好感最终让他下定了决心。想到这里,瞻基强振精神,佯作自信地一笑道:“我知你心意。婚姻之事,即便是民间,亦都是由父母做主,何况皇家!不过皇爷爷气度非凡,做事从来不拘一格,此事虽有违常理,但亦非背离纲常,想来他老人家不会太过责难!至于父亲殿下,他一向宽仁,应也不难说服!”

瞻基这话倒不完全是强词夺理。毕竟他是永乐最宠爱的皇孙,凭着这份优势,没准儿真能说服这位皇爷爷。至于父亲高炽,倒与他话里说的不一样。依照瞻基对自己父亲的认识,他十有八九会勃然大怒。不过瞻基也有自己的算计:父亲从来都不敢忤逆皇爷爷之意。只要皇爷爷准了,父亲就是有天大的不满也只能咽肚子里,顶多也就关上门痛骂自己一顿,剩下的也只有无可奈何了。

瞻基的小算盘打得噼啪作响,金纯却是苦笑连连,道:“殿下,你可有想清楚,这个唐赛儿出自民间,还混迹于江湖。这等人物,岂能带入宫中?”

“出自民间又如何?我母亲也是小户人家出来的。各位叔王之妃,也大都出自民间!至于江湖……”瞻基哈哈一笑道,“当年曾祖母不也算是江湖中人吗?太祖爷爷不照样与她相濡以沫,相伴终生!”

“这岂能相提并论!”金纯有些发急,“孝慈高皇后是滁阳王故人之女,虽非名门闺秀,但毕竟出自良家!岂是这个唐赛儿比得了的?”

“尔这是什么话?”听金纯话中有辱赛儿之意,瞻基顿时怒道,“难道唐赛儿非良家女子?”

金纯一愣,这才明白自己言语有些不谨慎,触怒了瞻基。不过话说到这个份上,由不得他退缩。金纯横下心,道:“殿下莫忘了,这唐赛儿可是在戏班子里待过的人!”

“那是迫于无奈!”

“不管是不是被迫,既然干了这下九流的营生,那她这名声无论如何都好不到哪去!就是寻常百姓,还不肯与贱民结亲,殿下乃大明堂堂皇孙,收个唱戏的戏子入室,这要传出去,皇室颜面何存?”

“这……”瞻基面露犹豫,不过仍道,“可她毕竟未入贱籍!”

“世人岂管她有没有入贱籍?何况……”金忠话锋一转,幽幽道,“眼下正是成败攸关之际。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是殿下谨言慎行,还免不了遭明枪暗箭,若再惹出这等事,正好落人以口实。一旦汉王那边借此兴风作浪,殿下名声大毁不说,立储一事也有折戟沉沙之忧!江山美人,孰轻孰重,殿下岂能不掂量清楚?”

瞻基打了个寒噤。不错,现在正是最为关键的时刻,这时候传出个私纳戏子的名声,没准儿真会给自己招来天大麻烦。要真是因此错失太孙大位,那自己可真就欲哭无泪了!何况不说别的,就连最起码的说服皇爷爷永乐,他其实都并无把握。想到这里,瞻基终于冷静了下来。半晌,他方苦笑着对金纯道:“赛儿不过是唱了两年戏,又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何以会如此不堪?”

金纯面如死水,微微摇头道:“臣亦知这唐姑娘乃纯良之人。然世风如此,殿下纵贵为天潢,也敌不过天下悠悠之口!”

“唉……”瞻基颓然长叹,心中充满了苦涩与凄凉。良久,他方起身,艰难地对金纯摆摆手道:“我累了,金大人还是先回吧!”

金纯是程朱门徒,素对男女之情嗤之以鼻,但此时此刻,看着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难过至此,饶是他铁石心肠,也不免心有戚戚。不过他更多的感觉仍是庆幸,庆幸这位皇孙终究还是没有少年轻狂,庆幸自己最终将他拉回了正轨。金纯不再作声,只默默向瞻基作了一揖,便悄然离去。他走后,瞻基呆呆地站了一会,便如烂泥般瘫倒在床上。而就在这时,窗外的树丛传出一阵细细的抽泣声……

第二天日上三竿,瞻基才从房中出来。他愁肠满腹地在后花园走了一阵,不知不觉竟来到赛儿居住的厢房前。犹豫再三,瞻基终于推门而入,但展现在眼前的情景却让他大吃一惊:整个房间被收拾得整整齐齐,所有赛儿的衣饰器物皆已不在。瞻基猛地意识到什么,忙又跑到紧挨着的白英所住厢房内,里面同样是空空荡荡。这时,李谦走了过来,瞻基愤怒地抓住他的肩膀,叫道:“他们人呢?”

李谦有些胆怯地看了看瞻基,嗫嚅道:“回殿下,他们一早就已离开了!”

“为何不叫醒我?”

“金大人有交待,不许打扰殿下,任由他二人自便!”说完,李谦又拿出一枝金凤簪,哆哆嗦嗦地递给瞻基,道:“这是在唐小姐房中发现的!”

瞻基的心猛地一抖。这支金凤簪是宫中之物,瞻基在一个月前悄悄送给了赛儿。赛儿十分喜欢,一直仔细珍藏,而如今却又退回到了他手中。瞻基接过簪子,两行热泪再也憋将不住,终于簌簌流了下来……

两天后,瞻基黯然告别山东,返回南京复命。当他返回京城时,策立太孙的呼声已经响彻朝堂。而有了这次疏浚运河的大功,瞻基面前已经没有任何障碍。终于,在经过四个月的准备后,永乐九年十月初十,朝廷举行大典,永乐亲自册封皇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至此,东宫一扫缠绕多年的阴霾,大明王朝曾经摇摆不定的前途命运,也从这一天开始,有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章 外患内忧

朱高煦有一种幻灭的感觉。

长久以来,朱高煦一直沉醉在一种美好的憧憬中,他希望通过邀获圣眷,兼以倾陷东宫,进而使得自己和大哥在父皇心目中的地位发生颠转,并最终促使永乐下定决心废储另立。应该说,这是一条最常见,也是最稳妥的易储路子,高煦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曾取得过不错的效果,甚至几度将东宫逼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无奈天不遂人愿。尽管高炽屡次遇险,但最终都化险为夷。而到现在,朱瞻基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孙,东宫的地位已经坚如磐石。血淋淋的事实不得不让高煦清醒过来,他悲哀地意识道,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已经彻头彻尾地沦为竹篮打水般的闹剧。

认清这一切后,朱高煦顿时陷入癫狂。其后的几个月里,汉王府的内官都人动辄惨遭暴打,每及入夜,后宫自王妃韦氏以下,十余妻妾被轮番折磨得死去活来,整个煦园笼罩在惊恐不安当中。

见高煦如此,汉藩僚属出于各种目的,不约而同地群起劝谏,高煦一概不理。史复、纪纲这样的心腹还好些,其余像那些本就不招他喜欢的长史司官吏,话一开口,便被高煦一碗酒给泼了回来,落得个狼狈不堪、斯文扫地。就这么闹了上百日,这一天傍晚,当高煦又嚷嚷着要安排戏班时,史复实在忍耐不住,拉上纪纲直冲到高煦面前,将他手中的酒壶夺下,重重摔到地上,恨恨地道:“使长真就想这般自暴自弃下去?”

高煦斜着眼望着史复,不屑地冷笑道:“你能扭转乾坤?既然大势已去,那本王不戏酒自娱又当怎的?”

史复胸堵气闷,半晌方咬牙讥讽道:“也是,您也没几年好活了,再不及时行乐,将来怕就只有到阴曹地府中受罪了!”

“混账!”高煦将手中酒杯猛掷于地,怒发冲冠地指着史复的脸道:“尔这厮好大的胆子,尔活腻了吗?”

“怕是使长您活腻了才对!”史复毫不畏惧地反唇相讥,“使长或许以为,就算当不成太子,至少还可以做个太平王爷!可您也不想想,就凭您这些年对东宫干的那些事,一旦太子登基,果然就能大度地一笔勾销?何况……”史复话锋一转,语音阴冷地道,“就算以往种种果可不咎。可您还派人在山东行刺皇太孙!仅此一事,他们也绝无可能让您安度余生!”

“放他娘的屁!”史复刚一说完,高煦就劈头盖脸地骂道,“别人不知,难道你还不晓得?我哪有派人杀瞻基那崽子?凭什么就把这屎盆子扣本王头上?”

瞻基遇刺一事,尽管永乐和东宫都讳莫如深,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这个消息便传遍了京城官场。而对行刺的幕后主谋,众人理所当然地猜测是他汉王朱高煦。高煦得知此说,气得暴跳如雷,可偏偏又无以置辩,差点活生生憋出病来。

史复皮笑肉不笑地道:“臣当然知此为污蔑!但百姓却不这么想,朝臣、东宫乃至陛下亦都不这么想。正所谓三人成虎,殿下纵问心无愧,但千夫所指之下,也终究免不了步庞葱后尘。”

一股凉气从高煦的脊梁骨中冒了出来。他呆立半晌,方将先前的狂妄之气一敛而尽,转而有些惊惶地道:“那我当如何?”

“鱼死网破!”史复眼中寒光一闪口中迸出四个字,顿了一顿,又冷笑一声道,“谁说太子一定要皇帝来立?今上的位子,不就是强抢来的么?”

高煦的脸色有些发灰。他知道史复指的是什么。在之前史复的通盘谋划中,曾有一招最后的杀手锏,便是在争储失败后积蓄实力,待永乐一朝大行,便重演一次靖难之役。如今自己一败涂地,想通过朝堂文斗来夺储已经没有可能,那接下来就是要为这拼死一搏做准备。

高煦重新坐回椅子上,垂头想了许久,方有些沮丧地摇摇头道:“今时不同往日。现在我兵微将寡,就是想学父皇当年,也没那本钱了!”

高煦说的是实话。这几年下来,他已经几乎完全丧失了对北军的影响。现在的行在后府左都督张信,是不折不扣的东宫干将。其余的军将,也有一多半是丘福兵败后擢升起来的,高煦对他们并无太多恩惠。没有了北军的拥护,高煦唯一能掌控的,就是自己手下的三护卫亲军而已。仅凭此就想重演靖难,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史复却不以为意,继续鼓劲道:“要想靖难,王爷确实力有不逮。但若仅是玄武门之变,则就不好说了!”

“逼宫?”高煦的心思活络起来。宫廷政变不同于通常的扯旗造反,并不需要太多兵马,只要自己能在京中一举鼎定胜局,到那时即便天下文武心有不服,但大局已定之下,也唯有俯首听命。当年的李世民便是靠这一手爬上皇帝大位的。就是自己的父亲永乐,其靖难中最后的孤军南下,直接攻破金陵,进而慑服天下的壮举,说白了也是这擒贼先擒王的路子。而且要行逼宫,高煦还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是由于他并未就藩,所以汉藩的三护卫亲军也随其一直驻扎在南京;其二,则是锦衣卫由纪纲把持,这是大明最为精锐的部队。从这个角度说,虽然放眼天下自己已经日薄西山,但仅就南京城中而言,自己还有着相当实力——这也是他可以重演唐太宗故事的最大保证。

高煦正心有所动,一直没说话的纪纲却先摇头道:“京中守卫严密,仅靠咱们这点子人马,怕也成不了事!”

“缇帅说得不错!以京卫之力,绝非我等现有兵马可以压制。”史复点点头,但又话锋一转道,“不过京卫亦非长年驻京。四方一有大变,其便可能被抽调,像之前南征交趾和御驾亲征漠北,京卫都曾大举出动。所以咱们完全可以等待时机。当然,这段日子咱们也不能闲着,得抓紧时间暗中蓄力。真到图穷匕见那天,咱们的实力强一分,胜算也就大一分!”

“不错,就这么办!”高煦一拳狠狠砸向桌面。经过史复的点拨,他已经想通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舍命一搏。

纪纲还有些犹豫,史复瞅瞅他,轻描淡写地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缇帅难道想重蹈陈瑛覆辙?”

纪纲浑身一震,眼光中迸射出凌厉的光芒。终于,他横下心道:“也罢,成败在此一举!”

……

从高煦房中出来,纪纲欲打道回府,史复却一把拽住他,将他拖到一个僻静角落处,幽幽道:“有一件事,缇帅回去后务必留心查证。”

见史复说的郑重,纪纲顿也正容道:“先生所指为何?”

“关于皇太孙在山东遭劫,我总觉得蹊跷!”史复皱着眉头道,“你我心里清楚,这事是他人所为,但现在却隐隐变成王爷背黑锅。后来我一直在想,就算当时太孙被杀,难道得益的就真是我家王爷?”

“不错!”纪纲点点头道,“此事无论成败,王爷身处是非之地,都会承担嫌疑。所以就算咱们真有意谋害太孙,也不会用这种拙劣法子。”说到这里,纪纲又一叹道:“可惜世人愚昧,不懂这个道理!”

“世人愚昧与否,咱们管不着,也管不了!”史复继续着自己思路道,“只是我突然从中发现,似乎有人在背后暗算!”

纪纲脸色一变,想想道:“会不会是东宫自导自演,嫁祸给王爷?”

“我一开始也这么想!但后来又想到前年大清河决堤之事。当时这堤决得太巧,若果是天灾倒也罢了,可要是有人蓄意为之,那就是要置陛下和王爷于死地,且不管成功与否,黑锅都是由东宫来背,与这次太孙遇劫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思之,我生出个想法:会不会有人在暗中利用我汉府与东宫的矛盾,冀图坐收渔利?”

纪纲的脸一下变得煞白无比:“谁有这么大的胆子?”

“我也不清楚!”史复摇摇头道,“所以我想请缇帅暗中查查,看究竟有没有这个幕后黑手。不能咱们辛苦一场,到头来却是给他人做了嫁衣裳!”

“我明白了!”纪纲脸色变得有些狰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想得倒美!要真查出有这么个人,本帅定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纪纲走后,史复在院中慢慢踱步,想着这可能存在的另一股势力,渐渐的,一个模糊的影子浮出他的脑海……

三月的金陵,烟雨朦胧,暮春浓艳。这一日又是个阴雨天,聚宝门外的米行大街行人寥寥,一派萧寂。傍晚,就在沿街商铺都要关门打烊之际,一架装饰华贵的马车在几名骑士的簇拥下从雨花台方向缓缓驶来。待过了菜市口,眼瞅着就要到护城河时,马车突然停了下来,车内的窗帘被挑开,一张尖细泛白的脸露了出来。这时,一个心腹小厮迎上前,道:“老爷,聚宝门到了!”

车内男子没有应声,他望了望窗外景色,颇有感慨地道:“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长安富贵繁华地,就是风雨也比那漠北清新许多!”

“漠北虽然遭罪,但有钱赚哪!”小厮眉开眼笑地道,“才一万贯的本钱,遭一次罪,五万贯轻轻松松就到手了!大明境内哪有这么划算的买卖?”

男子嘴里浮现出一丝得意的微笑。小厮又叹口气道:“可惜朝廷查得紧,这买卖做不大,也长不了。万一哪天被逮住,抄家都是轻的!”

“逮住?”男子笑着用折扇敲了敲小厮的脑袋道,“朝中有人,还怕官府抓?”

“老爷是要……”

“当然!”男子点点头,“这次只是探路,所以才冒了次险。既然已经证明是笔好买卖,那接下来当然是上贡了!”

“老爷英明!”

车中男子淡淡笑了笑,道:“这事先别提了!聚宝门快到了,先进城吧!”

  如果觉得永乐风云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殷明小说全集永乐风云,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