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八月长安作品时间的女儿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最重要的是,“千万想好了。这是一条不归路。”

  我爸妈愁肠百结。本以为多年学琴已经是下血本了,只为换一条四通八达的路,没想到更大的坑在前面。

  小学毕业的夏天,我顺利地考完了十级,得了一个招摇撞骗的比赛的全国金奖。

  那个夏天,省里也办了一场大提琴比赛,虽然是省级赛事,其实含金量比我之前得到的奖项都高,最重要的是熟人多——省里但凡有头有脸的老师,手里但凡有能拿得出手的学生,都送来参赛了。

  李老师让我在巴赫无伴奏组曲的序曲和《节日的天山》中间选一首参赛。我选了《节日的天山》。老师很赞同。

  《节日的天山》是国内作曲家创作的,有新疆色彩,结合大提琴的音色,旋律很奔放热烈,有趣又好听,难度高又炫技,双八度、拨弦、轮指、连跳弓、连顿弓……杂耍似的。

  但我的理由其实只是,我不想演奏巴赫。

  比赛现场我遇到了一个老熟人。她的老师来自省

  内的大提琴世家,远比我的老师吃得开,各种比赛和表演机会手到擒来,任何圈子都需要人脉,乐器也不例外。但这个女孩身上没有任何名师弟子的骄矜之气,刻苦得惊人,甚至到了有些用力过猛的地步;音准、运弓利落,技术极好,极自卑。

  我们的老师会面就像两只斗鸡,我们关系却很好。比赛前她偷偷和我说,如果这次她能得第一名,她妈妈就会奖励她肯德基的汉堡。

  她演奏了巴赫的无伴奏组曲。她得了第一名,我得了第二名。我觉得很好。换汉堡比换别的好。巴赫在托马斯教堂排练唱诗班,也是为了混口饭。

  我帮我的爸妈做了决定。十级也考完了,到此为止吧,中学生乐团也不去了,择校的事就算了吧,我可不想和首席做校友,反正哪条路都是不归路,普通初中也能好好念书的。

  后来断断续续又学了一年琴,李老师也不怎么收我钱。我不记得究竟是哪一天上了最后一堂课,也不记得自己哭了没。离开前在歌剧院一楼的收发室窗口注销学员证,老爷爷给小本本盖上作废的钢印,和我说,你刚来的时候,还是一个小不点儿哪。

  我走出大门。左手边是友谊路,矗立着儿童医院。我最害怕学琴的时候,走到歌剧院门口都不想停步,恨不得径直冲到儿童医院里面去住院。

  那些岁月一转眼就不见了。再一转眼,我拇指和胸口

  的茧子也褪不见了。我十几年没有碰过琴。中途只有一次,高一合唱比赛,我和其他人一起

  带了乐器去给班级伴奏,还没上台,弦就崩了。它也不想被我碰。

  2011年,我终于辞了职,去杭州学画画。

  那里有中国美院,周边开满高考美术集训班。我妈妈没说错,真的有很多人可以用一两年的时间速成绘画,水平甚至足够考大学。

  画室里我和一群1994年出生的小孩挤在一起,因为他们喜欢公放音乐,我因此耳熟了“QQ音乐三巨头”许嵩徐良汪苏泷的全部热门歌曲。晚上睡不着,我就一个人在河边散步看星星,对着手机里的google星图,认认真真定位和学习了所有星座。

  后来我止步于球体。老师比我大两三岁左右,曾经骑着小电驴带我去买画具,最后又骑着电驴把我送到高铁站。

  “别学了,你不是这块料,”他说,“我也不是骗钱的人。”他说我没才华。

  我三岁开始涂鸦,巅峰水平是十二岁,画的水冰月(自以为)跟原版一模一样,并把这个巅峰水平一直保持到了二十四岁。小时候我的愿望是拥有一间大房子,用途是,在里面装满白白的整齐的画图纸。

  我的愿望里从来没有过大提琴。我只想把它劈成柴。然而却想起六七岁的时候,我在家里拉着《农夫之歌》,高高兴兴地唱

  着自己填的词。西晒余晖洒在外公

  身上,他笑眯眯地夸我真有才华。我现在闭上眼睛还能看见他。

  2012年的最后几天,我终于去了巴赫博物馆。

  天是阴的。东德城市的天总是阴的。老奶奶和我一起走出博物馆,散步到托马斯教堂外面。那里竖立着一个高大的巴赫铜像。

  我把相机交给她,她拍下了我和巴赫的合照。

  照片里我笑得很开心,非常符合游客的特征,身体靠着铜像底座,还有一只腿是翘着的;六首无伴奏组曲,我只练过第一首,后来的这些年断断续续终于听全了,更是游客中的佼佼者了。

  我整个童年都给了它,到最后也只是一个游客。

  去年的冬天,编辑和摄影师朋友一起到海边给我拍新书的宣传片。我不善于面对镜头,拍了两天都还是很僵硬,连走路姿势都不对。

  后来摄影师说,你不是学过大提琴吗,怎么不带来。

  于是我把它从墙上取下来。指板已经微微开裂了,常用把位因为多年的摩擦,黑漆褪去,露出一道一道的底色来。四根琴弦都废了,旋钮都不敢用力拧,生怕它断掉。

  就是个道具嘛,我想,当年没劈了它,不错了。我换好衣服,坐在镜头前。摄影师让我随便演奏点什么,反正现场不收音,

  没调弦也无所谓的。

  他忙着找角度,我编辑忙着玩手机,没人注意到,当我多年后拉响第一

  声琴音,要咬紧牙关才控制着没有哭出来。

  多年不练习

  ,我的手已经僵了,指法却全部都记得,每一个小节,每一次停顿。我竟然都记得。

  摄影师赞赏地说,诶,琴真有用,你一下子就自然了。它当然有用。它带着我失去的一部分灵魂,回到了我的身体里。

  原来我一直都爱它。它是我的负担,我的苦难,我急于甩脱的噩梦;却也给了我骄傲,给了我快乐,给了我窘迫又俗气的童年原本不可能得到的美与希望。

  我爱它。我学了八年的大提琴,我爱上它的时候已经太晚。

  当年,在离开博物馆前,我看到门口提供纸卡,让游客给巴赫留言。老奶奶鼓励我拿一张。

  明知自己和他毫无关系,我依然在题头端端正正地写:“亲爱的巴赫先生”。

  亲爱的巴赫先生:

  2017年的新年,我重新开始练琴了。

后来他们长大

  人类对权力的向往与生俱来,我们只看到权力等于自由。

  你一定知道不止一个小童星,和你一起长大。

  他们可能出现在彩色荧屏上,扮演着小天使、小仙子、女主角的小时候、男主角的儿子;也可能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是你三舅妈的同学的宝贝儿子,或者隔壁班的主持艺术节的长头发小公主。

  无论如何,她一定经常被提起,被记得,被羡慕也被讨厌。比如小叶子。

  我的家中至今躺着一本神奇的书,可以称它为工具书,因为里面的散文诗和朗诵词被按照节气与庆典的类型划分。有教师节专用园丁献礼,元旦晚会专用辞旧贺文,当然少不了少先队大会和共青团颂歌,通篇陈词滥调和无逻辑的排比蓄势,但是极容易被改编重组,是所有为中队会愁白头发的班主任和小班干们的圣经。

  这本书的编委会是我市共青团委的一群女老师,而把它翻烂背熟的,就是十几年前的小叶子和我。

  小学毕业的时候,收废品的老头子来学校里面收集杂物,我把这本书从垃圾堆里捡起来,对小叶子说:“扔了多可惜。”

  小叶子说:“那你自己留着吧,我不觉得哪里可惜。”

  我相信我没有记错一个音节,然而她讲这话时的语气和神态却在我脑海中变幻莫测了起来。她说话时候是真的有那么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沧桑,还是我写小说写

  多了,一厢情愿地给记忆中的画面加了一套沧桑的滤镜?

  如果说人生如戏,只是抻长了,在时间的长河里有一搭没一搭地演着,那么我们总是需要几句台词来提醒自己,这儿是高潮,这儿是结局,这儿该落幕了——对,就是这儿。

  关于小叶子的这场戏,落幕的那句话就是,“我不觉得哪里可惜”。

  我小学在六班。全年级一共六个班,前五个都是按片区就近入学,只有我们六班是议价生班,传言说,六班家长非富即贵。

  我家的状况就是反例,两边都不占,但必须承认,为了我上学的事,爸妈结结实实花了一笔钱。

  我们六班是有资格编入校史的。

  第一任班主任在我们二年级就折腾出了一本《二年六班小红花日记集锦》,自费出版赚到了好名声;三年级带领我们班在全市小学生中队会大赛中杀出重围,得到特等奖,一举升任隔壁校副校长。

  第二任班主任是刚毕业的新老师,人有点笨笨的,又爱虚张声势,接手之后颇有些适应不良。被她骂过的学生背地里攒下一盒粉笔,掰成小块分给许多人,盘算着趁她转身在黑板写字的时候好好让她领教一番。有个老实的女生告密,起义被提前扑杀,但新老师也还是哭哭啼啼跑出教室,说什么也不教了。

  第三任班主任是个有经验的中年女教师,吸取了上一任的教训,开场便是下马威,把学生

  治得服服帖帖。她比第一任年长,却屈居人下,因此憋着一股劲儿要把六班开发到底,毕业前终于获得了全市公开课大赛的特等奖,自此外调,平步青云。

  孩子也不过就是道具,公开课上每一个问题都有了固定的回答者,我们在老师安排下停课排练,熟悉每一个步骤,做错的小孩会被训斥和孤立,没人觉得这么做有何不妥。

  还记得隔壁班的老班主任曾在办公室里酸溜溜地对几个小班干说:“你们也就嘚瑟这几年吧,上了初中开始拼学习成绩,你们就该后悔了,被大人当枪使,净折腾些没用的。”

  那位老教师说完就斜了小叶子一眼,好像她的存在就是一种论据。教育系统自然也有潜规则,当年班主任们的“教学成绩”受到肯定,多

  半是上级领导的猫腻。然而凡事都有一个由头,历任班主任再怎么心比天高,

  若摊上一个呆傻的班级,升迁的事情恐怕难以服众。

  六班自然不呆傻。我们有小叶子。她是一切的源头。

  当我还在地上和稀泥玩的时候,小叶子已经开始学习朗诵与主持,穿着小裙子,梳着齐刘海童花头,外形可爱,仪态大方。她每个礼拜出入电视台三次,和导播间里所有的工作人员行礼问好,与一位大姐姐搭档主持,共同录制我们地方台每周二晚上播出的儿童节目。

  小叶子是她的艺名,因为热播动画片《聪明的一休》

  中,一休白白嫩嫩的“小女友”就叫这个名字,而她们有着相似的样貌,一样的发型。小学一年级入学第一天,我们都仰着脖子紧盯着神明般的班主任,希望得到她的注意,而她早已认识了小叶子。

  或许班主任自打那时就盘算起来了。她指着小叶子,说:“以后老师走进教室,你就喊‘起立’‘敬礼’。”

  又看着我们,说:“大家都要听她的。”

  一开始班里的同学们对她的畏惧多于崇拜。作为管理队伍的班长,小叶子受到了班主任的不恰当指导,面对有小动作的同学,她的直接反应是“啪”地打在对方胳膊或头上,呵斥道:“太没有纪律了!”

  站在队尾的家长们颇有微词,脾气火爆的几乎要冲过来护短。小叶子也是有点慌张的,但还是挺直了腰杆——老师吩咐的,她不会错。

  但是到了她大放异彩的场合,那些质疑声统统变成了喝彩。小叶子世面见得广,小小一只就足以稳重地和六年级大哥哥姐姐一起主持升旗仪式,时常被大队辅导员叫走去参加一些公开活动,“神秘地”消失好几节课。

  真让人羡慕。

  一年级末尾,我们集体加入少先队,小叶子在大会堂里带领大家宣誓,站在高高的台上唯一的一束追光里。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席站着面目模糊的我们,一句句地跟着她念宣誓词,当她最后说到“宣誓人×××(小叶子的本名

  )”时,我们本应念出自己的名字,可我身边的好几个女生,异口同声地把小叶子的名字念出来了。

  我当时还转头笑其中一个女孩,说:“你怎么连这个都跟着读了。”女生瞥了我一眼,转头说:“我要真是她还好了呢!”我们都想成为她。

  我内心有这种向往,表面上却装着不在意。当我的父母问起,我还会提起班里爱拍马屁的文艺委员,说那个谁见了小叶子比见了她妈都高兴。我爸妈大笑不止。

  尽管崇拜者众多,小叶子的生活里却只有跟班,没有同伴。她是一个从四五岁就开始和省里著名的笑星一同出席饭局的孩子,会社交不会玩耍,甚至不太知道如何与同龄的小姐妹们交流——摇头晃脑嗲声嗲气是大人眼里的天真,别的孩子不吃这一套的。

  在老师的多番暗示下,我爸妈也送了礼,自此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同学升任了卫生员,主抓班级的眼保健操工作。这也算一种特权,虽然我无法

  像小叶子一样公然在上课时间随着大队辅导员消失,至少在大家都闭眼睛做操的几分钟里,我可以威严地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

  只是想要做不一样的人。人类对权力的向往与生俱来,我们只看到权力等于自由。

  然而我一直回避的一件事是,文艺委员她们对小叶子的模仿仅仅止步于宣誓时喊出她的名字,而我,差一点就真的成为了第二个小

  叶子。

  但是我失败了。

  因为我爸妈送的礼比较可心,二年级时老师随手把我塞进了一次讲故事比赛的候选队伍里。我倒也算争气,全校选送了十几个人,我是唯一一个进入复赛的小孩,原因恐怕是小叶子有事临时弃权。

  我懵懵懂懂地进了大会场,懵懵懂懂地被化妆师涂抹成鬼样子,两个甜美的小辫子扎得太紧,扯得头皮都痛。当我也站在追光里,烤得浑身冒冷汗却什么也看不见时,所有背下来的串词都在脑海中碎成一片,我才发现小叶子的生活有多么可怕。

  她真的很不容易。

  那次大赛我得了一等奖,论分数是一等奖最后一名,幸好奖杯上不会写得这么详细,拿回学校也依旧光荣得很。因为这个奖项我升任了学习委员,也在随后开展的中队会大赛上,被老师点名和小叶子搭档,一起做主持人。

  噩梦这才真正来临。站在她身边比独自站在追光里还难受。

  我认为那些小童星们讲话抑扬顿挫做作得可笑,轮到自己,却连可笑都

  做不到,简直可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懒得照顾小孩的面子,常常当着全班的面让我把一段串联词背上许多许多遍,发现毫无起色,就扔下一句“扶不上台面的玩意儿”了事。

  主动请辞,又被批评为“矫情,这么好的机会大家都抢着要,你是不是有病”。

  如果觉得时间的女儿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八月长安小说全集时间的女儿玛丽苏病例报告最好的我们/流水混账被偷走的那五年橘生淮南·暗恋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