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我想吃肉作品非主流清穿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什么?你说:“爷,皇上收养咱们女儿,必是因着公主年纪小,这会儿等着有人抚蒙古呢。您可不能眼看着咱们女儿去吃沙啊!”
看吧,还真有人说出来了,是老七的侧室,这位颇为得宠,女儿有公主名头当然好,可是这远嫁,就太伤感了!
允佑焦躁地斥责她:“你懂个屁!”
纳喇氏还没被这样骂过,哭得更伤心了,还带着点儿委屈,怯生生地问:“爷的意思是?”
“呸!就是不送进宫里去,上头指婚下来叫她去蒙古,你还能抗旨不成?左右都是嫁,为什么不嫁得体面些?公主、郡主,差得远着了!”瞧,到底是宫里出来的,觉悟就量不一样。
说话的这是宜妃,她在训儿子的侧室,哭个什么?哭得脑仁儿疼!
真是笨蛋啊!这些人怎么着也是圣祖的孙女儿,跟那种康熙曾经说过“你们养不起了、备不起嫁妆了都送给我来办,还包邮”的不一样,那些格格,父亲品级低,家里有自主权,可以嫁在京城。
可康熙的孙女儿们,按道理到了年纪宗人府是要上报的,由皇帝酌情给予不同等级的封号,然后…大多数是要指婚的!这一指,还能指到哪里?很多人就指到了蒙古。
公主是有公主府的,郡主,有没有府你自想去想!
各家王府大概也都经历了类似的情形,唯一的特例是诚王府。允祉比较抽风,他自己先说了:“她是未必逃得掉抚蒙古的,这样也好,总归体面些。”三福晋一想,也是。她是嫡妻,可以时常入宫看女儿,侧室们,没有得到侧福晋封号的侧室们就多保重了。
可闺女哭了:“以后阿玛不是阿玛,额娘不是额娘了。”
对啊,以后只能管亲爹叫叔,管亲妈叫婶儿了。
如果大家仔细数一数,就会发现皇帝是不做亏本生意的,放出一个太妃就要收个闺女当利息。惠妃那是特例,她孙女儿无论如何是当不了公主的,但是要照抚蒙古。
在这样的情形下,还有羡慕嫉妒恨的。其中一个代表就是七福晋,凭什么呀!那小妖精,生了儿子生女儿,自己只生了女儿。本来呢,嫡女与庶女经过康熙的整顿,在册封的时候会有级别上的差异,这样七福晋心里也好受些。
现在好了,庶女成了公主,嫡女顶多是郡主,七福晋心里酸了。女儿呀!你的前程可怎么办?额娘真为你委屈!
就这样,大家还得高高兴兴地把女儿送进宫去。这没被选中的,心里还有些酸呢,你这被挑中的还哭。除了你们自己,谁都不同情你们,得了便宜还卖乖,真是矫情。
宜妃说得已经很到位了,你以为改口就不抚蒙古了?身份高了,反而是一种保障。顺治收养过女儿,嫁三藩了;康熙收养过女儿,抚蒙古了。都是成例。
万恶的封建主义制度之下,抢人家女儿还会被感谢说是皇恩浩荡,这种感谢,还是比较诚恳的,至少不是心里有怨言的,也是奇景了。
为了表现自己的手足情、同胞爱,胤礽还特许,把允禔的长子给拎到宫里继续接受教育,哦,在未婚之前,交给皇后照顾,住的地方则安排在皇子集体宿舍里。又选派老师到允禔圈禁之所教授允禔其余诸子的文化课。
服了!真心跪了。
至少,淑嘉是真的服了胤礽的气度,也许,几百年后有人会说:画圈圈是太子的阴谋,你看,他跟大阿哥争了这么久,说他不阴大阿哥,你信么?揭发真相的三阿哥是太子党啊,康熙这都看不出来。你看,后来他这样大方,难道不是心虚要补偿么?
可淑嘉知道,事情不是这样。需要辩解么?不需要吧,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服了!允禩也这样说,终于知道为什么要把惠妃送到我这里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你再抽抽试试!
附送抽风小剧场:
某日,某宗室长者委婉进谏:皇上,后宫空旷,没什么人气,弄得像鬼片片场不太好吧?是不是充实一下后宫啊?
皇帝:读过书么?
答曰:读过。
皇帝:那就是会写字了?
答曰:对。
皇帝:那好,回去把冯延巳的《谒金门》抄一百二十遍上缴。
[嘎?这是为什么?]
[干你屁事!]
第236章 弘昱入宫被围观
穿越其实是个苦差使,如果是往回了穿,甭管穿到哪儿,其生活条件也没有后世的好。简单地说,自来水、电、煤气、网络、电视、飞机、火车、汽车等等统统地没有。这些也就罢了,最郁闷的是,居住水平还不太高。
没错,是居住水平。居住水平不单单是指地均居住面积,还有居住的质量。淑嘉穿过来之后,居住水平一直是当代很高的标准,夏天不用担心蚊虫冬天不用担心取暖,到了现在,几乎可以说是顶尖的了,还是有种种不便。
头一样就是采光。你看古画里美人凭窗而坐,或读书、或抚琴、或绣花,或者干脆就是呆坐着,都要凭窗,为什么?为了好看么?
当然不是,是因为离开了窗口这一亩三分地儿,屋子里的光线很不好!平板玻璃没普及的年代,真让人忧郁。
这宫里的房子讲究个隔断什么的,东隔西隔的,光也不太好透。主子们见客,为什么喜欢在正房?那里门宽,打开了,光线充足。如果在次间、梢间里,南沿坑就顶了大用了——它是靠着窗子的。
坤宁宫的条件算不错了,又是翻修过的,淑嘉也是把访客往东次间里头带。
坤宁宫形制九间,是建筑中的最高规格,但是最头上的两间只有房顶,实际上是两个过道。正经的屋子只有七间而已,当中明间里摆着宝座,适合比较正式地接见请安的人。
西面打通了两间的地方作书房,把原来东宫的图书搬了来,西次间却摆了尊菩萨像。东边儿两间是卧房,床炕俱有,还有妆台、衣柜一类的家俱,还暂时隔出了一小间卧房来放乌云珠,东次间就是比较随意亲切一点的会客场所了。
南沿炕上设了炕桌,底下两溜黄花梨的椅子,墙上挂屏。炕上靠两侧墙还有两排多宝阁,摆着各式珍玩。北面亦设一宝座,亦是接见时用。往这处宝座上一坐,底下趴着的人就只能看到你坐在一团阴影里,身上的绣的金线发出微弱的光来,颇具神秘色彩,很适合打心理战。
今天来的客人关系比较近,淑嘉就在南沿炕上坐了。春光明媚,照在身上很是舒服,正适合喝着茶水聊着天儿。
三福晋往宫里跑得挺勤快,她是淑嘉侄女儿的未来婆婆,她丈夫又是对胤礽有功的人,淑嘉也要给她些面子。三福晋也比较识趣,说话间称谓早就换了过来:“主子娘娘,皇上真把弘昱养到宫里了?”
淑惠与淑怡也是来见姐姐的,三人与四福晋、十福晋、十三福晋一起都在椅子上坐了。听三福晋这样问,淑惠就说:“瞧三嫂说的,君无戏言,说是叫他进来,自然不是空说的。”
四福晋看了淑嘉一看,又看看淑惠,她进宫来是奉婆母之命也是受了八福晋之托。德妃虽然是在出宫荣养,也不是不知世事,更何况胤礽也是大张旗鼓地把弘昱给放了出来。
隔壁邻居惠妃当然也知道了,她也想知道儿子一家的近况,便托了德妃打听情况。德妃很理解惠妃的心情,却也不想在这事上沾得过多,好好的一个出宫荣养的太妃,巴巴地打着给太皇太后请安的名义再跑到宫里去看别人的孙子?有病不是?
她就叫过来儿媳妇:“到底是亲母子呢,哪有不心疼的?她也知道去宫里问这事儿不好,倒托到我这里来了。你去宫里请安的时候,看着合适就问一声儿。也别多问,尽尽心就好。那是大罪,你们也不要管得太多,心里过得去就成了。”
四福晋默默记下了吩咐:“媳妇儿省得了。”
德妃又念了一声佛:“我也不是心硬的人,老大犯了糊涂,本是罪无可赦的,皇帝仁慈,只盼着别人不要得寸进尺再牵连无辜就好。”说穿了,允禔的业是自己造的,后果得自己尝。德妃也同情惠妃,但是德妃自己也有儿子,好人可以做,代价不能是她儿子。
四福晋从德妃处辞了来,就往宫里递牌子。回复还没来,四福晋也不急,这种申请一般都会批准的。隔壁却打发了人来,八福晋有请。
弘旺这两天病了,八福晋在家里照看儿子,也托了四福晋进宫来看看:弘昱在宫里怎么样了。不用说,也是惠妃着急孙子,跟养子夫妇说了。
这两条线又在四福晋这里合上了。
四福晋进了宫,又与三福晋等几个遇上了。想也知道,宫里请安也是有个统筹安排的。还没等她说话,三福晋已经八卦上了。妯娌里头,三福晋是个比较得意的人,说话也随便了一点儿。
不意十五福晋比三福晋跟皇后还要亲近,又是住在宫里的,消息更是灵通。
四福晋心下一乐,好了,不用自己问就能知道情况了,默默旁听。
裕王福晋就打圆场:“那是住到兆祥所里了?”真是姐妹当了妯娌,唱戏都有搭词儿的。
淑惠道:“我昨儿在宁寿宫里陪额娘说话来的,听到后面响动有点儿大,隔了两三道墙都听到了。额娘打发人去问,弘昱已经搬到了。”
淑怡愣了一下,醒过来这额娘说的是密嫔。
十福晋见淑嘉不禁大家谈论这个话题,也凑上来问道:“这么大动静?”不能够吧?这要搁到十年前她信,十年后的今天,允禔的儿子不值钱啊。
淑嘉道:“你听她的!弘昱是今儿到的,昨儿是我打发人给他添置东西的。兆祥所那里,空屋子是有的,屋里的家什却是不齐,我寻思着,他那家里也带不出多少东西来,索性不让他带了,都给他布置全了就是。这还有四季衣裳,正在长个儿的时候儿呢。”
十三福晋听了一回,心说,哪怕是为了展现友爱呢,这样做对弘昱也够意思了。
三福晋道:“是皇上皇后仁慈,弘昱是走了好运啦。”
淑嘉道:“我还记得他额娘在世时候的事儿呢,看大嫂的面子上,能看顾多少就看顾多少罢了。”
四福晋听了,也忍不住道:“弘昱阿玛再不好,大嫂却是个好的,可惜寿数不长。”
淑嘉忽地道:“今儿弘昱搬了来,皇上给他一天假,明儿才去读书的。这会儿他该在兆祥所里,不如一道儿去看看他?咱们都是婶子,他又还小,倒不用太避讳,这会儿不见,过两年想见就不容易了。”
“不会惊扰了太皇太后么?”四福晋细心地问道。天旱到现在,老太太有些扛不住,不大爱见人,所以福晋们这才聚到了坤宁宫里。兆祥所在宁寿宫后挺近的时候,有点“鸡犬相闻”的意思。
淑嘉道:“昨儿有些吵闹,太皇太后今儿在补觉呢。咱们悄悄地过去,先到宁寿宫看看,要是太皇太后还在歪着,就悄悄出来到后头看看。”
众人都有些心动,当年直王的儿子啊,很是少见呢。这里有好奇的、有对大福晋有印象的、有同情孩子受了允禔连累的,倒是都想去见一见。
—
众人先到宁寿宫,太皇太后卧室外见到了佟妃。佟妃抢上一步,给淑嘉行了一礼,淑嘉亦回半礼。佟妃伸出食指竖在唇上:“才祖宗又眯上了。”
淑嘉点点头,拉佟妃到门外廊上说话:“妃母辛苦。”她早上来请过安的,太皇太后精神就不太好。那时候佟妃也在,居然留到了现在。
佟妃的笑容有点儿苦:“也没别的事儿好做,不过是尽尽心意罢了。”
福晋们依次上来见过佟妃,都说天气开始热了,请妃母保重等等。佟妃口上答应着,也没往心里去,只是问淑嘉:“皇后与福晋们来是见太皇太后么?太皇太后昨天就发下话去,今儿想歇一歇的。”
淑嘉道:“我们想起大嫂来了,去看看弘昱。”
佟妃点点头:“皇后也知道的,昨儿后头声音大了点儿,太皇太后听见了,知道是他要来,叹了半天的气,今儿就不想动弹了。”
“没事儿,晚间叫弘昱过来给老祖宗磕过头,有什么疙瘩也解开大半了。”
佟妃道:“要去看就现在去罢,再过一阵儿,老祖宗要起身用点心了,知道了怕她不痛快吃不下。”
众人辞去,往弘昱住处去。
弘昱是个苦逼的孩子,还是半路出家的苦逼。他是爹妈盼了多少年才盼来的宝贝,上头四个姐姐,他爹还巨疼他妈。对了,他妈是他爹的元配正室。然后,他爹无限风光当了郡王,还是皇长子,一挥胳膊能招呼起一大群人跟皇太子对着干的那种。
跟堂兄弟一起上学,也是老师重点辅导对象。在宫里,他祖母是一宫主位,宫女太监都要供着她。
日子真完美!接着,苦日子来了,亲妈死了、有了后妈、亲爹犯事全家被圈、姐姐嫁掉之后就回不来了。
一个人过得苦,不一定是出身不好、很多东西不是你的,最难过的无过于得到之后再失去。对于弘昱来说,他最大的痛苦,大概就是…有了一个抽风的爹,把他童年时代的好日子给抽没了。
对比太鲜明了,一时有些承受不住了。在宫里上学的时候,有些小小抱怨:起得太早,管得太严一类。等到关在家里了,才知道有上学是真的好。偶尔能蒙恩旨出来,还随驾去过一回塞外,回来之后就更痛苦。
更小些的弟弟们,对往日生活没什么印象了,有些干脆就是圈禁之后生的,更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可弘昱不是。虽然出去也挺痛苦的,异样的目光,开始他不理解,后来懂:他阿玛做了件很大的错事。
又过了几年,他才明白,这事儿错得有多离谱!要命的是,他那个已经窝囊了的阿玛,酒醉之后亲口承认了,他还真干过这事儿。完蛋了!一直以为是手段不够,事实上,呃,也是水平太差,还叫人抓着了把柄。
真心疼爱他的姐姐们陆续远嫁蒙古,再也没回来。他是男的,又不能嫁出去,弘昱有些颓丧。康熙驾崩,他是惊惶的,上台的是他爹的死对头。没想到,这死对头居然把他捞了出来。
已经不太天真的弘昱同学倒也明白,这是新君的形象工程。管他呢,弘昱握紧了拳头,别再关回去就行。不想再看着童年里心目中的偶像英雄、自己的亲爹现在的样子,想再看一眼嫁出去的姐姐们,想到额娘墓上磕一回头。
弘昱捏紧了拳头。
外头传来轻轻的巴掌声,弘昱一愣,一时没反应过来。分给他的小太监倒是机灵:“爷,是有人来了,”想了想,又加上一句,“宫里主子出行,都是这样儿的。”
弘昱连忙出门相迎,看到来的人,又吓了一跳。他认得,打头的这一个是他二婶儿,一早上他去乾清宫请完安,就被带到坤宁宫里见了她。再到宁寿宫,太皇太后身上不好,打发他先过来看看屋子。
上前见过礼,又让淑嘉进去坐。
淑嘉坐定了,对弘昱道:“你忙你的,这都是你的婶子们,大家想来看看你。”
弘昱一直低着头,此时才抬起头来,听淑嘉介绍:“这是你三婶儿、这是你四婶儿,你小时候见过的,记得么?”
还真不大记得了,弘昱小心地道:“看着眼熟。”上前见礼。
淑嘉又介绍了其他几位福晋,让弘昱也坐下:“一转眼你也大了,等你娶了媳妇儿,不然我们也不好到你屋里来了。”
三福晋上下看了弘昱一回,掏出帕子来擦眼泪:“长得倒有几分大嫂的模样儿,”又问弘昱,“还记得你额娘的模样么?”
弘昱眼中含泪,点点头:“额娘就像在我眼前一样。”
他们两个一哭,剩下的人都跟着哭了,四福晋把他叫到跟前仔细一看,孩子肤色白得有点儿不健康,想来是没有太多户外运动所致。不过看他身形也不算瘦小,营养倒还跟得上。又看屋内陈设,看着也是不错的,二嫂做事,从来滴水不漏——只盼日宫里人不要太势利。
淑嘉道:“到这里住,放自在些。早上说过的,我不再嘱咐了,只管安心住着,好好读书就是了。日后好好办差,不要想太多。”
四福晋擦擦眼泪:“皇后说的是,你好好听皇帝皇后的话,过得安安稳稳的,你额娘也能闭上眼。”
弘昱默默点头。
十福晋道:“瞧我们,一来就把孩子给引逗得哭了。”
众人这才收泪,又嘱咐弘昱安心住下,好好听话,好好吃饭。这其中淑嘉、三福晋、四福晋因为与大福晋打交道多些,更多了一点感情,其余几个,尤其是淑惠这样的,不过是看大戏流泪白担心而已。
——
晚膳时分,胤礽把吃饭的地点设在了宁寿宫,还命令在宫里的都到宁寿宫集合,给弘昱接风。(除了太皇太后,其他出席者性别都是男。女性住户可以在不参与聚餐。)
太皇太后倒不是讨厌弘昱,就是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他。她也是真心疼过允禔,可允禔转眼就诅咒亲弟弟。弘昱很小的时候康熙孙子不多,太皇太后也还记得他,他放了出来,太皇太后也不是不高兴。
但是…要怎么面对他?“可怜的孩子,你终于出来”“孩子,你受苦了”说这些?好像不太好吧…跟冤狱平反似的。
太皇太后别的本事没有,时刻与皇帝保持一致倒还是做得到的。这就不太好办了,干脆就先不要见,看皇帝怎么个章程。
现在一见,太皇太后有谱了,哭一声:“你都长了这么大了。”然后就说,要感谢皇帝啊,对你这样好。
接着允禟、允俄等也一齐说,要感恩啊!
顺风旗谁都会打。
胤礽高兴了,让他们正在读书的堂兄弟都上前见礼,叙了排行:“再说下去,菜都冷了。”
席上禁酒,但是皇帝好像喝醉了似的说:“好孩子,有些事情我心里有数,你好好读书,长大了也领一份差使,好奉养祖母。”
屋里有片刻的寂静。反应最快的居然是太皇太后:“这样好呀!皇帝!这是件好事。”
众人齐声称诵。心里却想:老大是彻底被弃掉了。
是么?
第237章 麻烦事接踵而来
宁寿宫里,看起来一团和气,只有太皇太后才真心觉得一切安好。其他人的心已经转了八圈儿了,只为分析这眼下形式。
胤礽要表现自己的仁慈,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没什么好猜的。大家猜的是:接下来他还要怎么表现呢?
放老大出来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对老大一系的优待也就止步于此了。这照顾自家人的架式已经摆出来了,那么对于其他手足呢?这才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都以为正旦过后,他会有所表示的,现在看来,除了把几个小兄弟给扣在了宫里,把几个老太妃放到了宫外,也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举动啊。
他会怎么对兄弟们呢?
不过弘昱呢,就让众人感情复杂了,不少人跟老大在东、西五所住过,不是邻居就是街坊,也算是看着他长大的(虽然在还没长太大的时候就被抓走关了起来)。弘昱在长辈面前礼貌还不错,一路叔叔叫过来,也还算可爱。
现在这算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年头画圈圈跟动刀子,本质上没区别的。挨过刀子还要当圣母?显然不是他们家族的风格。可是胤礽要充门面,大家也只能痛苦地跟着演戏。
苦逼。
饭也没吃几口,回去还要加个餐。
与他们相反,弘昱倒是已经认清了道路:老老实实呆着。与弘晰等哥哥弟弟地叫着,再对他们的学习水平表示一点惊讶。
胤礽笑容之下,心里翻腾着纠结。与所有弟弟们一样,大家对允禔是没什么好感的,他还是直接受害人。但是!他是皇帝,必须不能显出睚眦必报来。弘昱这孩子也是他侄子不是?
忍了!
这一件倒是小事,他付出了一点点弘昱的生活费,还能得到满堂赞誉。最主要的是,以一种仁慈的表情示人,能够起到麻痹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他最纠结的是:这帮子兄弟要怎么安排?
康熙手下教育出来的孩子,还真没几个废柴,哪怕是眼下,夺嫡之争的火苗刚燃起来就被扑灭了,未经过那样残酷斗争的众兄弟水平还是不可小觑的。而且,他们人多!
康熙是个高产的皇帝,后宫多、儿女当然多。现在有名有号的兄弟有十几个,一个个地都给安排了,自家儿子眼看着长大了就没地方放了啊!看着兄弟们占领朝堂?胤礽没那么傻。可儿子们年纪确实还不大,需要时间,在他们长大的这段时间里需要有人来干活。卸磨杀驴的事儿呢,胤礽还不想干,所以他惆怅了。压着几个弟弟在宫里守孝,也有这么一层意思。他得想想,这些拿着那么多工资的人要怎么用。白养着?不愿意。领一部差使,也不大合适。
一时又想到了还有几个没封爵的弟弟,胤礽的笑容里透着一丝苦涩:得再扒拉些个佐领出来好封人啊。这一刻,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理解了汉代削藩的奥义。
胤礽听着弘旦在与弘昱叙旧:“塞上一别,几年未见啦。”
弘曈与堂兄联络感情:“往后咱们就是邻居啦,可以一起去上学了。”
把目光移了移,胤礽一面陪太皇太后说话:“老祖宗,您看这些曾孙,再过不两年,他们就要成家,到时候,您就是五世同堂了。”眼睛却看向弟弟们。
新帝登基,大赦天下都办了,弟弟们还没有涨工资,再拖下去就要不好了。先给老三老四老五升一升爵位吧。
唉,天还是不下雨,不知道今年要旱成什么样儿了。
太皇太后看着下面的孙子、曾孙,幻想着马上又要有元孙了,一屋子的小孩子,该是多么美好!她笑道:“我盼着那一天呐!”
想要有元孙,就得先给曾孙娶媳妇儿,这是必经的手续。这就需要指婚,这么多人一齐指婚,就意味着需要选秀。这件事情把淑嘉给愁住了。
弘昱同学入住皇宫欢迎会的第二天,该上学的都上学去了,宁寿宫后面一片寂静。淑嘉带着新上任的茂妃、谦嫔,携诸弟妹、儿媳,到了宁寿宫,先帝遗妃们已经聚齐了。用她们私下的话来说就是:“一群寡妇也没旁事做,不过是在太皇太后跟前尽尽孝心,到佛前为先帝念经祈福而已。”
太皇太后昨天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抱过乌云珠来,就对淑嘉说:“我刚才来说呢,孩子们瞅着着都是大人了,”她终于找到了一件可以寄托精神的事情,“昨天皇帝还说,再过两年该成家了,往后就该热闹了。唉呀,这么多孩子一块儿成家,秀女儿快不够用了。”哪个配哪个好呢?
早在淑嘉她们到达之前,太皇太后就已经跟太妃们念叨过一回了。太妃们哪跟胡乱答话?留下来的要么等着出宫,要么干脆没儿子,都在皇帝手下讨生活的,谁敢多嘴?看这皇帝一上任这一套组合拳打的,就知道不是个善茬儿,太皇太后能说,她们却不能说——先帝周年未过,谁知道皇帝是个什么主意呢?
此时听了太皇太后这么说,太妃们更不答话了,福晋们也闷不吭声。
茂妃动了动嘴唇,又忍了下来。好容易熬出了头,李甲氏是欣喜的,独居一宫,被称为“茂主子”,十几二十个人伺候着、奉承着,一种解放了的感觉由然而生。今天,儿媳妇是起身就往她这里来先请安的,然后伺候着她到了坤宁宫。
搁往常,那是得要直接到皇后那里的,自己这个亲婆婆也是没资格让儿媳妇伺候。这种感觉,很爽,爽得让人眩晕,有些飘飘然了。
茂妃回忆一下当初跟着淑嘉到宁寿宫时的情形,太妃里的妃位是挺有发言权的,也想说上两句。嘴一张,忽然发觉不对,皇后还没说话呢。马上提醒自己,得小心一点才好。
格根塔娜看看婆婆,又看看皇后,就更不会说话了。
淑嘉笑道:“您要热闹,不必等后年,过两天呀,您曾孙女儿们就要搬过来啦!”
太皇太后眨眨眼,淑嘉道:“您忘了?皇上把诚王他们几个的女儿恩养宫中,旨意都已经下了。前儿定了日子,又把这兆祥所收拾了一下儿,给了她们告别的时候儿,过两天她们就要来了。”
“嗳呀!对对对,还有这事儿,”太皇太后高兴了,“那天那几个丫头我都很喜欢。”她记岔了,当时她只是很欣喜与格格们的祖母聊天,格格们没能搭上太多的话。
“她们以后就住在您这宫后头,您乐意不乐意?”
“好好好!”太皇太后连连点头,又低下头问怀里的乌云珠,“你要多几个姐姐啦,乐意不乐意?”
乌云珠问:“那天的那几个姐姐?”
“对啊~”
“好~我跟小姐姐还说好了,过两天还一块儿玩呢。”
呃,小姐姐是不来了。大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希望这个小祖宗给忘了这一茬儿。
淑惠逗她:“你只记得那个小姐姐了,旁的姐姐听了会难过的。”
“姐姐们我都记得,”乌云珠搬着指头,“三叔家的姐姐是头上有玉兰花簪子的,四叔家的姐姐个儿最高,五叔家的姐姐笑起来有个酒窝,七叔家的姐姐眼睛很大。”
大家又是一套好夸,无非是小格格真聪明一类。
淑嘉道:“你记得就好,记住了,以后她们就都是你亲姐姐了。”
太皇太后道:“正是这话。”她也收养过女儿,知道这里头的门道,抱着曾孙女儿慢慢地说着以后这些人就不是堂姐了。
出了宁寿宫,乌云珠因天气渐热,有点儿打盹儿。淑嘉看了看座钟,拍拍她的小嫩脸:“先别睡了,用点膳再睡。”
乌云珠被抱到了桌子上,左看右看,兴趣不大地自己吃着饭。淑嘉有心事,吃了半碗饭就放下了筷子,回头一看女儿,抱着个碗,碗里放着个勺子,伸手捞起勺子,舀一口饭,嚼两下,脑袋点一点。
保姆要伸手,被淑嘉止住了,只见乌云珠开始是吃两口饭眯一下眼,没两分钟,已经是抱着个碗闭上了眼。叭嗒,整个儿脑袋就扣在了碗上。
这一磕不要紧,乌云珠醒了,眼眶儿红了。
淑嘉笑了:“给格格擦擦脸。”
保姆七手八脚地给小祖宗洗脸,又换了块干净的大手巾掩在她的襟前,抱过来继续吃饭。
如果有可能,淑嘉甚至想让女儿感受一下抢饭吃的氛围——总比习惯了别人把什么都喂到嘴里强。这孩子出身就很高了,可身份上的高,未必在什么时候都顶用的。多少太子被拉下马?那还是男的呢!乌云珠一个女孩子,要面对的情况只怕更复杂。
“不算什么大事儿,以后当心点儿,”淑嘉安慰道,“你哥哥们小时候也常是吃着吃着就栽到碗里去的。”
到底是年纪小,也是真的困了,乌云珠不好意思了一会儿,因在亲妈面前,尴尬来得快、去得也快。又扒了两口饭,可怜巴巴地看着母亲:“额娘~”
“知道啦,自己回房去,慢慢走,权当消食儿了。”
女儿睡后,淑嘉也没心思吃饭了,命撤了膳,又问一句:“皇上和太子吃得如何?阿哥们用过膳了没有。”
赵国士答道:“皇上今天在乾清宫,叫了太子和诸位阿哥,与弘昱阿哥一道用膳的。这会儿恐还没用完。”
淑嘉又选了几样水果:“把这个送到前头。”
办完事儿,到坤宁宫东次间里一坐,淑嘉的脸色就沉了下来。
大挑!
三年孝其实只是二十七个月。康熙去世是在去年七月初,去年是大挑的年份,皇帝的崩逝并不影响后年的大挑。
淑嘉心里算了一算,东西六宫十二所宫院,得先留两座秀女大挑留宿的时候住。景阳宫里则是康熙二十五年僻作藏书地,也不能住人,这就去了三处。眼下茂妃、谦嫔一人一座宫院,共余下七处。
人好少!淑嘉自己都觉得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人太少了。不是说有名份的女人少,而是…女人少!自家后院儿里是怎么一回事儿,淑嘉自己心里明白。
淑嘉想啃指甲了,不添人,独孤皇后不是人人都当得的。添人?真要弄进一个绝代妖姬来,真是想死都没地方死去了。
看起来育有数个嫡子,且算是共度难关走过来的元配,位置应该算是很稳了。再担心这些个真是杞人忧天,可淑嘉不这么看。谁知道这蝴蝶的翅膀能扇成个什么样儿呢?她们一家该倒霉的,现在却像做梦一样地站在了权力的顶峰,连这都能改变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果你没看《史记》,有人告诉你歌女可做皇后,你一准说:苏!可班固记下了,这人确实做了汉武帝的皇后。霸天下了。
如果你没看《汉书》,有人告诉你为了讨好女人而致绝后,你一准说:扯!又是这个班固,他告诉你,世上真有这样的皇帝,他还死在了温柔乡里。
如果不知《唐史》,有人告诉你,中国古代女人能当皇帝的,你可能要把他踢回学校接受再教育。真不幸,则天大圣皇帝还就是个女的。
皇太极最喜欢的女人是个再嫁寡妇,西晋羊皇后经历数次废立、做了两个敌对国家的皇后…
历史比故事更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你说这些是因为男人不可靠?汉文帝原配生了四个儿子,够强大了吧?母子四人齐赴黄泉,连个名儿都没留下来。活生生成就了窦太后。
淑嘉四顾茫然,她的好运能支持到多久?不是她不信任胤礽,这么年来,胤礽做得足够好了,可是她还是心有不安,就怕发生什么意外。他可以是个好丈夫,可她呢?她自认是个好主母,却不好说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妻子。
时代不一样,定义是不同的。
要怎么办?淑嘉还想不到好主意,一歪头,又看到了两扇紧闭的门,她的女儿正睡在里面。想到女儿,淑嘉又添了一愁。
还不是女婿,而是儿媳妇。
弘旦后年必须娶妻了,只有这样,才算是正式成年了。然而,娶来的媳妇怎么对待,它是个大学问。在母亲看来,自家的孩子都是最好的,不可以受委屈。事实摆在面前,在皇家,有些事情不可能以平常论。
就拿姑嫂这件事情来说吧,放在外头,那就是平等相待,弘旦的妻子注定要比别人高那么一等。想到要让自家女儿给别人女儿行礼,淑嘉挺难过的。自己受益的时候还不觉得,等轮到受害的时候,心情就不一样了。
淑嘉忽然明白了当年独孤皇后下死力气要废了杨勇的原因:我的儿女要在那样的人的脚下匍匐,真是死了都闭不上眼睛!
这还是弘旦明媒正娶的妻子呢,人品未必坏,当婆婆的就有点不乐意了。孤独皇后面对自家儿子当大老婆是空气、宠妾还是乐籍出身…想到日后种种——我辛辛苦苦创立的家业就要落到这个只会唱歌跳舞哄男人的贱人手上,她还住着我的屋子欺负我儿子,绝对不能忍!
理解,太能理解了!一个未必会欺负哥哥的弟弟与一个肯定会让弟弟受委屈的哥哥,当妈的人,你选择哪一个?
还有自己娘家,史上那许多一定要娘家再次跟皇家联姻的皇后、太后不是一定要把皇帝捏在手里,完全是害怕娘家倒霉。想想看,你的亲戚朋友,本来过得好好的,猛地降了一个档次,头上压下一座山来,心里受得了么?那都是亲得不能再亲的兄弟姐妹。
这至高无上的皇权,真是一个坑爹的存在!占来的便宜,迟早是要还的。
怎么办?!!!
如果觉得非主流清穿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我想吃肉小说全集:非主流清穿, 诗酒趁年华,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