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 C·赖特·米尔斯作品社会学的想像力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L指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即互动中止时期,原有的运行模式必须完整地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能照常恢复互动关系。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于潜在状态的模式。

  (2)社会进化论

  60年代由于社会动乱不断发生,以社会系统的均衡状态为理论核心的结构功能主义遭到激烈的批评其中最主要的批评意见是:结构功能主义过分注重社会系统的稳定和秩序,只强调均衡,看不到冲突,无法解释社会变革现象。作为对这一批评的反应,帕森斯在1966年出版的《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和1971年出版的《现代社会系统》两本书中,对社会进化和变迁问题作了集中考察。他晚期的理论研究试图向人们表明,结构功能主义同样可以运用于分析社会变迁和冲突出现。

  帕森斯的进化论主张人类历史的过程是一种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包括四个过程:分化(differentiation)、适应力的提升(adaptive upgrading)、容纳(inclusion)、价值的通用化(value generalization)。

  2.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1910--)

  默顿于1910年生于美国费城,曾就读于坦普尔大学(TempleUniversity)和哈佛大学。默顿在很多方面将他导师(帕森斯)创立的结构功能论发扬光大。最著名的著作是1949年出版、1957年修订的《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1)中层理论(middle range theory)

  默顿首先严厉地批评他的老师(帕森斯)的理论过于抽象和宏大。他认为建立这种宏大理论的时机尚未成熟而主张大力发展所谓的中层理论——即介于抽象的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的经验总结性命题两者之间的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是一种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的功能论。

  (2)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

  默顿对早期功能分析中三条“流行的假设”提出了质疑。这三条假设即英国人类学中功能学派所坚持的“功能统一性”、“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可缺少性”。默顿认为,这三条假设是毫无根据的,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默顿通过以上对传统功能理论的批评,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析概念,试图以此来修改、填补原有理论的不足。表现在:其一,对“功能”概念作出新的理解。在帕森斯那儿,“功能”指某一结构要素或某一行动对社会协调作出的贡献。在默顿那儿, “功能”是一个中性概念,是指“可以观察到的客观后果”,这种后果依其对社会协调所起的作用性质分为“正功能”和“反功能”。正功能与帕森斯的功能概念含义相同。反功能指会导致社会协调性和适应性下降,或导致功能紊乱的后果。其二,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的概念。默顿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显功能和潜功能这两个重要概念。所谓显功能就是指那些人们可以预料到的和容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到的功能。而所谓潜功能则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和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那些功能。其三,提出“功能替代物”的概念,用来描述那些可以用来履行同一功能的多种项目。所谓功能替代,是指履行某种功能的项目能够被另一个项目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仍然可以得到满足。

  二、冲突理论

  1.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1929--)

  达伦多夫1929年5月1日生于德国汉堡,在汉堡大学获得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后又获得伦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69年和1970年他曾担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他自称是“冲突理论家”,他不像科塞那样借助于齐美尔的理论,而是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论采取部分批评、部分接受并加以修改的做法形成自己的学说。

  达伦多夫一开始就把结构功能主义作为其理论对立面和批判对象。认为结构功能主义既无法检验,又不能用来说明现实社会,它所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从未存在过的、将来也不可能存在的“乌托邦”。因此,他呼吁社会学家用怀疑精神去发现社会中呈现出来的令人困惑的问题,走出“乌托邦”幻境。

  达伦多夫认为,权力和权威都是稀缺资源,社会组织中的权力和权威的分配都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性分配,转变成社会对立的决定因素,即导致某一“强制性协作组合”各子群体之间的竞争与搏斗,因而权力和权威分配不均是制度化模式中冲突和变迁的主要来源。

  2.科塞的冲突功能主义(1913-2004)

  科塞出生于柏林,195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科塞的理论既有结构功能论的背景,又有冲突论的立场,这源于他的学术生涯的两种背景:他一方面从结构功能论社会学家默顿,有相当长时间信奉和宣扬结构功能论的经历;另一方面又身受德国的理论熏陶,特别受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思想的影响。早在他开始研究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时候,就注意到他们承认冲突的存在和作用,但反对把冲突看作是有害的、甚至破坏性的东西,科塞决心证明冲突对社会结构的建立和维持具有潜在的和积极的贡献。因而,开始投向齐美尔对于冲突所做的一些经典论述.

  科塞给冲突下了定义,“冲突是有关价值、对稀少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一方的目的是企图中和、伤害和消除另一方。在这个定义中,表达两个基本观点:?A冲突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互动,离开任何一方冲突不存在?B冲突是对各种物质(权力、地位)和非物质(价值观、信仰)资源的争夺引起的行为,不是一种动机和心理倾向。

  科塞还区分了社会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现实性冲突,指为达到特定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的对抗行为;另一种是非现实性冲突,指向冲突对象的发泄敌对情绪的行为。即一个人在不能发泄他对换真正敌对群体的不满时,把一个替代群体作为发泄不满的对象,这种冲突往往表现为找替罪羊。

  科塞冲突理论的焦点是社会冲突的功能后果。认为外部冲突有助于明确群体间界限,加强群体内部的整合,使群体发展、壮大、坚强;内部冲突有助于群体内部的凝聚和整合。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综合了实验动物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主动视为一种计算个人利害得失的理性行为,是如今最主要的观点之一。社会交换理论从个人入手,进而推论团体、社会文化的稳定性与社会变迁。而个人行为的动机永远是希望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和布劳。

  1.霍曼斯的交换行为主义(1910)

  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1910年出生于美国东部的波士顿,1932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但这以后,他并未按其初衷从事文学研究,而转向从事研究社会学。1934年与查尔斯?柯蒂斯合著《帕累托理论介绍》,使他一鸣惊人,从此步入社会学界。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并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霍曼斯借用并修改了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概念,比如刺激、行为、报酬、惩罚等。运用这些概念,他建构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并认为,如果能把这些命题运用得当,就可以解释一切社会行为现象。

  (1)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中,若其中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那么这个人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种或一组刺激作出的某一行动获得了酬赏,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作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所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出该种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则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的价值也就越低。

  (5)侵犯—赞同命题。这一命题包括二个副命题:①若一个人之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甚至受到没有预期的惩罚时,此人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②若一个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酬赏或得到的酬赏比预期的还多,或此人的行动没得到预期的惩罚,则这个人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并可能做出别人赞同的行动。

  (6)理性命题:在面对各种行动方案时,行动者总是选择价值最大和获得成功的概率最高的行动。也就是说,行动者不仅考虑价值的大小,还考虑行动成功的可能性。

  2.布劳的结构交换论(1918-)

  社会交换论的另一个代表布劳,生于奥地利维也纳,21岁移居美国。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1973-1974年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并被聘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布劳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正值默顿担任系主任并在美国取得广泛影响时,这不能不对布劳产生影响,他的理论焦点始终聚集在结构上。他的社会交换理论被人们称为“结构交换论”。

  布劳用对等性原则解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原则解释另一部分社会交换,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异与分层现象,从而,布劳用交换理论解决了微观向宏观过渡的问题。

  与霍曼斯将一切社会行为视为交换不同,布劳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出于对交换的考虑,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要使行为变为交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某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一种行动是不是交换,可视行为者是否把对方的回报作为行为发生的尺度,那些不期望他人回报的交往不属于交换。

  在界定社会交换之后,布劳首先研究微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社会吸引的过程导致社会交换的过程。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继续交往,但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单方面提供报酬。比如,乙提供给甲某种东西,但甲无东西回报乙。在这种情况下,甲有四种选择:第一,强迫乙给他帮助;第二,从另一个来源获得乙所能给的帮助;第三,寻找没有乙给予的这种帮助也能过得下去的方法;第四,服从乙,按照乙的意愿行事,用此作为对乙的回报。如果甲作出了第四种选择,由乙对甲就拥有了权力。也就是说,乙付出资源,换来服从;甲付出服从,换得资源。权力结构就这样形成了。

  布劳对宏观社会结构更有兴趣,他认为间接交换形成宏观社会结构。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的间接交换提供一套共有的标准,比如社会公认的报酬期待、互惠标准、回报价值、公平准则等,参与的各方都能依照这种标准进行交换。由于共同价值提供了一致性的文化背景,减少了宏观交往过程中的隔阂、误会等不确定因素,因而促进和调节着宏观结构(群体、组织、社区等)中的交换过程。如果说个人能提供的报酬是微观结构中产生吸引的基础,那么共同价值则在宏观结构中起基础的作用。没有它,间接互动的交换是不可能的。

  尽管共同价值为宏观交换关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使这一关系结构化,即维持稳定的关系模式,则须制度化过程。制度化的核心即是在共同价值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涉及各个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

  通过补充了共同价值和制度化这两个概念,布劳将微观领域同宏观领域沟通起来,将霍曼斯具有还原论色彩的微观交换论同帕森斯的宏观结构功能主义之间的分歧调和起来,从而部分地实现了用交换关系说明宏观结构的政治夙愿。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学史概略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的进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传入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一是通过19世纪末维新改良主义者的介绍得以传播,主要是孔德、斯宾塞等人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二是通过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社会学

  1.社会学的传入与发展

  最早把社会学名称引入中国的是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他们把社会学看作是反封建、救中国的批判武器。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第一次把冠名为“群学”的社会学课程列入教学大纲;1895年严复在《原强》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社会学;1896年谭嗣同在他著的《仁学》中最先采用了日文的“社会学”一词;1898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二章刊出,1903年全书以《群学肄言》为名出版;1902年梁启超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介绍了西方社会学学说;章太炎也翻译出版了日本20世纪社会学家岸本龙武太的《社会学》等。这些进化论的学说主张“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改良派的要求相吻合,因此西方社会学在当时获得了迅速、广泛的传播。

  社会学传入后,相关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也相继展开。1903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率先开设社会学课程,后来的京师政法学堂、北京大学等也开设了社会学课程作为文科学生的必修课;1913年第一个社会学系在上海浸洗学院(后称为上海沪江大学)创办,随后厦门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大学也相继成立社会学系。“五四”以后,社会学的发展更加迅速:出版了大量的社会学译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社会学课程设置日趋完善;社会学刊物相继发行;社会学的学术团体也得以成立,社会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中国社会学发展期间,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社会学家,如陶孟和、陈达、孙本文、吴文藻、潘光旦、雷洁琼、李剑华、吴泽霖、吴景超、李景汉、陈翰笙、费孝通等。这些学者在社会学研究方面表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深入社会生活,开展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力图联系中国社会的现实来理解欧美社会学理论;二是力求用欧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中国,实现社会学的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与严复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同,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社会学的着眼点在于社会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展开研究,为从根本上改造现存社会服务。在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过程中著名的共产党人和学者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瞿秋白、许德珩等。李大钊积极宣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通过经济现象考察社会现象的变动,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法则。他还研究了劳工、妇女、青年等社会问题,指出改造中国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彻底的斗争。毛泽东不仅在研究、改造中国社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如他对调查研究方法的系统的理论,他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开展的关于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分析以及关于农民问题的研究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主任,1923年他担任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亲自讲授“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哲学概论”,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著作《现代社会学》。李达撰写的《现代社会学》(1926年)、《社会学大纲》(1937年)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著作。

  调查研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我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系统的总结。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学

  如果觉得社会学的想像力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 C·赖特·米尔斯小说全集社会学的想像力,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