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 C·赖特·米尔斯作品社会学的想像力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科学处于改造的复杂环境,1952年社会学在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中被取消,教学与科研活动全部中止。取消社会学的理由有三:一是学习苏联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而当时苏联没有社会学系;二是视社会学为伪科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取而代之;三是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社会问题,因此也就不需要进行社会学研究。此后的近三十年中,社会学在大陆作为一个学科已不复存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学终于迎来了春天。1979年3月15日,“社会学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胡乔木同志代表党中央为社会学正名,指出否认社会学是一门科学,无论从科学的、政治的观点来说都是错误的,中国要恢复社会学的教学和科研,并宣布成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后改为学会),由费孝通任会长。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在党中央和有关部门的关怀、重视下,通过老一辈社会学家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中国的社会学开始走上重建发展的道路。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至今已二十年整。在这二十年里,社会学获得较快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和教学体系,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业学术队伍,培育了一种实事求是、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的好学风,开拓了若干相对比较稳定的专业学术领域,并在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具体地说,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社会学的专门教学、科研机构和队伍。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部属高等院校已成立了社会学系、专业,或开设了社会学的相关课程,已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99年7月,已有社会学博士点4个,硕士点22个。社会学的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也日趋完善。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社会学研究所,由费孝通任所长,此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社会科学院也相继建所。

  2.成立了联系广泛的学术团体。

  从1979年中国社会学会成立以来,全国绝大部分省、直辖市相继成立了社会学学会或筹备会。中国社会学通过主题年会的形式,使全国各地的社会学工作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3.出版了社会学的专业刊物。

  1981年10月,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刊(社会学通讯)作为研究会的内部刊物出版;一年以后;由复旦大学分校社会学系主办的第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社会》创刊;1986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社会学研究》创刊;1989年开始不定期出版《中国社会学年鉴》。

  4.开展了重大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

  如:小城镇研究、家庭结构调查分析、社会结构转型研究、阶级阶层问题研究、乡镇企业和城市化研究、民工潮的调查和研究、中介组织研究、社会指标研究、国情调查与分析、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或是为党和政府决策起到参考作用,或是为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和资料,或是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知识基础。

  5.开拓了专业学术领域。

  在社会学学科下的专业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如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心理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等。

  6.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

  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为了尽快培养社会学的人才,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或联合培养等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国际会议加强了与国际社会学界同行间的联系与对话。

  7.努力实现社会学的中国化。

  自社会学传入中国起,社会学的中国化问题就引起了中国学者们的关注,孙本文、吴文藻等人在30年代就明确提出了这一问题。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这一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性问题。社会学中国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批判地吸收国外的社会学理论,“为我所用”;二是以中国的经验材料构建社会学理论。当前,社会学研究要结合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设立密切联系实际的研究课题,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中国社会学已经确立了她在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而言,是重要的工具或手段。本章介绍社会学的方法体系以及该体系中所包含的方法论、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对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程序有较明确的认识。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methodology)和方法(method)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法论指的是研究者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的理论,而方法则是研究社会的各种方式、技术或工具的使用。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三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见下图)。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人文主义,实证主义

  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间接研究(包括历史-比较研究与文献研究)具体方法与技术:资料收集方法(问卷、访问、量表、观察、实验、文献)资料分析方法 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数理分析、模拟分析)文字资料(比较分析、构造类型分析)

  方法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关于研究过程的哲学,其中包括作为研究基础的各种假说、理论,以及用以分析和解释资料的原则等等。方法论主要由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组成。本节主要介绍社会学学科的三个方法论和指导原则。

  研究方式是社会学方法体系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这些方式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中,但不同的学科运用这些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式有: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各有长处和局限,研究者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往往是综合地同时运用几种方法。

  具体的方法与技术是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低层次,它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与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相对应,研究得可采用多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这些我将在下面给大家详细说明)社会学的三个方法层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三者有机结合,构成社会学完整的方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方法论是基础,它决定着研究的方向以及基本方法、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同时,方法论的发展又有赖于研究方式的发展;而具体研究的实施是与各项技术的运用密切相关,离开具体技术,也就无方法可言。因此,在社会学方法体系中,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可以这样想像社会学的研究活动,就是一个或一群具有一定世界观和理论知识的人,手中拿着工具,依靠某些判断和事先制定的计划,深入到社会的某一领域某一地点进行挖掘观察,并对发掘出来的东西进行分析。在其中,方法论指导他们挖掘的方向和角度,研究方法表明他们不同的挖掘方式,而具体的技术手段则有助于他们挖掘的进度,有助于他们从粗糙的石块中分解雕琢出闪耀的钻石来。

  二、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法论

  在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上述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即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论是制约和影响社会研究过程的主要因素。社会学这个名词产生的时候,也正是科学哲学先驱们在对科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进行反思和激烈争论的时代。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牛顿力学基础的动摇而导致整个自然科学研究的危机,引发了对于科学研究的“科学性”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开场白是经典哲学家康德留下的。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结尾处,康德有段总结语:“人类理性的法则……具有两个对象,即自然和自由,因此,人类理性的法则不仅包括自然法则,而且包括道德法则。这两个法则最初表现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但最终归结为一个哲学体系。自然哲学探讨的全是‘是什么’的问题,而道德哲学则探讨‘应该怎样’的问题。”

  这一场开场白引发了一个多世纪关于“事实”和“价值”何为科学真理标准的纷争,也就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与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争论。

  1.实证主义(positivism)方法论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通常的说法是始于孔德,而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真正确立也开始于实证精神的引入,孔德的名字常与实证主义并提。

  实证主义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的精髓所在。它使社会学独立为一门科学。早在经院哲学家对实证方法不屑一顾时,自然科学家就已得应手地运用起观察、实验等经验科学手段了。这给一些社会思想家和实践家一些启示,既然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世界是统一的,那么适用于自然界的法则为什么不能同时适用于社会呢?于是在十七、十八世纪,有人按天体运行的法则提出“社会物理学”,有人按数学法则提出“政治算术”,有人按生物学规律提出“社会生物学”。这股潮流发展到19世纪,被孔德以“实证主义”的命题提出形成社会科学史上的分水岭,从此,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社会学领域中确立起来。

  初期特点:

  在社会学的初创时期,实证主义方法论经孔德提出后,被斯宾塞进一步补充,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继之,迪尔凯姆制定了社会研究方法论的细则,并将孔德实证主义的思辨色彩进一步改变,这反映在他在《自杀论》的研究中。

  这时期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四点: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虽然各个社会的类型和性质不同,但相同的原因必然产生相同的结果,这是必然的、无差别的。第二,既然社会现象是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被感知、被概括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否则就是乌托邦或形而上学。第三,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应该或必须是什么。社会学应该对关于价值的问题保持沉默,它只回答真与假,不能回答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或任何其他关于人类价值的问题。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社会实证主义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第四,自然科学的方法适合于研究社会。

  后期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方法论从欧洲传入美国,与美国的实用主义相结合(其结合点是“经验是证明真理的标准”),使之具体化,成为一套完整的可以操作的研究方法。具体表现在:第一,研究理论的模式化。即一种研究必须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被人们的经验证明的变项,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建立明确的理论假设。第二,研究过程的程序化。即把研究过程变成可操作的固定程序,研究者像从事自然科学实验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别人也可以按照同样的程序再现这个过程,以检验研究结论。第三,测量工具的精确化。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社会统计分析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大量的更精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

  实证主义方法论肯定社会现象的客观性,重视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并致力于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科学性研究,这无疑是积极的、合理的。它对社会行动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它把社会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忽视了社会主体人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的作用,同时,它过分强调经验的作用,忽视理论研究,因而就难以正确地、全面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这些不足,受到了非实证主义的批评。

  2.非实证主义(non—positivism)方法论(也称为人文主义方法论)尽管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非实证主义也一直有很大影响。非实证主义方法论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方法论思想,它是在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挑战、争论中形成的。早在19世纪中期,在孔德的实证主义日益扩大影响的同时,对他思想的怀疑与反对也与日俱增。按孔德的说法,社会学家可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客观地”观察和测量社会现象。

  这一主张实际暗含这样的假设:即作用于自然界的法则同样也作用于人类社会,因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也就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

  然而问题恰恰在于:人类社会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性。首先,人有意识;其次,人有差异性——人与人不同。这两点被初期的实证主义者所忽视。

  比如,自然科学家可以通过观测一个分子就可以推断全部物质的属性。而社会学家无法通过观察一个人而了解整个社会。

  狄尔泰

  德国的威廉?狄尔泰(1833~1911)正是抓住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向实证主义发起攻击。他认为,由于人有自由意志,因而,人的行为是无规律,并且无法预测的。社会历史事件也和人一样,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有鉴于此,对于人和社会就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只能以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

  李凯尔特

  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也站在反实证主义的立场,认为自然领域中存在着一般,而社会领域中只有个别。自然属于“事实世界”,历史属于“价值世界”,所以这两种科学追求的目的和方法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科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类似于“理解”的方法。

  韦伯

  韦伯是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深受李凯尔特的影响,采取了介于狄尔泰的主张(人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和迪尔凯姆的主张(社会科学应该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两个极端的中间方法。一方面他反对实证主义关于人的活动及社会科学认识的自然主义观点,同时也反对德国历史学派的主观主义的倾向和关于在历史领域不能作出合理概括的观点。

  如果觉得社会学的想像力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 C·赖特·米尔斯小说全集社会学的想像力,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