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 C·赖特·米尔斯作品社会学的想像力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及内容

  一、社会化的条件

  人为什么可以进行社会化,而动物不能?人进行社会化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1.生理条件

  人具有的特殊的生理条件是其进行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人有发达的大脑,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有能动地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能力。因而,人类学习和积累社会文化的能力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比如,刚生下来的黑猩猩在最初几年内比同龄婴儿学习速度要快,但由于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只能看到事物之间的表面联系而意识不到事物的本质联系,因而它们的学习只能是一种简单的模仿。

  2.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人具备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动物所没有的。社会化过程是学习与教导的双向过程,而社会活动和交往又是学习与教导的基本形式,进行社会活动和交往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语言文字。借助语言文字,人们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活动和交往,学习社会文化。

  3.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人能够进行社会化的另一个生物条件是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动物都是在母体内就完成了其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在一诞生之日起,它们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其机能已趋向成熟,来自本能的许多行为方式已经固定化。因此,新生动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不需要多长时间就能独立生活。

  而人不行。人类的最基础发育时期不是在胎儿期,而是在出生之后。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其机能,行为方式的习得都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人生下来,生理上几乎不能自理,不能不依赖于养育者的照顾。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要从乳儿期一直延迟到少年期甚至青年期。这就决定了人在出生之后,须经过长期的依赖生活,决定了人具有可塑性。而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使人能够充分学习社会文化。

  4.人类拥有文化

  人类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够创造文化。人的能动性使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与动物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地调适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并把它们凝结在自己创造的全部文化中去。

  人类创造了文化并一代代传递下去。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人的社会化就是通过学习掌握社会文化实现的。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掌握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和各种规范,与社会目标相同,同社会融为一体,成为社会的一名合格成员。

  二、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社会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自然人才能转化为被社会接受的社会人。社会化所涉及的学习范围相当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5.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增强生存能力

  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是社会化的最基本要求。

  一个人要生存,首先得解决吃穿问题。新生婴儿除了简单的本能之外一无所能,完全依赖成人的照顾。在学习吃饭、穿衣、走路的过程中,儿童逐渐积累生活经验,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就一般情况而言,基本生活技能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培养起来的。

  在个体的成长发育过程中,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现代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对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式教育和专业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通过各种类型的科学文化技教育,使社会成员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以适应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基本劳动技能的传授则主要是要学校以及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

  6.培养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传递社会文化是社会化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指个人在社会过程中学习、领悟和传递社会文化模式。个人无法将所有的社会文化内化,只能把握代表特定文化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起着引导支持和调节的作用。价值观念的内化过程,就是社会文化继承、传递、保存和发展的过程。

  7.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往往以两种形态呈现在个人面前,一种形态是模式,他人的行为、动作、方式、语言等。例如,用碗盛饭,客人来访给客人让座、敬茶;八点钟到学校上课;各人拿自己的物品;过春节穿新衣服;汽车靠右边行驶等。在儿童时期,个人接触的多是这种形态的规范。另一种形态是观念、他人行为及各种形式的灌输,使之形成了一些规范观念,应该怎样,不该怎样;这对,那不对,非好即坏。例如,对人要讲礼貌;应该尊敬老人;偷窃是犯法的;打架骂人是不对的;劳动是光荣的。随着个人的成长,人们越来越多地以观念、概念来接受社会规范了。当种种形式的社会规范成为个人观念的一部分,内在化为自己的习惯性行为并作为约制自己行为的规则时,社会规范便是被个人接受了。

  每一社会地位都有一套完整的社会规范,它为处于这一地位的社会成员规定了特定的权利与义务。社会向每个成员提供他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并明使他明了这一角色的具体要求,即社会规范,社会规范的学习就是角色扮演的过程。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扮演者体会别人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领悟自己扮演的形象,并尽力把理想角色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

  第三节 社会化的途径

  个体的社会化是经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社会的教化,便谈不上个体内化;没有个体的内化,社会教化就不可能。社会教化更多地是从社会环境因素论及社会化,而个体内化较多地是从个体能动作用方面探讨社会化。

  在社会教化过程中,社会文化往往是作为宏观社会环境对人发生作用的,它对人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与人有直接联系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来实现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文化在个人社会化中的功能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古代是指文治和教化。在现代一般指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文化使人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通过语言和其他交流方式,使他知道如何构成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文化使个人与一些人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又阻碍他与另一些人建立联系;文化还向个人传播价值标准,使他知道如何分辨好坏善恶,知道对人对已应持什么态度。

  在不同社会的文化中,有些内容带有普遍性,如许多社会都有音乐、舞蹈、游戏、宗教等,但每一社会的文化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之处对人的社会化、对不同民族成员的共同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都研究过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及相应的育儿方式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观察了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发现不同的文化因素的不同影响。例如,住在山地的人,传统上一向和平相处,男女老少很少差别,因此,该地居民人与人之间很合作,性格温和,对人亲切;住在河岸的土人,由于传统上好斗、残酷,不论男女,性别极为相似,因而当地居民相互攻击、不使用,占有个体户很强;住在湖边的土人正处于母系社会,男女性别分化很明确,女性支配男性,握有经济大权,男人在家带孩子,有自卑感,在陌生人面前显得腼腆。

  社会文化对于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大众传媒来实现的。

  一、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它与广义的教育类同。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化的执行者及其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社会化的执行者,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及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对于个体的社会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在社会化的初期阶段,对个体最直接的相互作用最多的是家庭与学校。

  1.家庭

  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约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从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国外已有研究证明,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期,而这个时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主要由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成员组成。家庭生活伴随人的一生。正是在家庭中,儿童建立了他最初的亲密的感情联系,开始学习语言,并开始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

  在婴儿期,个体基本上是在家庭生活的。进入幼儿期,开始与孩子们一道生活,过上了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进入学龄期,以学校为中心,生活环境逐步扩大。从婴儿期到青年期,家庭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当进入成年,组成自己的家庭时,家庭对于个体重新显得十分重要。大量研究证明,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将深刻影响人的一生。个体向什么方向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与这个阶段的家庭生活的影响密切相关。

  常言道“父母是子女的老师,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家庭中对儿童社会化影响最大的父母。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种方式。一是强化。父母训练、鼓励孩子做大人认为合适的行为,而对破坏社会规则的行为,则给予一定的惩罚;父母不断向孩子灌输社会的道德观念,使孩子认识到什么是社会所需要的,以便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这样的强化,孩子们逐渐领受到社会的规范、风俗、习惯和要求。二是模仿。父母除了自觉有目的地教育子女外,也在无意识地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这种影响表现在孩子身上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儿童通常以父母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标准。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入留下深深的印记。例如,把妈妈看作妻子和女人的象征,把父亲看作丈夫和男人的象征,逐步形成自己的基本概念。此外,父母在家庭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的相互争吵、合作、甚至习性爱好,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逐渐形成对人对社会的看法。

  除了父母的影响外,家庭中其他成员也对孩子的社会化起着某种特定的作用。祖辈给孩子带来的是更为传统的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家庭中子女的数目、儿童的出生顺序等,都对社会化产生影响。我国的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之所以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多子女社会化过程的特点,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缺乏兄弟姐妹的客观现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儿童正是在与兄弟姐妹的接触与交往中,才知识了人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兴趣和行为方式,,才知道他必须与他们共同分享玩具、食品及父母的宠爱和关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2.学校

  如果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的话,在现代社会中,幼儿园和学校则是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架桥梁。

  孩子三岁之后,需要交往,需要友谊。幼儿园是理想的集体,通过这种环境,小孩子养成友爱合作、助人谦让,遵守纪律等良好品质。与幼儿园相比,学校是对人进行社会化的更高一个层次的社会机构,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社会化的主要执行者。

  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主要由教师来执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有的甚至超过父母。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大系统,有较大的随意性,相对而言,教师的教育比较科学化、系统化。此外,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低年级儿童身上有突出的表现。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所做的关于教师的期望效果的实验就说明了这种作用。

  罗与雅的这一实验,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他们随机抽出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老师,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一年半以后,他们把这部分儿童和其他儿童作了对比,结果发现,这部分儿童的智商水平高于其他儿童。如果分年级看,则这样的差异在一、二年级显著,其他年级不显著。

  布洛菲和古德在1974年对这一实验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这种不同期望,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学生,学生就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作出反应,以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其结果,某些学生的成绩便沿着教师期望的方向提高,另外的学生则相反。这样的结果在年末的测验中表现出来,期望的效果就得到了证实。这个实验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罗森塔尔又借用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名字,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学校,除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起很重要的作用。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弱。造成这种状况有多种因素,其中个体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加是一重要因素。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刚入学的儿童对同学的表现中感兴趣,相互之间交往不多,或交往无特定的对象,还没有依据同学在班上的地位来区分他们。班上的干部由教师指定,教师的要求和评价通常无条件地为学生所接受,教化的影响是直接由教师来实行的。一二年级主要是掌握学生这一角色,达到教师和其他成年人要求的水平,获得他们的赞许,以保证情绪的稳定。进入三年级以后,开始有了变化,班级已经形成为带有自己的要求、标准和期望的群体。儿童在这样的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的需要成为他的主导需要,开始受到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使个体社会化正常进行,也可能使个体社会化出现障碍。比如,个体在同学之间处于不利的地位——地位较低,希望改变但却不能改变,而个体又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就可能产生诸如自卑、猜忌等消极情绪。常此以往,就可能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消极作用。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在社会学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娱乐友伴群、友谊友伴群、学习友伴群以及所谓讲“哥们义气”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团伙等都属于典型的同辈群体。

  如果觉得社会学的想像力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 C·赖特·米尔斯小说全集社会学的想像力,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