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 C·赖特·米尔斯作品社会学的想像力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社区的实际调查研究方法也是社区研究方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收集、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调查法、实地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是经常使用的三种方法。社会调查法是一种在自然情景下有系统地收集社区研究资料的方法,既可展开全面调查,也可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根据调查对象的特征,可应用访谈技术或问卷技术收集研究资料。实地研究法又称田野法,是一种通过耳闻目睹实地收集资料的方法,研究者可采用参与观察或非参与观察的技术收集资料。文献分析法和前两种研究方法不同,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文献档案或统计资料进行社区研究。根据文献的性质,还可以把文献分析法分为非结构性的个案研究和结构性的内容分析。

  3.社区研究的意义:

  社区研究是社会研究的具体化、深化。

  社区是一个具体的社会,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域社会。任何一个社区都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缩影。

  整体社会一般都是庞大的、复杂的,要清楚、准确、具体地认识它是很困难的,而社区则是具体可感,易于把握的。因此,社区研究是社会研究的具体化,是社会研究的起点。从对一个社区的具体调查研究,可以探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同类社区的共同特点。

  首先,社区的研究可为城乡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通过社区研究,掌握社区形成发展的规律,认清社区内部的组织结构,分析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为城乡建设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的根据。

  其次,社区研究还为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社区研究,可以了解社区内部各项制度相互配合情况,探索社区管理的规律,及时发现和解决社区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科学根据。

  四、城市化

  城市化有两层意思,其一就是指社会的人口向城市不断集中的过程;其二是指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成为社会主流生活方式的过程。

  1.城市化的历史时期

  城市化的实质就是一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而从事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逐渐取代农村而成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发生的一场极其重要的革命性变革。虽然大规模的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但城市化其实应该从一个社会的第一个或第一批城市的出现算起。

  (1)前工业时代的城市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5000-3000年前的古代四大文明的发展地:位于尼罗河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和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在这些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城市就诞生了。继上述四个人类城市发源地之后,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也于大约2000-1000年前诞生了一批城市。前工业时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它的发展要受到技术水平不够高的制约;同时,它抵御自然灾害和政治动乱(如战争)的能力也很低;(2)工业时代的城市化

  虽然城市的起源可溯几千年,但真正大规模的全球性城市化过程却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使农业技术跃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使每一个农民的供养系数大大提高。同时,工业革命还创造了成千上万个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业工作机会,并因此促进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

  (3)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化

  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Bell)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他认为西方发达社会正处于从旧工业秩序转变到后工业社会的阶段。此后,1976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贝利(B.Berry)发表了一篇题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文章,首次提出“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的概念。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市中心向郊区不断分散的过程,其实质是城市人口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其产生原因一方面由于城市中心区拥挤的交通、恶化的治安和严重污染的空气;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交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普及,为城市郊区化创造条件。这种逆城市化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发达社会最为明显,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也同样存在。然而,在人口密度特别高的发达社会(如香港和新加坡)却不太明显。有人作过这样的估计,若全世界的人口都按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的话,那么,人类还需要二十个地球。因此,逆城市化能否代表全球未来的居住和生活模式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2.城市化的原因

  造成城市化趋势的直接原因是人口的流动,也就是农村社区的人口流向城市社区,以及农村社区人口高度结集而形成新的城市社区。然而,什么原因推动人口流动?造成人口流动的社会力量才是形成城市化趋势的原因。

  (1)工业化

  工业化是最基本原因。工业化对城市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条件。工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工具来源于外部,产品也要销往外部市场,因此,必然要求把有关生产部门集中起来。人口集中及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完备的城市,为生产部门的集中提供条件。同时,工业的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建设和发展所必须的原材料和资金等各方面条件。

  (2)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带来大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或涌向城市,寻找新职业,或在农村兴办的企业中就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

  此外,政治管理体系的完善,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都会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

  3.国外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1)前苏联和前东欧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十月革命后,前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其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过程从此烙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首先,力图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前苏联的计划者们认为,城市规模不可过大,每天往返于工作场所与生活地点的路途越短越好。人们的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其次,重视发展中小城市。科学城市新西伯利亚、核电城切尔诺贝利就出现在此时;第三,很少有摩天大楼林立的市中心商业区,但存在许多宏大的广场。其四,重视以小区作为空间单位的公寓式住宅的建设。认为以小区作为单位便于建设和利用生活服务设施,而公寓式住宅有利于扩大居住面积。

  (2)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与前苏联模式形成对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几百年的连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直是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唱主角。

  二战后,美国城市发展出现一些变化。首先是大规模的郊区化。在20世纪50和60年代达到顶峰。最先是中上等阶级迁入郊区,到后来一部分蓝领工人也搬入郊区。这样,造成美国大城市中心区的衰败以及城市财政的入不敷出,一大批城市走了破产的边缘。

  (3)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在前两模式之外,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表现出它们独有的特征。在这些国家里,城市新移民一般或是因为失去了农村的生存机会而被驱赶到城市,或是因为城市存在着一些更诱人的挣钱机会而被吸引到城市。这些新移民在聚居地点上与发达国家的新移民不同。在欧美发达国家里,城市新移民往往集中在市中心区域,而在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城市新移民通常聚居在城市边缘地带(即城乡结合处)。于是,几乎所有的这些国家大中城市都被连成一片的棚户区所环绕。

  此外,这些国家的城市一般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由于它们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同时增长,城市化速度非常缓慢。

  4.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有近13亿人口,近9亿人口在农村,城市化道路尤其艰难,目前,有四种方案,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发展道路。

  (1)农村城市化道路——发展小城镇

  小城镇是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一个不可超越的城市发展形式和城市发展阶段。小城镇在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与农业经济互促共进,协调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一个国家和地区小城镇发展滞后,不管大工业和中心城市区如何发达,如何现代化,也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城市化总体水平达到了某种高度。当然,小城镇的发展不具有永久性。随着城市化向高级阶段过渡,它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也就是说,在城市化初期,小城镇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介于大小城市和农村居民点之间,是大中城市与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环节,是工业与农业的枢纽。但当城市化过渡到高级阶段时,小城镇就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2)区域城市化道路

  区域城市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将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联成一体,实现区域范围内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重新分布。

  区域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说,城市不能离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市民和农民只是分工不同、职业不同。他们应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享受同样的教育和居住条件。实行区域城市化道路可实行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配置,实现城乡互补,共同繁荣。

  区域城市化是以大都市为中心,建立“城市区域经济联合体”。具体说,就是从充分发挥大城市在本地区的中心作用,利用城市现有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配置,为中小城市和城乡的协调发燕尾服提供有利条件。失业人口将在更大范围内经过竞争和选择重新找到新的就业岗位,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因城乡的开通而向永久性的居住地区转移。

  (3)建新城市

  新城市建设分四阶段:交通干线和生活设施建设阶段—工业项目投产阶段--企业工程峻工阶段—城市形成阶段,一般新城市的建设周期大约需要15-20年。发达国家在新城市的建设中都取得了长足的经验。

  比如,东京在二战后,市内可建住宅用地十分紧张,改建东说,一方面受用地不足的困扰,另一方面,东京已是特大城市不能无限制扩大。若利用空间或向地下发展,不仅建设费用大,且也有一定限度,由此,东京把建设卫星城作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对策,以此来缓解东京人口急增所造成的居住问题。

  (4)城市现代化道路

  从总体上看,可将城市化分为初始城市化和再次城市化两大阶段。前面四种道路:农村城市化、区域城市化和建新城市都是初始城市阶段,而现有的城市则列入再次城市化阶段。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0.9%,有4亿多人口居住在各类城市(镇)中。在现有城市基础上如何实现现代化,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增加和完善各种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提高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市风和市民形象,实现全体市民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根本转变。因而,它首先要考虑到人这一重要因素;其次要考虑环境;还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第五节 业缘群体----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社会发展复杂化的产物。它已成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相互区别的标志。现代社会就是高度组织的社会。因此,我们研究社会,就离不开对社会组织的研究,它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1.社会组织的含义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内尔.阿姆斯汤经常被人们比做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最著名的欧洲人哥伦布。20世纪的宇航员和15世纪的航海家都是那个时代勇敢和技术高超的探险家,但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却完全不同。哥伦布出发去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仅凭着有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传说中的印度的想象。他的三只小船从未经历过远涉重洋的检验,西班牙的政府与其他机构也没有给他任何帮助,万一机器发生故障。他也没有备用的设备。他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样的危险,也不知道他将发现多么新奇的大陆与文化。未来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茫然的。与此相反,阿姆斯汤是美国国家宇宙和空间管理局的一名雇员,这是一个庞大、复杂而集中的组织。他在航行中很少碰到未知数。也几乎没有单独做过决定,一切行动都是那样有目标、有计划、有程序。在15世纪只有哥伦布一个人。但是现在至少有10名宇航员可以完成阿姆斯汤的工作,同时还有几百名技术专家支持,协助着宇航员,所以,阿姆斯汤在谈到美国国家宇宙和空间管理局的科学家们时说:"他们的成功远比我们的大。”

  如果觉得社会学的想像力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 C·赖特·米尔斯小说全集社会学的想像力,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