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 C·赖特·米尔斯作品社会学的想像力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2.冲突论的解释

  上面是从两性和谐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家庭主要社会意义的探讨,如果从两性对抗的角度出发,就会看到家庭的另一些社会意义。

  女性主义者强调,两性之间并不存在和谐的关系,始终存在的是两性冲突,男性与女性的彼此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女性是失败者,进而也变成被统治者。

  不管家庭的不平等基础来源于哪里,在女性主义者看来,今天的家庭仍然是男性统治女性的工具,并为社会上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许多人把男性看成是这个社会的主宰,并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因为,在家庭,女性就表现为从属角色,就受男性的支配。因此,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只不过是家庭模式的翻版而已。

  五、家庭的未来

  随着家庭的进一步变化与发展,家庭究竟会不会消亡?对家庭未来的走向,存在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下述理论或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

  1.家庭消亡论

  这是悲观主义论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家庭的社会作用正在消失,正如机械化、工业化、科层化正在同化其他社会结构一样,将会同化家庭。由于大规模有效率的托儿所、幼儿园、寄宿学校培养和教育儿童会比单个家庭更为出色,因此家庭就变成一对可以自由解除婚约的夫妻进行再生产的维持感情的场所了。索罗金(P.Sorokin)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指出,家庭的主要文化功能会进一步削弱,直到家庭变成一个男子纯属偶然同居的场所,变成一个主要是两性关系的非常短暂的居处。

  2.家庭永恒论

  这种观点认为现代的家庭形式在将来会继续存在,并继续担负必不可少的职能。作为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古德(W.J.Goode)认为,工业化改变家庭的进程在朝着“某种类型的婚姻制度”发展,在结婚年龄、权威类型、劳动分工和家庭作用上,世界会趋同一致;由于婚姻家庭能更好地适应工业社会,提供更稳定和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力,因此这种趋同是合于需要的;由于核心家庭能使家庭成员享受更多的自由,青年人受老一辈专制统治的程度在减轻,并能打破严格的阶层界限,结婚和离婚更自由,因此这种家庭在伦理道德上也是合于需要的。

  3.家庭多样化论

  这种理论主要由西方未来学者提出的。据他们预测,在未来家庭中,核心家庭只是占很少比率的一种,相当多的是这样一些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合伙家庭(由两个离过婚带有孩子的男女再次结婚而组成的包括大人、原有孩子的扩大家庭)、群居家庭(由一群人如嬉皮士或一群老人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家庭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非血缘家庭)。

  4.家庭核心化论

  这是中国学者根据中国家庭发展的状况所提出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近几十年来特别是在城市中,核心家庭不仅呈增长趋势而且占据明显优势,因此中国的未来家庭将主要是核心家庭。

  第四节 地缘群体——社区

  一、社区的本来含义及其演变

  “社区”含有公社、社会、共同体和同一地区的全体居民等多种意思。中国早期对“Community”的翻译,曾有多种:“地群”、“人群”、“区域社会”等。在西方,早期研究社区的人,经常采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社区的含义。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nnis)首先提出“Gemeinschaft”和“Geselschaft”这两个概念。前者现在一般译作“社区”,后者则译作“社会”。在《乡土社会与法理社会》中,滕尼斯将Gemeinschaft 解释为一种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扶、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人们加入这个群体并不是由自己选择的,而是因为他们生长在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社区。Geselschaft则是指一种由异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重理智、轻人情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就是社会。人们加入这个群体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决定的。

  类似这样的两分法在迪尔凯姆的关于分工的理论中得到了再现,他用“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这两个概念分别概括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英国社会学家麦基佛将社区与社团相比较。认为社区是一种生活共同体,它包括社区所在的全体成员;社团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组织,只包括社区中部分的成员。一个社区内可包括许多社团;既可包括最重要的社团,也可包括最不重要的社团;既可包括暂时的社团,也可是永久性的社团。一个社区的成员可以同时是好几个不同社团的成员,但是再大的社团也不能包括社区的全体成员。

  至滕尼斯之后,社会学家从各种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说,其定义多达140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最具有代表性:

  (1)认为社区是一个地域性或地理性的概念,按照帕克的说法,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这种说法的人被称为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派”

  (2)认为社区是居民生活中寻求相互保卫与共同福利。这种看法注重社区的功能。社区生活的动力也在于自行发现其共同的利益及需要与自求解决的办法。

  (3)认为社区是居民生活中相关联与依赖的网状体,这侧重于社会群体的心理和互动。

  (4)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地域、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体。

  (5)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是进行一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较密切的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的区域共同体。

  从上述意义来看,基本上可以把社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由相互关联的人——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一类是从地域出发,认为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共生的有组织的人群。

  实际上,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社会单位,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性和功能性特点,只不过这些性质在不同的社区生活中所表露的程度有所不同。在我国,社区的地域性质较明显,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的功能性比较明显。

  因此,社区是指居住在一个地区里进行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他们进行互相联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活集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价值观念、共同利益和相似的认同意识,并有相应的实体单位。

  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到,社区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内容:

  (1)社区是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人口集团

  (2)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共同语言、风俗和文化,由此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3)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4)每一社区都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

  (5)每一社区都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

  二、社区形成的历史过程

  人类共同生活的社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流动性社区。当时,人类靠狩猎、捕鱼、采集野果为生。食物只有在一定季节和一定地域找到,为了维生,人们不得不作分散的群居,居住地不能固定。这时,人类生活的社区是以氐族为单位构成的流动性社区。

  第二阶段,新石器时代半永久性的村社式的社区。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有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使人们得到了比以往更多和更稳定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时,半永久性居民点开始形成。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现的原始人盖起的半洞穴式的泥草房,即这种类型社区的代表。

  第三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农村社区出现。当时,已经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了犁等,从而使农业生产日益专门化,人类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分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人类群体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永久性居民点,人类的定居生活从此开始。农业聚落的形成,意味着具有相对完整性的有“农”有“村”的社区生活的开始。在这种早期的村落中,已经包含了后来各种社区生活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需要。这一阶段的晚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了少量的古代城市,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第四阶段,工业革命以后,以工业及商业为基础的新型的现代城市社区出现。

  三、社区研究的发展

  1.社区研究的理论

  最早真正开始从社会学角度论述社区问题的社会学家是滕尼斯,他在1887年写了《社区与社会》一书,这是最早有关社区的社会学论著。此外,还有迪尔凯姆对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类型的划分,对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对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探讨方面,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比了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早期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芝加哥学派研究了芝加哥城市的都市化过程,由此探究美国城市的结构及演变过程。著名的人文区位学理论就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产生的。

  关于城市社区的发展,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几个有影响的理论模型,例如,伯吉思创立了同心圆模型,他以芝加哥为例把城市的区域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扩展,商业区处于城市中心。霍默?霍伊特提出“扇形”模式,他认为城市应该呈扇形向外展开。昌西?哈里斯和爱德华?厄尔曼总结出“多核心”模式,强调城市应该具有多个核心,每个核心都是一个专业区域的中心。

  这一理论在分析社区区位的基础上,对芝加哥市内的犹太人聚居区、波兰移民区、上层阶级邻里、贫民区等独立的社区单位进行研究,具体而深入地揭示了社区人文生态结构的基本特征。

  这一时期,美国学者罗伯特?林德和海伦?林德夫妇开创了以小镇为对象的社区综合性研究。在对当时美国印第安那州的一个市镇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29年出版了《中镇》一书。书中较全面地描述和解释了这个大约3.5万人的小镇居民在职业、家庭生活、闲暇活动、宗教活动等方面的状况。

  50年代,在美国的社区研究中,开始重视社区权力研究,目的是通过社区权力分配状况,认识社区社会分层结构及决策过程。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是1953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弗洛伊德?亨特(Floyd Huntet)的《社区权力结构》一书,该书对亚特兰大市的权力分配进行了研究,指出辨认社区真正领导人,同他们进行恰当的沟通或施加压力,就可能促进社区的重大社会变迁。

  60-70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传统的农村社区很难找到,一些学者认为,在美国这个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社区已经解体,社区研究的意义不复存在。

  但在70年代后,美国社会学者在经过对社会现代化所带来的变化的反思,认识到,美国社会虽然高度发展,但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大从社会,在民族间、种族间仍存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特别在城乡间,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判别社区研究的意义不可忽视。社区研究开始复兴。

  中国的社区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在“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区研究的首倡者。他认为,应该通过社区研究的途径,实现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化、民族化的目标。

  2.社区研究的方法

  社区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等。这里主要讲述的是社区研究的具体分析方法和实际调查研究方法。

  社区研究的具体分析方法是社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理解和解释社区调查资料的理论角度。常见的社区具体分析方法有三种:第一,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注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探讨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社区空间分布和活动规律;第二,人类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侧重考察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第三,社会体系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社区是个相对完整的社会互动体系,从互动的结构功能、关系以及地域等方面着手分析社区。

  如果觉得社会学的想像力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 C·赖特·米尔斯小说全集社会学的想像力,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