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 C·赖特·米尔斯作品社会学的想像力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初的基本条件是面对面的互动。只有面对面的互动才能形成其他群体所没有的特征。而面对面互动的条件则是小规模的。如果规模很大,就不可能保证每个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互动。

  在面对面互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全部情感甚至人格带进群体。举例来说,家庭中的母亲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全部的,包括了她对家庭所有成员的真实感家;每个人对她的付出也心怀感激,想尽办法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她的付出,并因此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由于群体规模较小,每个成员都有互动的机会,而且是完全情感和人格投入的互动,因而,相互之间的交往非常自然,没有修饰和表演,每个成员展现的都是朴素的自我,并能够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中看到自我。也正因为如此,由此形成的关系具有很低的替代性,其他的社会关系很难替代在初级群体中形成的关系。

  当库利(Charles H.Cooley)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之时,他并不是从人类的群集性和人的所属群体出发来讨论这个问题的,他的兴趣点在于家庭和嬉戏群体,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人们获得社会化的两上基本群体,是这两个群体培养了人的本性。但是很显然,他提出了社会学家们不曾注意到的问题,那就是人生来就是群体的人。

  于是,在库利之后,人们不仅用初级群体指称家庭和儿童嬉戏群体,也用来指称与这两个群体类似的人类社会群体,譬如儿童的“小集团”、运动队等具有强烈认同感的群体,并将与初级群体特征相异的群体称为“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是为达到特殊目标而特别设计的,成员之间很少感情联系的群体。与初级群体的互动不同,次级群体成员之间面对面的情感性互动非常有限,彼此之间以群体中的角色关系为主。次级群体是社会的主要组织方式,除以初级群体之外的所有群体都是次级群体,如各种正式组织、社区、学校、公司、政府中的工作群体。在次级群体中,人们都是公事公办,以达到具体的实务目标为宗旨,而不是情感表达和情感支持,而且成员之间具有极大的替代性。

  二、内群体与外群体

  除了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划分外,社会学家萨姆纳又区分了内群体与外群体。

  所谓内群体,就是自己所属的群体,自己人组成的群体。所谓外群体,就是自己所不属于、但他人属于的群体。在实际观察中,萨姆纳发现,每个人总是认为自己的群体具有外群体所不具有的优势,总是对自己的群体怀有特殊的感觉;与此同时,总是用怀疑甚至敌视的眼光看待外群体,并认为外群体具有某种极端的劣势或罪恶。

  这就是默顿所说的,在内外群体之间事实上存在双重标准,用道德标准衡量内群体,用罪恶标准衡量外群体。

  三、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也叫榜样群体,它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曼于1942年提出来的。它是个人用以帮助确定自己的信仰、态度、价值标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的社会群体,它是人们有意或无意中拿来作为参照却不全然隶属于他的群体。

  当个体在面临态度和行为的选择时,往往要借鉴或参考参照群体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来指导或支配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产生获得利益或遭受不幸、满足或不满足的感觉。比如,一位学生考试成绩得75分,他可能与得60分者相比感到满足,而与得90分者相比感到仍须努力。

  四、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

  血缘群体,指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合起的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产生的一种群体类型,主要包括家庭、氏族、亲属群体等,其中家庭是最基本的血缘群体。

  地缘群体,指由于长期居住在相近的区域里所结合成的群体,其基本形式是社区。

  业缘群体,指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如工厂、机关、科研院所、车间。

  第三节 血缘群体——家庭

  一、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基本群体。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关系,血缘关系则是从婚姻关系中派生出来,是婚姻关系的延续。

  二、家庭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随着社会的进化而逐步由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最早的原始人没有家庭,没有婚姻制度。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人互为所有,是一种血亲杂交,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学术界通常认为家庭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种形态。

  1.血缘家庭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原始群在进化与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认识到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差别,在内部逐渐地选择了按辈份划分的婚姻,即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相互通婚,排斥了上下辈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子,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妻都有共同的血缘。血缘家庭既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

  2.普那路亚家庭

  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最早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是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由共妻的一群丈夫,或共夫的一群妻子互称“普那路亚”。这种家庭制度是群婚制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

  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的中晚期,由于人工火的发明和石器的不断改进,人类狩猎活动和原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居住地相对地稳定下来;又由于人口的繁衍,一个血缘家族不得不分裂成几个族团。为了扩大物质资料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生活的需要,族团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族团之间的通婚姻。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氏族之间的群婚。

  3.对偶家庭

  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这种家庭是由一对配偶短暂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属母系所有。早期对偶婚是夫对妻暮合晨离。晚期对偶婚发展为夫居妻家,但不是长久的,随时可以离异。家庭内男女平等,共同照料子女。

  对偶婚已从群婚时代单纯的性关系转变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联系,男子和女子一起劳动、消费,世袭仍按母系计算。

  4.一夫一妻制度家庭

  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实现和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和财富的分配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为把自己的财产转交给自己真正的后裔,必然要求女子保证贞操,只能有一个丈夫。具有特点(1)夫权高于一切(2)婚姻关系较牢固。双方不能任意解除婚姻关系,通常只有丈夫可以离异妻子,破坏夫妻忠诚是丈夫的权利,而妻子则必须严守贞操。当然,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自产生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三、家庭模式

  1.传统的家庭模式

  社会学家将人类传统的家庭模式分为三类:

  (1)核心家庭 由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2)主干家庭 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者直系长辈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3)扩大家庭 由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加上其他旁系亲属组成扩大家庭曾经是中国人的梦想,人们常常用“子孙满堂”来表述长辈的成功与幸福。但有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大家庭为主其实是一种误解。人们确实是以大家庭为理想,但并未普遍存在过所谓的大家庭。事实上,所谓的大家庭主要存在于世族门阀之中,而且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庶民是以核心家庭或者主干家庭为主的小家庭,扩大家庭式的大家庭并不存在。

  这是对传统家庭的理解,现代的家庭模式已经远远超出简单的三分法,并正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2.非传统家庭模式

  (1)单亲家庭:由单身父亲或母亲养育未成年子女的家庭(2)单身家庭:人们到了结婚的年龄不结婚或离婚以后不再婚而是一个生活的家庭(3)重组家庭:夫妻一方再婚或者双方再婚组成的家庭(4)丁克家庭:双倍收入、有生育能力但不要孩子、浪漫自由、享受人生的家庭(5)空巢家庭:只有老两口生活的家庭

  四、家庭的社会意义

  对于社会学研究而言,仅仅了解家庭的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对家庭模式的了解是为了进一步探讨家庭对个体、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那么,作为基本的社会单元,家庭在社会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对于这个问题,社会学中的主流研究范式都有自己的解释。

  1.功能主义的解释

  社会学中的功能主义学者认为,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在许多部落社会中,家庭基本的自给自足单位,所有的家庭成员共同参加生产劳动,为所有家庭成员提供必须的生存物质;不仅如此,家庭中的长辈要生养子女,为子女的成长提供环境,交给他们生存的技能,培养他们基本的价值观念。因此,家庭基本上是一个全能的社会单元。

  (1)生养

  在现代社会,家庭的首要社会意义是生养。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尽管我们在前面的介绍中已经知道,有多种家庭形态与生养无关,但这些形态并不是主流的家庭模式,主流的家庭模式仍然是一夫一妻加子女的核心家庭,即使是非主流形态的家庭,也有不少人愿意以收养的方式养育后代。因此,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遵循社会繁衍的基本法则:通过生养的方式保证家族的繁衍,进而保持社会的延续。

  (2)社会化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生养的理解只是增加一个人口,只要能够养活,就能保证社会的延续,强壮的身体是第一位的。在现代社会,尽管强壮的身体仍然重要,但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却在不断上升,现代社会的职业对知识的要求不仅越来越专门化,也越来越个性化,要求就业者在既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从养育开始的。我们在前面社会化这一章中已经讲到,社会化始于家庭,从家里,人们学会了基本的吃穿走等生存的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基本了解,对人对事的态度等。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社会而言,个体的情商和智商一样重要。就像人类的基本能力不是人类的本能一样,人类的情感也不是人类的本能,而是社会的产物,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出来的。情感的摇篮正是一个人最初所处的社会团体,即家庭。

  (3)经济合作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导致了经济活动中的分工,男性主要承担体力活动,女性主要承担技巧性活动,使得家庭中的夫妻在经济互动中成为相互依赖的整体。随着人类经济生活方式的变迁,家庭的经济意义在逐步减弱。

  (4)对性的管理

  尽管约束性行为的观念和规则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历史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但没有一个社会提介甚至允许完全自由的性行为,而对人类性行为进行约束的重要方式就是家庭,通过相对稳定的性伴侣约束,来约束滥交。

  之所以约束任意的性行为,社会学的基本解释是,性行为有可能导致新生命的产生。产生一个新生命容易,但养育一个新生命却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若不加以约束,谁来承担养育之现?此外,性滥的另外一个危险就是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在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位置,位置之间有着有规则的排列,这就是社会秩序。社会通过双亲的社会位置进而确定新生命出世时的初始社会位置,由此才使得社会的基本秩序得以维持。而任意的性行为就可能使得社会无法确认新生命的初始位置,进而导致社会秩序的瓦解。

  如果觉得社会学的想像力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 C·赖特·米尔斯小说全集社会学的想像力,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