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普颖华作品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李愬:唐朝名将,唐宪宗时任节度使,因讨平割据淮西的吴元济有功,晋封凉国公。

吴元济:其父吴少阳为准西节度使,其父死,因袭位未准,遂自领军务割据淮西。后为唐将李愬所俘。

②丁士良:吴元济部将,曾多次打败唐军。

③捉生将:唐、五代时武官称号。

④陈光洽:吴秀琳之谋士,后被唐军擒获,迫使吴秀琳(吴元济得力部将)投降。

⑤李祐:原为吴元济部将,英勇善战,为吴军主力。后被李祐所俘,降李,历任神武将军、右龙武统军、尚书右仆射等职。

⑥李忠义:本名宪。原为吴秀琳部将,后为李愬所俘,降李愬,更名忠义。

⑦击柝者:打更人。柝,旧时巡夜用的报更木梆。

【译文】

凡与敌人互相攻击,如果雨雪不停,又察明敌人没有防备,就可秘密地派兵袭击。敌军就可被击破。兵法说:攻击敌人无所戒备的地方。

唐朝派遣唐、邓节度使李愬去征讨吴元济。李愬先派将领率千余名骑兵巡逻,遇到敌将丁士良。与他交战,擒获了丁士良。丁士良是吴元济手下的勇将,常在李愬东边边界为患,因此大家要求将丁士良剖腹挖心,李诉答应了。丁士良毫无惧色,于是李愬令人为他松绑,丁士良表示要誓死报答李愬的恩德,李愬任命他为捉生将。丁士良对李愬说:“吴秀琳据守文城栅,是吴元济的左部屏障,官军之所以不敢靠近,是因为有陈光洽给他出谋划策,然而陈光洽虽然勇敢但却轻率,而且专好亲自出战,请允许我把他擒来,那么吴秀琳自然就投降了。”铁文和陈光洽被俘后,吴秀琳果然投降了。李愬向陈光洽询问计策,陈光洽回答说:“将军您如果一定要消灭吴元济,非得李愬帮助不可。”李祐,是吴元济手下的健将,有勇有谋,驻守兴桥栅,每次作战都十分轻视官军。当时李祐正率领士卒在田野里收割麦子,李愬派史用诚带领300 名壮士埋伏在树林中,吴秀琳活捉李祐而归,将士们都纷纷要求将他杀掉,李愬却以待客之礼对待李祐,并不时与他交谈,李愬的部将们很不高兴,李愬知道凭自己一人的力量不能保全李祐,就用囚车送他去京城,并事先秘密向皇帝奏报说:“如果杀了李祐,讨吴元济的事就不能成功”。

皇帝下诏把李祐交还李愬,李愬看到李祐回来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兵马使,并准许他佩刀出入帐中,这时才定下攻打蔡州的计划。李愬命李祐率领3000

名敢死队为前锋,李忠义为副将,李愬作为监军率领3000 人为中军,李进城率3000 人担任后卫,发布命令说:“只管向东行进”。走了60 里,晚上到了张柴村,杀光了那里的守兵,命令部队稍事休息,让士卒吃干粮,整理马笼头、马缰绳、马鞍铠甲、弓矢刀剑。这时正下大雪,施旗都被风撕裂了,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人人都以为必死无疑。将校们请问要到哪里去,李愬说:“去蔡州,活捉吴元济。”众人听后大惊失色,相对哭泣着说:“果然中了李祐的奸计”,但因惧怕李愬,没有人敢违抗命令。半夜,雪下得更大了。李愬派出一支轻装部队截断郎山援军的增援道路,又切断了通往洄曲以及其他几条道路上的桥梁,行进70 里,到了悬瓠城。城旁是一片养鹅鸭的他塘,李愬命士兵赶打鹅鸭发出叫声(以掩护部队的行动)。从当初蔡州抗拒朝廷至今,官军已三十多年不能来到蔡州城下,因此,蔡州人都无防备。李祐等率先攀上城墙登上城楼,众士卒随后跟上。杀死守门的敌军,只留下打更人,把大队人马放进城中。鸡叫时雪停了,终于活捉了吴元济,用囚车押送京城,淮西也完全平定了。

养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军曾经挫衄,须审察士卒之气,气盛则激励再战;气衰则且养锐,待其可用而使之。法曰:谨养勿劳,并气积力。

秦始皇问李信①曰:“吾欲取荆,度用几何人?”对曰:“不过二十万人。”及问王翦②曰,曰:“非六十万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乃命信及蒙恬③将二十万人伐荆。翦不用,遂谢命归频阳。信及蒙恬攻楚,大破之,及引兵西,与蒙恬会城文。荆人因随之,三日不顿舍,大败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信奔还。王怒,自至频阳见王翦,强起之。对曰:“老臣悖乱,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从之,翦遂将兵,王送至灞上。荆人闻之,悉兵以御翦,翦坚壁不战,日休士卒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与士卒同甘苦。久之,问军中戏④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⑤。”

翦曰:“可用矣。”荆人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翦追击大破之。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翦乘胜略定城邑。

【注释】

①秦始皇:名赢政,秦王朝的建立者。他先后兼并韩、赵、燕、魏、楚、齐六国。于公元前221 年称帝。本文战例发生在公元前224 年,当时秦尚未统一中国,赢政还是秦王。

李信:秦国将领。曾率军击败燕军,俘获燕太子丹。

②王翦:战国末秦国的名将。频阳(今梢西省富平东北)人。先后率兵攻破赵国、燕国,攻灭楚国,后因功晋封武成侯。③蒙恬:秦国名将。先祖为齐国人,自祖父骜起世代为秦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击退匈奴,收回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并奉命筑长城。后为秦二世所迫而自杀。

④戏:游戏,军中以投石、超距、角力、舞剑等比赛为戏。

⑤投石超距:投石,以木板投掷石块,或以手飞石,远者为胜;超距,立一横木,跳跃而过,以此竞胜,此处指投掷,跳跃障碍物等军事训练。

【译文】

凡对敌作战,假若我军曾经被敌人挫败,那就必须细心观察士卒的士气:士气旺盛,就可以鼓励他们再战;士气衰落,就应暂且养精蓄锐,等到士卒士气高昂,再使用他们打仗。兵法说:注意休整部队,勿使过于疲劳,提高斗志,养精蓄锐,积蓄力量。

秦始皇问李信说:“我打算攻取楚国,你估计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说:“还过20 万人。”又问王翦,王翦说:“非60 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么胆怯呢!”于是命令李信和蒙恬率领20 万人征伐楚国。王翦不被重用,于是托病回到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李信与蒙恬进攻楚国,大破楚军,于是率兵西行,与蒙恬会师于城文(今河南保丰东)。楚军紧紧尾随他们,三天三夜没有停顿宿营,结果大败李信的部队,攻人秦军两座营垒,杀死七名都尉,李信逃回秦国。秦王非常愤怒,亲自到频阳看望王翦,强令王翦率兵征讨。王翦回答说:“老臣已老糊涂了,大王如果不得已一定要用我的话,非给我60 万人不可。”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王翦率兵出征,秦王亲自送他到灞上。楚人听到王翦出征的消息,便出动全部兵力来防御王翦的部队。王翦坚守营垒不与交战,每天让士卒休息洗澡,供给好饮食,抚慰他们,与士卒同甘苦。日子久了,王翦问军中作游戏吗?回答说:“正在投石、跳远。”王翦说:“这些士卒可以打仗了”。楚人既没有机会与秦军交战,只好向东撤退。王翦乘机追击并大败楚军。到了蕲南,杀死了楚国将领项燕,楚军大败而逃,王翦乘胜占领了楚国许多城邑。

【简析】

朱熹在《朱子全书·性理》中说:“气一也,主于心者,则为志气;主于形体者,则为血气”。意思是说:“气就是‘一’,它在人的思想上起主导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志气’;在人的形体中起主导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气’”。

主将持法不公正,土卒离心离德,将官、士卒不和,上下不团结,这就是士气虚,不仅仅是士兵疲惫、粮食缺少才是虚呢!主明将贤,上下同心,彼此之间感情很深,意气相投,这就是士气充实,不只是士兵强壮、储积充实才是实呢!所以,在战争中取胜,在于士气高昂;失败则在于士气沮丧。

军队士气旺盛就勇于战斗;士气空虚就会败走,但胜兵之气也不是一直充实,败兵之气也不是始终空虚。虚气和实气都取决于人心向背。对于这个道理,明智的将领常能掌握,而糊涂的将领却往往不懂。

战争的胜负,靠的是士气。士兵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气”。气有削弱、增长之时,不会总处于饱满状态。这在于将帅对士气治理如何。作为士兵,不管有多雄壮的心气,在大战之后,即使取得全胜,他的心气也必会有所削弱。这就需要将帅通过调治使之再度旺盛,以备再用。

这样才可能使士气经常饱满。如果一次用后不再调治,再用时,其气已经杂浊而不旺盛,第三次用时,其气就枯竭了。如果打了败仗,士气就更需调治了。

善于用兵的人,贵在有办法培养士气,而要培养士气,就要先得士心。

将帅对于士兵,不得其心,没有能得其力的,不得其力,没有能让其效死的。

所以,将帅对他们要以恩信相结,就像父亲爱护他的儿子;用礼义开导他们,就像教师给弟子示范;卑身下士,和他们同甘共苦,士卒有了疾病,要亲自探视,并慰问其家室,让妻子给士兵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分担军队里的一些劳役。这样,士卒就会赴汤蹈火,奋不顾身,他们并不是厌恶生,喜欢死。

而是确实出于效命报上之心。

从企业管理而言,高明的企业领导者最善于“以义励气”,向员工讲明企业存在的意义,为员工指明奋斗的方向,在员工的思想上,使员工以企业之义为义,以企业的目标为目标。这样,员工们就会与企业荣辱与共,万众一心努力工作。当然,励之以情也很必要。要尊重爱护下属,与下属同甘共苦。这样,下属就会奋勇效力。励之以惠,也是常用之法。1986 年夏,海口市罐头厂设置了“科技重奖”,以改变企业的窘困局面。这项激励措施实施后,使这家资债相抵仅剩2 万元的国营大厂,在5 年之内成了拥有固定资产6000 万元,上交税利4000 万元的实力雄厚的企业。几年中,该厂对员工既励之以义、以情,又励之以惠,投入奖金共计50 万元,但其所获效益却是200 倍之巨。设置“科技重奖”之后,该厂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空前激活,郑子龙科研小组发明了天然椰子汁的制造技术,被称力“世界首创,中国一绝”,产品畅销国内外,给厂里创造了几千万元的利润。郑子龙本人也得了重奖。这样又进一步推动了该厂的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提高了生产效益。

畏战

【原文】

凡与敌战,军中有畏怯者,鼓之不进,未闻金先退,须择而杀之,以戒其众。若军中之士,人人皆惧,不可诛戮;须假之以颜色,示以不畏,说以利害,喻以不死,则众心自安。法曰:执戮禁畏;大畏则勿杀戮,示之以颜色,告之以所生。

《南史》陈武帝①讨王僧辩,先召文章与谋。时僧辩婿杜龛据吴兴,兵甚众。武帝密令文章速还长安,立栅备之。龛遣将杜泰乘虚掩至。将士相视失色,帝言笑自若。部分益明,于是众心乃定。

【注释】

①陈武帝:即陈霸先。南朝陈的建立者。557~559 年在位。初为小吏,后随梁宗室新喻侯萧映至广州,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至江西督护,高要太守。在平定侯景之乱中,其功居多,拜司空、杨州刺史,梁元帝为西魏俘杀后,他与王僧辩在建康拥立萧方智。天成元年(555 年),僧辩在北齐利诱下废方智,立萧渊明,激起南方人民的反抗。他乘机击灭僧辩,复立方智。

同年打退北齐的进攻,独搅朝权。太平二年(557 年)代梁称帝,国号陈,年号永定,都建康(江苏南京)。

【译文】

凡与敌交战,如果军队中有畏怯的人,听到鼓声不前进,没有听到锣声就后退,必须选择一部分将其杀掉,以惩戒其余的人。如果官兵人人都惧怕,就不能妄加诛杀;必须依靠严厉的命令,使他们不惧怕;对他们说明利害关系,使他们明白不死的道理。这样,大家的心自然就会安定下来。兵法说:用杀戮禁止畏怯;如果是士卒都有畏怯的情绪,就不能用杀戮来惩戒了,必须用严厉的命令,告诉他们如何才能生还的道理。

《南史》载:陈武帝讨伐王僧辩时,首先召文章商议。当时王僧辩女婿杜龛据守吴兴,部队人数很多。陈武帝秘密命令文章急速返回长安,设立铁栅栏防备。杜龛派遣部将杜泰乘虚来袭,陈军将士相视均大惊失色,只有陈武帝谈笑自如。等防守的部分队伍陆续到来,将士们看清了形势以后,部众的心才安定下来。

书战

【原文】

凡与敌战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语言不一,众心疑惑。

法曰: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

蜀将关羽①屯江陵,吴以吕蒙代鲁肃②屯陆口。蒙初至,外倍修思德,与羽厚结好。后蒙袭收公安、南郡,而蜀将皆降于蒙。蒙入据城,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令军卒不得干历人家,有所取求。蒙麾下士,与蒙同汝南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废汉,乃泣而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与衣粮。羽还,在道路,每使人相问,蒙辄厚遇之,周游城中,家家致问。羽人还,私相参问,咸贺家门无恙,相待过于平时,故羽士卒无斗志。会权又至,羽西走之,乡众皆降。【注释】①关羽:字云长,刘备的大将,与张飞共称“万人敌”。跟随备起兵,刘备视其如手足。

②吕蒙:字子明,青年时期跟随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后代领其部属,跟随孙权攻占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等大破曹操于赤壁。鲁肃死后吕蒙代领其军,袭破关羽,之领荆州,不久病死。

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出身士族,在曹、刘、吴三家鼎立纷争的局势中,力主联合刘备抗曹,其主张为孙权采纳,因而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继续推行联刘抗曹的主张。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病死。

【译文】

与敌人作战对垒,不能准许士卒与家里通信、与亲戚往来,恐怕说法不一致,引起军心猜疑。兵法说:与家属通信,会引起士卒心中恐惧;与亲戚往来,会使士卒产生依恋之情。

蜀国大将关羽驻守江陵(今湖北江陵),吴国让吕蒙代替鲁肃驻守陆口(今湖北嘉鱼以西)。吕蒙刚到陆口时,表面上加倍注意广施恩德,与关羽表示友好密切交往。却后来,他在袭取公安(今属湖北)、南郡(今沙市以北)等地时,两地的蜀将都投降了吕蒙。吕蒙进驻公安、南郡俘获了关羽及其将士们的家属,都对他们进行安抚慰问,并命令官兵不得干扰百姓、勒索财物。吕蒙部下一个士兵,与吕蒙同属汝南人,他拿了百姓一顶斗笠,用以遮盖公家的铠甲,虽然是为公,吕蒙还是认为他违反了军令,不能因为是同乡就废弛军法,结果流着泪斩了他。这样一来,军中引起很大震动,路上遗失的东西都没有人敢拾。吕蒙每天派其亲信去慰问抚恤老年人,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对有病的送去医药,对饥寒的发给衣食。关羽在回师途中,一再派人打听消息,吕蒙总是厚礼接待,让他们在城里自由行动,到各家去访问。

关羽派来的人回去后,士卒们都私下前来询问情况,庆辛自己家没有遇到不幸之事,甚至得到了比过去还要好的待遇,因此,关羽的士卒已毫无斗志,恰巧这时孙权又率军来到,关羽向西逃跑,他的士兵大部分都投降了。

好战

【原文】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讨不止,终至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

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隋之炀帝,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①,祸起萧墙②,岂不为后世笑乎?吁,为人君者,可不慎哉!

【注释】

①兵败辽城:隋炀帝曾于612~614 年三次派兵进攻高丽,为此耗费了全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613 年,隋军30 万在今辽阳市一带被高丽打败。

②祸起萧墙:公元618 年春,在隋逐权摇摇欲坠之时,宇文化及等随从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兵变,杀死炀帝。立秦王浩为帝。引兵十余万西归,为李密所败,鸩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许,建元天寿。

【译文】

军队是最利害的凶器,战争是违背道德的行为,这些东西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能使用。不能因为国大民众多,就可以一味动用军队征战讨伐,争夺不止。如果这样做,最终总要失败,追悔不及。用兵就像玩火一样,不收敛就会自焚。穷兵黩武,灾祸就不远了。兵法说:国家虽然很大,好战必然败亡。

隋朝炀帝时,国家不能说不大,百姓不能说不多,但他嗜武好战,每天都要大动干戈,征讨不休,到了事变发生的时候了:征讨的军队在辽城遭到大败,宫廷内部发生了夺权的祸乱,这怎么能不被后世之人耻笑呢?做国君的,实在是应该慎重啊!

【简析】

如果穷兵黩武,则会使整个国家和民族陷入危亡,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明太祖宝训》卷五之《谕将士》中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形象、深刻。他说:“国家兴兵打仗,犹如医生看病用药,储藏药品是为了医治疾病,不是无病而用药。国家动荡不安,用兵是为了平定祸乱。等到四方安定时,只应当修缮武器装备、训练士兵,使国家保持常备不懈。军队既能消除祸乱也能招来是非,如果依仗国力富强,好大喜功,挑起战端,结下怨恨,开启挑衅,恰恰足以招来祸乱,正如医生胡乱使用药性不明的药物,强迫无病之人服用,纵然没有造成残废或死亡,也会使人大伤元气。因此,治理国家的君主固然应当常讲武备,但也不能穷兵黩武。”正如孙膑所说:“穷兵者亡”。同是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司马穰直针对大国也斩钉截铁地指出:“国虽大,好战必亡”。

近代最大的战争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希特勒,于1935 年任德国总统,废除了凡尔赛和约,大力重整军备。1938 年春,希特勒利用柏林奥运会的机会,与世界著名人士进行了数百次的会谈,名曰争取和平。他的话音未落,立即出兵奥地利,使欧洲为之一惊。1939 年3 月15 日晚,德军又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仅一天的时间,便攻占了布拉格,1939 年9 月1 日,德国对波兰实施突然袭击。1940 年4 月1 日至6 月4 日,德军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等国。6 月14 日德军又侵占了巴黎。1941 年6 月22 日,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投入190 个师计550 万大军对苏联发动全线攻击。

一时间希特勒疯狂到了极点,似乎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他囊中之物!

“穷兵者亡”。希特勒这个疯狂、暴虐、阴险、狡诈的战争狂人,最终也逃脱不了覆灭的下场1945 年1 月,希特勒的侵略活动终被反法西斯盟国彻底粉碎,4 月30日,柏林被苏军攻占前夕,在地下室里希特勒与其情妇爱娃·布劳恩举行了婚礼,然后一同自杀。

变战

【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五代梁①末,魏博兵乱②,贺德伦③降晋。庄宗入魏④,梁将刘⑤乃军于莘县,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以输饷。梁帝⑥诏出战,曰:“严兵未易击,候进取,荀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帝遣使问以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粮,尽乃破敌。”帝怒曰:“将军留米将疗饥耶?”又遣中使⑦督战。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度,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众皆欲战,默然。乃复召诸将列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曰:“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尽乎?”众皆失色。时庄宗兵压营,亦不出。帝又遣数人促之,以万人薄其营,俘获其众。少顷,晋兵继至,退复战于故元城。庄宗原李嗣源、李存审⑧夹击,兵大败。

【注释】

①梁:后梁,五代之一。

②魏博兵乱:魏博即魏博镇,辖魏州、博州、贝州、相州、卫州、澶州等六州,治所在魏州(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后梁天雄军节度使杨据守魏博。

梁末帝朱友贞为消弱魏博势力,乘杨师厚病死之机,将魏一分为二,以贺德伦为天雄军节度使坐镇魏州,以张筠为昭德节度使坐镇相州。魏博驻军对此强烈不满,在张彦的领导下发动叛乱。叛敌者扶持贺德伦,投降晋王李存勖。

③贺德伦:后梁大将,在任天雄军节度使时被挟持投降晋王李存勖,后被李存勖的坚军张承业所杀。

④庄宗:后唐李存勖的帝号。魏:魏州。

⑤刘:后梁大将,密州安丘(今山东省安丘)人。曾任左龙武统军、镇南军节度使等职。后因魏州之战失败,被梁末帝朱友贞所杀。

⑥梁帝:梁未帝朱友贞。

⑦中使:由帝王宫廷中派出的使者,指宦官。

⑧李嗣源:本名邈佶烈,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姓名李嗣源。后唐同光四年(926 年)庄宗李存勖被杀,李嗣源即帝位,是为明宗。

李存审:本姓符,字德详,原名存,后李克用收为养子,改名存审。

【译文】

大凡兵家的法则,最重要的是随机应变,勤于思谋,了解部队情况。采取行动之前,必须要了解敌情,敌情没有变化,就要耐心地等待战机;敌若有变化,就要随其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有利。兵法说: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夺取胜利的,称为用兵如神。

五代时期梁朝末年,魏博驻军发动叛乱,贺德伦降晋。晋王李存勖进驻魏州,后梁大将刘驻守在莘县(今属山东),他增修营垒,疏通护城河,从莘县到黄河修了一条通道,以输送粮食。梁末帝不诏令,命令刘出战。

刘说:“晋兵不容易打败,我正等待进攻的机会,假如得到有利的机会,我岂敢坐失良机,养痈贻患呢?”梁末帝派使者询问刘

取胜的方法,刘

回答说:“我没有什么奇妙的谋略,只要给我每个士卒十斛粮食,等粮食吃完了,敌人也就打垮了。”梁末帝大怒说:“将军储备粮食是准备治疗饥饿的吗?”又派宦官到刘军中督战。刘对部将们说:“大将出征在外,皇帝的命令有些可以不接受。面对敌人要随机应变,怎能预先定下取胜的谋略呢?现在看来,敌人的士气正旺,难以取胜。各位看该怎么办?”众将都愿意出战,刘见此情形沉默不语。有一天,刘把各位将领召集到营门前,每人给一杯水,命令他们把水喝下去,众将猜不透刘此举是什么意思,有的喝了,有的没喝。刘说:“一杯水都难喝到这种程度,滔滔河水,能喝完吗?”众将领脸色大变。当时庄宗李存勖的部队正逼近刘营门,刘

也不出战。梁末帝多次派人催促他,刘才带领一万人攻敌营,俘虏了很多敌人。过了不久,李存勖的援军到了,刘便撤退;双方又在故元城打了一仗,刘遭到庄宗和李嗣源、李存审的夹击,结果大败。

忘战

【原文】

  如果觉得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普颖华小说全集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