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普颖华作品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魏,曹操征孙权还,张辽、乐进、李典将七十余万屯合肥。操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书,题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帅众围合肥,乃发此教曰:“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及敌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

李典意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死士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战。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陷阵,杀贼数十人,斩二大将,呼自名冲阵至权麾下,权大惊。众未知所以,走登高,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权不敢动。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左右突围,直前急击,围解,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其舍我耶?”辽复入围,援出余众,权军无敢当者。自旦至日中,吴人夺气。辽修守备,众乃安心悦服。权攻合肥。旬日,城不得下,乃退。辽帅将追击,几获权。

【译文】

将帅率兵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能和部众同甘苦。如果处在危险境地时,不要丢掉部众而只顾保全自己,不能面临危难而苟且偷生;要周旋保护部下,与他们同生共死。如果能这样,全军的官兵,又怎能忘记将领呢?兵法说:遇到危难,不要忘记部众。

三国时,魏曹操征伐孙权回归,张辽、乐进、李典三人带70 余万兵驻扎在合肥。曹操要去征讨张鲁,临行前交给护军薛悌一封信,封面上题着:“敌人到时再看。”不久,孙权率部众围攻合肥,张辽等才打开信。只见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了,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保护军营,不要出战。”

诸将都疑惑不解。张辽说:“曹公在外远征,考虑到敌军到这里来会打败我们,所以指教我们:在两军没有接触前,就迎面攻击他,挫败他的锐气,以安定我军心。然后才可以防守,胜负之机,全在此举,各位又有什么不理解呢?”李典的意思也和张辽相同。于是张辽连夜选择敢死之士,共800 人,杀牛慰劳他们,准备第二天大战。第二天一早,张辽披甲出战,率先冲入敌皱,杀死几十个敌人,斩敌两员大将,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子,在敌人阵营中横冲直撞,直至孙权的指挥旗下。孙权大惊,部将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纷纷登山逃跑。孙权用长就自卫。张辽大声呵叱孙权,孙权吓得不敢行动。

吴军聚兵把张辽包围了几圈。他右冲左突,一直向前猛攻,终于冲破了包围圈,张辽率部下几十人得以冲出,其众部众大声呼喊说:“难道将军要丢掉我们吗?”张辽又杀入重围,救出其余部众,孙权军队没有人敢阻挡。从早晨杀到中午,吴军的锐气被夺尽。回城后张辽又加紧防备,部众官兵心悦诚服。孙权攻合肥,十天还没攻下,便撤退。张辽带兵追击,差一点捉住了孙权。

【简析】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偿从。”(《论语·子路》)意思是说:“领导者为人表率,即使他不下命令,群众也会学着他的样子做;领导者行为不正,即使他下了命令,下面也不服从。”

在战场上更是如此。尉缭子也曾说过:“指挥作战的将领,必须把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激励、教育部下的根本措施。这样做了,他指挥部队就像心脏使用四肢一样运用自如。”

何谓“其身正”?平时,将帅带兵,在起居饮食上要和士兵打成一片,爱护士兵,尊重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军井没有挖成,将帅不说口渴;军帐没有搭好,将帅不说劳累;军灶没有做好饭,将帅不说饥饿。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打伞,这是做将帅应有的礼法。这样,做将帅的与士卒同寒暑、劳苦、饥炮,三军之众必然士气高涨,听到进军的鼓声就欢欣鼓舞,听到退军的金声就心中愤怒。攻敌高城深池时,尽管敌人的箭石如雨,但士卒都能争先登城,与敌肉搏。他们并不是喜欢死且乐于受伤,而是因为将领能体谅他们的寒暑饥饱,并对他们的劳苦能做出公正的评断。

“其身正”,在危难时刻,不仅要甘苦与共,还要身先士卒。当失败之势已成,吏卒恐惧畏敌,这时只要将帅奋勇当先,众人就会变得勇敢并为其所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既需要用纲领、宣言、决议,来启发、组织、调动群众,也需要领导者以自身的言行起示范、导向作用,以取得人民的充分信赖,上下一心主促进这些纲领、决议所规定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管理者身居一个团体的重要位置,众人的眼里,他是群体利益、规范的代表。群体成员总是将其上司的行为作为效仿的对象。因此管理者自身的行为怎样,对一个组织的影响甚大。正如英国著名管理学家福尔克指出的那样,“有什么样的管理人员,就会有什么样的公司”。平庸的战略可能会因为具有驾驭能力、有才华、干劲强、言行一致、恪职尽责的领导者的引导有方而获得成功;完美的战略却会因领导人自身行为的误导,以致组织内各个成员仅仅是消极地行动,而遭失败。

一位高明的管理者,既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所谓权威,就是权力与威信的结合。在权利既定的条件下,就应下决心靠自己的行动和政绩去树立威信,密切干群关系,使群众产生信任感、亲切感,进而把精神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易战

【原文】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法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北史》周武帝①伐齐之河阳,宇文弼②曰:“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彼汾之曲,城小山平,攻之易拔。”武帝不纳,终无成功。

【注释】

①周武帝:宇文邕,北周皇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公元560 年)登基。

②宇文弼:宇公辅,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周时任内史都上士,后来任尚书左丞、礼部尚书等职。

【译文】

进攻作战的法则,应从攻打弱而容易取胜的地方开始。敌人如果分驻几处,必然有强、弱、多、少之分,我军应避开强大之敌,而攻打弱小之敌,避开兵力众多之处,而袭击兵力较少之处,就没有不打胜仗的。兵法说:善于作战的人,都是首先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

把《北史》记载:周武帝率兵攻打齐国的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宇文弼说:“河阳是齐国的军事要地,精兵聚守,我们即使全力攻打,恐怕也难达到目的,而他的汾之曲一带,地方小,山也不高,容易攻下。”周武帝不采纳他的意见,终于没有取得成功。

【简析】

凡是作战,进攻弱小而图安逸的敌人,避开强大而镇静的敌人;进攻疲劳而困倦的敌人,避开训练有素而行动快速的敌人;进攻对我畏惧的敌人,避开自身谨慎的敌人。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法则。

凡是作战,打强点就会碰钉子,打弱点就能取得成功。硬攻强点,弱点就可以变成强点;巧取弱点,强点也会变弱。意思是说,先打弱的,弱的被打垮,强的自然就弧立了。我军得胜就会勇气百倍。敌人弧立就会陷于不利的态势。而敌人的弱点,合乎我们利用的叫作战机,从敌方表现出来的叫作空隙。如果能抓住对我有利的战机,把力量投向敌人的空隙,纵然是聪明的敌人,也必然败亡而不能继续作战了。

企业家在从事生产经营和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同样也有个避实就虚、避难就弱的问题。企业间的竞争,是一场不宣而战的“特殊战争”,它和军事斗争一样是你死我活的。企业家们要争夺原料基地,要争夺销售市场,斗争激烈而复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同一商品供过于求的现象屡见不鲜,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这样在产品的数量上、种类上、花色上就都有个竞争问题,特别是在销售上就更为突出。因而企业就要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优长,对抗其他企业的弊短,在生产和销售时都要抓住竞争对手的要害击败它,以使自己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如某种产品,市场或用户有特殊需求,我具备生产条件,这时就要乘竞争对手还未涉足这里而赶快生产,乘“虚”占领市场。击市场空缺之虚,要注意钻“时间差”和“空间差”的空子。所谓“时间差”的空子,是指市场需要,竞争对手尚未反应过来,未予生产,我可乘虚而入。所谓“空间差”,是指某种商品在其它地方已成热门货,但在此地尚未热起来或没有大批货源,这时可乘虚而入,其销售势头一定见好,例如某国对一些轻工产品、小型电子产品很感兴趣,但由于国际政治原因和交通条件限制,使一些能生产这些轻工产品的国家还未能进入这个市场,而我国若有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且与该国交通方便,便可一举占领这块市场。再如,当今中老年服装颜色单调,样式阵旧,受欢迎的衣服紧缺,而国内中老年人有一二亿之多,是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哪个服装厂能看到中老年人审美观在变化,必获万利。

离战

【原文】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战。

战国,周赧王①三十一年,燕王将乐毅②并将秦、魏、韩、赵之师伐齐,破之,■王出奔于莒。燕军闻齐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将淖齿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王数其罪而诛之。齐人杀淖齿,立太子法章,因坚守莒城、即墨,以拒燕,数月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为将军。顷之,昭王薨,惠王立。初,惠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欲连兵于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士。齐人惟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诈以卒为神师而祀之,列火牛阵,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自莒入临淄。【注释】

①周赧王:东周国王,姬姓,名延,或作诞。公元前314~前256 年在位。当时东周王室又分裂为两个小公国:东周公治巩(河南巩县西南),西周公治河南(王城,今河南洛阳市)。赧王寄居西周王城。周王室已成为大国奴役、掠夺的对象。赧王五十九年(前256 年)秦灭西周。赧王卒。后七年灭东周,周亡。

②乐毅: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后因赵国内乱入燕,为上将军,佩赵相国印,总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他独率军攻入临淄,尽取齐宝物祭器运回燕国,封于昌国,号昌国君。留齐五年,攻下七十余城,唯即墨、莒未服。燕惠王中田单反间计,以骑劫代乐毅。乐毅奔赵。齐以田单为将,打败燕军,收复全部失地。

【译文】

凡与敌国交战,可秘密等候其君臣办事时出现矛盾。如果有隙可乘,就派遣间谍去离间他们。他们如果互相猜疑,就乘机用精锐部队去攻击,这样一定能得到自己要想的结果,兵法说:对和睦团结的敌人就要设法离间之。

战国时期,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 年),燕国将领乐毅同时率领燕和秦、魏、韩、赵军队讨代齐国,大破齐国军队。齐湣王出逃到莒(今属山东)。燕军听说齐王在莒,又聚兵攻莒。楚国将领淖齿想和燕将共分齐国土地,就厉数湣王的罪行,将他杀了。齐国人又杀掉了淖齿,拥立太子法章(即齐襄王),并坚守莒城和即墨,抵抗燕军。燕王攻打几个月仍未攻下,乐毅便将莒和即墨包围起来。即墨大夫战死后,城中人推荐田单作了将军,不久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当初惠王作太子时,与乐毅曾有矛盾。田单听到这件事,便施反间计说:“乐毅与燕王新王有矛盾,怕被杀死,想联合齐军。齐军还未归附,所以他缓攻即墨,等待齐国大夫从内部进攻。齐国人唯恐他再来攻即墨,那样即墨就完了。”燕惠王听了认为是这样的,就派骑劫替代乐毅为将领,乐毅便投奔赵国。燕国将士因此不和睦了。田单诡诈地让一个卒子装成神师,并祭祀他,布列火牛阵,大败燕军,恢复了齐国城他七十多座,将齐襄王从莒城迎接至临淄。

【简析】

《孙子兵法·计篇》中曾经指出:“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要设法离间那些和睦团结的敌人。在敌人相互猜疑、毫不防备的情况下,发起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些都是军事家们取得胜利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以事先具体讲明的。”

中国周代的姜太公说:“在同敌国作战时,要注意发现它的好佞之臣,等待敌人内部发生变故,以便控制、操纵敌国的人心向背。还要注意观察敌国奸臣的意向,使其成为我们的间谍。”这是谈的离间之法。

古代兵书《兵法百言·本篇·借》主张:自己力量不足,就借助敌人的力量;自己不能直接杀掉的敌人,就借助敌人的刀去杀;自己没有金钱,就借助敌人的金钱;自己没有物资,就借助敌人的物资;自己缺少军队,就借助敌人的军队;自己的智谋行不通,就借助敌人的智谋,还主张对于有的事情,不必亲自去做,可以坐享其利;自己难于做到时,可以假手于人,甚至利用这一个敌人去借用另一个敌人。或者借敌人利用我们的机会加以利用,使敌人不知不觉地为我所用,即使敌人已经发觉被我借用但又不得不为我借用,那么,这种借法就更高明了。

古代兵书的这些论述,把军事斗争中的“借”艺术讲得非常深刻而清楚。

现代经济领域中高明的企业领导者对“借”的艺术运用得也十分精彩。在一次工业展览会上,有人对看守展品的一个姑娘说:“我是从某某来的,我们国家可以成为贵公司产品特别是这种产品的好市场。我可以负责推销。”姑娘回答说:“太好了,我们公司恰好打算明年生产并销售这种新产品,您把样品拿去吧。”这位姑娘不知不觉地被别人“借”了。她把本公司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商业意图告诉了竞争对手,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大得难以估计。又如,某公司向美国一家银行申请贷款。这家银行的专家费尽心机也没有弄清楚那个公司的偿还能力。后来,该公司的会计师患了牙病,这家银行就通过牙医把一枚微型窃听器装进那个会计师的牙缝里。于是,会计师也不知不觉地被那家银行“借”去了。他所说的一切,都传送到了那家银行,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就被那家银行弄清了,其贷款申请也随之被拒绝。该公司因未申请到借款即告破产。以上这两个例子说得是“暗借”,即古书上说的“使敌不知而终为我借”。然而,还有一种“借”法,比“暗借”更高,即“使敌既知而不得不为我借,则借法巧也”。比如,日本在发展汽车工业时,先是从西德买进转动发动机的专利,再加以研究,生产出了比西德更好的转子发动机,一举占领了欧洲市场,使西德过去生产这种产品的公司不得不停产。日本又采用同样的手法,生产了许多性能高、耗油低的小汽车,不断进入欧洲汽车市场,使欧洲的汽车生产国感到极大的威胁和气愤。他们说:“日本剽窃了我们的技术,反过来又向我们兜售商品”。

饵战

【原文】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①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法曰:饵兵勿食。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②遣兵攻白马,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遂解白马之围,徒其民而西。绍追之军至延津南,操驻兵扎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马。这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谓饵兵,如之何,其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曰:“可上马。”操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曰:“分趋辎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马纵击,大破之。

【注释】

①委:丢弃。

②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四世五公”大官僚世族家庭。东汉末汝南汝阳(河南商水西南)人。他与弟袁术等尽诛宦官。后来董卓至京师,废立皇帝,专擅朝政,袁绍起兵讨董卓,为关东州郡牧守推举为关东军盟主。他为政好施小惠,不识大体,多谋少断,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全歼主力,不久病死。

【译文】

所谓饵,不是讲用兵的人把毒直接放在饮食里去。只要是用利益引诱,就都叫做饵。比如交锋的时候,或者扔掉牛马,或者抛掷财物,或者舍弃辎重,对这些都切切不可拾取,拾取就必定要失败。兵法说:对敌人的饵兵不要理采。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派兵进攻白马城(今河南滑县以东),曹操击败袁军,斩杀了袁军将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命令白马百姓向西转移,袁绍率军追赶。袁军到延津河南岸的时候,曹操正在南坡山下驻军扎营,让骑兵解鞍放马。当时,从白马运出来的辎重也都放在路上。曹军将领都认为敌军骑兵多,不如仍然返回保护军营。荀攸说:“这就是所说的饵兵,如何能走呢?”袁绍骑兵将领文丑和刘备一起带五六千骑兵先后赶到。曹军将领问:“可以上马了吧?”曹操说:“还没到时候。”不久,袁军骑兵到得比较多了,有人说:“分兵攻击他的辎重吧!”曹操说:“可以。”众将这才上马出击,大败了袁军。

【简析】

古人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是得胜之道。战国时的《经法·称》指出:“天决定着寒暑,地决定着高低,人决定着获取或给予。获取与给予得当,就能被拥立为帝王;获取与给予失当,就会归于死亡。”在战场上,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以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必会听从调动;给敌人诱饵,敌人必定会上钩。要用小利打动敌人,用伏兵待机掩击敌人。

在军事上,无不想以最直接的手段、近直的路线、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有时这种企图最易为敌人察觉,而采取对策,结果可能欲速则不达,甚至使计划失败。如果精通“取予之道”,即先予后取,以予为取,用隐蔽的手段对敌,表面看劳力费时,反而可能收到比明取、直取更好的效果。

同样的道理,在经济管理中,也应明取舍。管理不但要敢舍敢取,而且要善舍善取,务求取舍得当。

1886 年,美国亚特兰大的一名叫约翰·潘贝顿的医生,配制了一种糖浆药水,是为了治疗胃痛和消除精神忧郁用的。一天,有人错把这种药水兑入苏打中,这就是原始的可口可乐。这种饮料,在全世界最为流行,遍及世界150 个国家和地区。1985 年4 月,可口可乐公司突然宣布要改变沿用了99

年的老配方,而采用刚研制的新配方,并声称,要以新配方再创可口可乐的新纪录。尽管公司用了3 年时间,耗资500 万美元,进行了20 万人次的口味调查和饮用试验,其中55%的人认为新配方味道较好。可口可乐公司为了赶制新产品,连夜加班,争取早日将新可口可乐送往美国各地,但当新配方的可口可乐推出以后,却引起了市场的轩然大波。公司每天收到无数封抗议信件和多达1500 次以上的抗议电话,有的还为此举行了抗议示威。这一情况可乐坏了可口可乐公司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公司的老板。他认为这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个最大失败。同时说明自己胜利了。为了表示他们的欢欣,特地让职工们放假一天庆祝,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的形式大造舆论。几十年来处于劣势的百事可乐,这次可乘机大显一下身手了。正当百事可乐公司老板乐不可支时,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突然宣布,为了尊重老顾客的意见,公司决定恢复老配方可口可乐的生产,并改名“古典可口可乐”。同时考虑消费者的新需求,新配方的可口可乐也同时生产。消息传出,美国各地的可口可乐爱好者乐不可支,为之雀跃。老顾客纷纷狂饮古典可口可乐,新顾客竞相购买新可乐,一时新老可口可乐的销售量比往年同期上升8%,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每张猛涨了2.57 美元,而百事可乐公司的股票却下跌了0.75 美元。

可口可乐公司改用新的可口可于配方,并非是他们的真正目的,而是一种推销手段。为了赢得更多的顾客,他们采取了形式上的给予,以激起顾客对老配方可乐的欲望。当引起顾客强烈抗议以致使他们处在四面楚歌时,可口可乐公司老板仍然不动声色。待到时机成熟,董事长突然宣布新老配方一起使用的决定,一举赢得了成功。不难看出,可口可乐公司在运用推销战术方面,取舍的“分寸”、“火候”策略,技高一筹。

卷十

疑战

【原文】

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聚草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使敌备东而击其西,则必胜。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法曰:众草多障者,疑也。

《北史》周武帝①东讨,以宇文宪为前锋守雀鼠谷,帝亲临围晋州,[齐王闻晋州]被围,亦自来援。时陈王纯屯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椿屯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守汾水关,并受宪节度。宪密谓椿曰:“兵者,诡道。汝今为营,不须张幕,可伐柏为庵,示有处所。兵去之后,贼犹致疑。”时齐王分兵向千里径,又遣众出汾水关,自帅大军与椿对。椿告齐兵急,宪自往救之。

会军败,齐追还师,夜引还,齐人果以柏庵为帐幕之备,遂不敢进。翌日始悟。

【注释】

①周武帝(543~578),即宇文邕。北周皇帝。561~578 年在位。鲜卑族,宇文泰之子。建德六年(577 年)灭北齐,统一北方。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译文】

与敌军对垒的时候,如果我想袭击敌人,应该多聚些草木,在草木、杂丛之中多设些旗帜,让别人认为这里有军队驻扎。用以迷惑敌军,以达到敌人在东边防备。我攻击西边的目的。这样,我就必然胜利。或者在我想撤退时,伪装设置假阵、假设留下而实际退走。敌人心不敢追我。兵法说:在杂草丛生的地方多设障碍,以迷惑敌人。

《北史》记载:北周武帝东征时,用宇文宪为前锋,防守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至灵石以西汾河谷)。武帝亲自围晋州,齐王听说晋州被围,也亲自来援救。当时,陈王宇文纯驻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椿驻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防守汾水关,并援宇文宪为节度。宇文宪秘密对椿说:“用兵是一种诡诈行为,你现在设宫,不必张开宫幕,可砍伐一些柏枝作成小屋,以显示出这里驻有军队。等我部队离开之后,敌军到这里还会疑惑。”当时,北齐高纬分兵向千里径进攻,又派部队西攻汾水关,亲自率大军与椿对敌。椿报告齐兵来势凶猛,宇文宪领兵去救援他。两人合军仍然战败,北齐军追赶,北周军乘夜撤退。北齐军在追赶中果然把柏树枝搭成的小屋当成了周军的帐幕,以致不敢前进。到第二天早上才明白上当。

穷战

【原文】

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则胜。法曰:穷寇勿追。

汉,赵充国①讨零羌,兵至羌虏所在。羌久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辎重,渡湟水。道隘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追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死战。”诸校曰:“善。”羌遂赴水溺死者数百,余皆奔溃。

【注释】

①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 年)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甘肃天水西南)人。他熟悉匈奴和羌族的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侵扰,多次立功。曾任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昭帝死后,与霍光等策立宣帝,封营平侯。

【译文】

凡作战,如果我众敌寡,敌人必然惧怕我军声势,不战而逃,对这样的敌军切不要急速追赶,因为物极必反,这样反而会产生对我不利的后果。宜整顿队伍徐徐追击,这样就能胜利。兵法说:不要追击穷寇。

汉代,赵充国讨伐先零羌,军队到了羌人所驻的地方。羌兵久驻一地,军队松弛,看见汉军势力大,便丢掉了辎重,渡过湟水逃跑。山路狭窄险隘,赵充国徐徐向前追赶。有的说“现在追逐敌人很有利,可是我们的行动太慢了。”充国说:“这是穷寇,不能急追。太慢了,迫不上,太急了又会促敌死战。”备军校都说:“很对。”羌兵在汉军的追击下涉水逃跑,被淹死几百人,其余的溃散逃命。

风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或遇风逆,出其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法曰:风顺致势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五代史》:晋都排阵招讨使符彦卿①等与契丹战于阳城,为敌所围。

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又东北风大起,敌顺风纵火,扬尘以助其势。军士皆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诸将请战。杜威曰:“侯风稍缓,徐观可否?”李守贞曰:“风沙之内,彼众我寡,莫测多少,但力战者胜,此正风力助我也。”呼曰:“诸军齐击贼!”符彦卿召诸将问计,或曰:“敌得风势,宜待风回。”彦卿亦以为然。右厢副使乐元福曰:“今军饥渴已甚,待风回,吾属皆为敌有矣。且敌谓我军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符彦卿等乃将精骑,奋力击之,逐北三十余里。

契丹主奚车走十余里,追兵击之;得一橐驼,乘之遁去。晋军乃定。【注释】①都排阵招讨使:都排阵招讨使为五代时领兵将领都招讨使的部将,当时领乒的都招讨使为杜威。

符彦卿:字寇侯。宋陈州宛丘(今属河南)人。勇略有谋,善用兵,重赏士卒,故乐为他效死。放纵部下,多为不法。

【译文】

凡与敌军作战,如遇顺风,可乘风势进攻;如果是逆风,可出其不意地捣破他,这样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顺风就乘势而攻击,风逆就严阵以待。

《五代史》载:晋都排阵招讨使符彦卿等率军与契丹军交战于阳城(今属山西)被敌人包围。当时军中缺水,掘井取水,总是崩塌。又刮起了很大的东北风,契丹军顺风纵火,扬起烟尘以助战势,晋军兵士都愤怒地大声呼喊道:“都招讨是怎么用的兵,让兵士冤枉死去?”各将领都请求出战。杜威说:“等风势稍微减缓一点,再慢慢看看能不能出击。”李守贞说:“在这样大的风沙中,敌众我寡,谁也不知道我方兵力有多少,只要是苦战,就能胜利,这正是风力帮助我们的好机会。”他大声呼叫说:“各军都出击敌人。”符彦卿召集部将商量,有的说:“现在敌人有风势相助,应该等着风向变了再出击。”符彦卿也以为是这样。右军排阵副使乐元福说:“现在军队饥渴已极,等到风向变了的时侯,我们早已被敌人俘虏了。况且敌人以为我军不会逆风出战,我们正应该出其不意,迅速猛击,这完全符合诡诈的原则。”符彦卿等人便带领精兵,奋勇杀敌,将敌打败,追击三十多里,契丹主君乘车走了十多里,晋军穷追不舍;敌首领得到一匹骆驼,改乘骆驼逃去,晋军才停止了攻击。

雪战

【原文】

凡与敌相攻,或雨雪不止,觇敌无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法曰:攻其所不戒。

唐遣唐、邓节度使李愬讨吴元济①。先是愬遣将将千余骑巡平青陵城,遇贼将丁士良②,原战,擒之。士良,乃元济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士良无惧色,遂命解其缚,士良请尽死以报其德,愬署为捉生将③。士良言于愬曰:“吴秀琳据文城栅,为贼左臂,官军不敢近者,有陈光治④为主谋也。然光洽勇而轻,好自出战,请为擒之,刚秀琳自降矣。”

铁文及光洽被执,秀琳果降。愬延光洽问计,光洽答曰:“将军必欲破贼,非得李祐⑤不可。”祐,贼健将也,有勇略,守兴桥栅,每战常轻官军。时祐率众割麦于野,祐遣史用诚以壮士300 伏林中,秀琳擒之以归,将士争请杀之,愬独待以客礼,时复与语,诸将不悦。诉力不能独完,乃械愬送之京师,先密表曰:“若杀祐,则无成功。”诏以祐还愬,愬见祐大喜,署为兵马使,令佩刀出入帐中,始定破蔡之计。令祐突骑3000 为前锋,李忠义⑥副之,愬以监军将三千为中军,李进诚以三千殿为右军。令曰:“但东行。”

60 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敕士少休,令士卒食干粮,整羁靮、鞍铠、弓刀。时大雪,旗旆折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人人自谓必死。诸校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济。”众皆失色,相泣曰:“果落李祐奸计。”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盛。分轻兵断贼郎山之援;又断洄曲及诸道桥梁,行七十里至悬瓠城,城旁皆鹅鹜池,愬击之以乱声。初,蔡人拒命,官军三十余年不能至其城下,故蔡人皆无为备。祐等坎城先登,众从之。杀守门者,而留击柝者⑦,纳其众城中,鸡鸣雪止,遂执元济,监送京师,而淮西悉平。

【注释】

①唐、邓:唐、邓均为唐朝时州名。唐州:在今河南省唐河县;邓州:在今河南省邓县。

  如果觉得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普颖华小说全集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