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 C·赖特·米尔斯作品社会学的想像力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业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

  专业技术人员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中等阶层的主干群体,改革二十年来,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以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为主导转变为现代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分子为主导,这种转变十分有利于这一阶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保持较优势的地位,并与掌握着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前三个阶层保持良好的关系。

  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的阶层结构以及社会中间层中所占比例还比较低,主要集中于城镇。随着教育科技和各种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一阶层将日益壮大。

  5.办事人员阶层

  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这一阶层是社会流动链中的重要一环。其成员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军,同时,工人和农民也可以通过这一阶层实现上升流动。这一阶层也是现代社会的社会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个体工商户阶层

  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如小业主或个体工商户(有足够的资本雇用少数他人劳动但自己也直接参与劳动和生产经营的人)、自我雇用者或个体劳动者(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自己开业经营但不雇用其他劳动者)以及小股民、小股东、出租少量房屋者等。

  1949年前,中国曾经大量存在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但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工商业改造和手工业改造,特别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这个阶层在城乡基本消失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个体工商户首先在各地农村大量涌现,继而在城镇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层的主要来源是爱民和城镇的失业待业人员(尤其是返城的“知识青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国有企业工人和城市居民涌入这一阶层。目前,这个阶层是吸纳下岗工人、失业待业人员和进城农民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阶层还有扩充并吸纳劳动力的很大潜力;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将由于有某种特长或因为经营得当而逐渐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范围和范围,从而将上升到私营企业主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指在商业和服务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由于中国目前的商业服务业还不发达,而且产业层次较低,这一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产业工人阶层较为类似。但在一些大城市中,在与国际较为接轨的商业服务业部门中,商业服务业人员的社会经济状况接近办事人员阶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够大。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因为中国目前的服务业发育程度较低,尚仪在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可以预计,随着旅游业、体育事业、科技教育事业、文化娱乐业以及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个阶层会迅速发展起来。

  8.产业工人阶层

  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

  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企业所有制和户籍身份制的不同,中国的产业工人阶层内部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在收入、福利、社会地位和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

  经济改革以来,产业工人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下降,使得产业工人阶层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工人阶层中的一部分成员通过接受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离开了工人队伍,进入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其他社会阶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减员增效等政策,使得大批工人下岗,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处于就业无保障状况,转向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与此同时,进城的农民大批涌入产业工人阶层,成为产业工人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9.农业劳动者阶层

  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

  由于这个阶层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也往往也低于上述所有阶层,所以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比较低。

  本来,按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要求,这个阶层的规模理应进一步分化并大规模缩小,但在目前,这种分化和缩小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比如户籍制度)的限制。

  尤其严重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劳动者阶层是改革和发展的受益阶层,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层便逐渐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了。特别是在1997年之后,由于大宗农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销售困难,价格显著下降,乡镇企业不景气,以进城务工变得更加困难,以农业为惟一收入来源和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的收入,实际上是减少的。因而,这个阶层利益受损的状况表现得更为明显。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

  由于中国的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就业机会的不足使得许多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长期待业。城市大量征用农用地,使得大批农民无地可种,而这些农民在城镇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职业。另外,还有不少城乡居民由于残障或长期卧病的困扰不能就业。这些人都构成了这一阶层。

  任何社会都存在部分的失业者,但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构成一个阶层,却是中国目前这一特殊历史过渡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无业、失业、半失业人群数量比较庞大;另一方面,这些人具有类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比如大多是原国有、集体企业工人及其子女,以及无法依靠农业维持生计的中青年农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层中,相当部分人的失业、半失业状态持续数年之久,给他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第二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1.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构成社会结构的动态过程。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形态中,不能脱离社会流动来考察社会分层,事实上,社会分层是在社会结构分化和社会流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的。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任何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变动。如居住地的迁移,家庭的重组。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地位移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现象。这是社会学所主要研究的。

  2.社会流动的特点

  社会流动具有一些特点:

  第一,社会流动是不同社会地位之间的变动。虽然社会流动可以是同等级社会地位之间的移动,也可以是不同等级社会地位间的变动,但必须发生社会地位的变化;人口流动通常是指人口在地理位置上和迁移或一定时空范围内数量的增减。

  第二,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层次之间,也可以同一社会结构层次之内,通常并不影响现存的社会结构层次。社会也只有通过一定规模的社会流动,才能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三,社会流动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对于个人或群体来说,社会流动是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对于社会来讲,社会流动则是个人或群体争取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方式。社会根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资源分配到特定的社会位置上,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个人或群体通过自己社会地位的变化经来改变原有的社会资源分配状况,努力获得更多、更满意的社会资源。

  第四,合理的社会流动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社会流动是否合理应当从质和量两方面考察。

  从质的角度来说,合理的社会流动就是要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即所有的符合条件的人具有相等的机会,而且这些条件应该可以通过社会成员自身努力获得;从量的角度来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承受力为社会流动创造机会,努力增加社会流动量,加快社会流动的速度。

  3.社会流动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标准,可将社会流动分为三种类型:

  (1)根据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划分,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规模宏大、流动速度快、变动急剧。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上的重大变化。比如,我国正在进行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大批国有企业职工被下岗分流。

  非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社会流动。通常不会导致社会基本结构的变化,因而被称为自由流动。与结构性流动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的,因此相对来说,社会流动数量较小,变化较慢,影响的社会范围也较小。比如,个人由于业绩卓著而不断得以提升。

  (2)根据流动方向划分,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又称上下流动,指人们社会地位的升降变化。它既可以是朝向更高的社会地位等级流动,称为向上流动,也可以是朝向较低的社会地位等级流动,称为向下流动。对于社会成员和群体来说,向上流动通常是普遍需要,一般社会成员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一个社会的政策也应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成员通过正当途径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影响社会成员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先赋条件和自致条件。传统社会中,人们普遍看重先赋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谋取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自致条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会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职业地位的选择;其次,社会因素,包括就业制度、就业机会和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等。就业制度直接规定社会成员取得特定社会职业地位的条件、方式以及程序,它确定了社会成员流动的基本模式。在一定的社会流动模式中,社会成员是否能取得自己满意的社会地位还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成员的个人素质,社会和成员 之间形成双向选择的关系。另外,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也影响社会成员的流动。社会成员变更社会地位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向下流动意味着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下降,这通常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常见的有以下类型:一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下降,像失业。二是由正常的职业地位的退出造成的社会地位的下降,如退休、离休等;还有一种是由惩罚所带来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的下降,如行政或法律处罚。

  水平流动指人们处于同一等级社会地位间的流动。它与垂直流动不同,不涉及社会地位的分层结构,通常表现为地区与地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社会流动。对个人的社会地位影响很小,而对社会结构的变化影响较大。

  影响水平流动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职业结构的变化。例如,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吸引了大批社会成员从其他职业流向新兴产业。

  (3)根据代际关系划分,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化。通常以社会成员的职业地位为标准,比较同一成员或同一批成员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职业状况。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社会职业结构变化很快,社会成员一生中往往从事几种社会职业,不断变更社会地位,导致代内流动的加速。

  代际流动,指同一家庭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了社会进步的程度和社会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状况。

  二、社会流动的功能

  对于社会成员和群体来说,社会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社会来说,社会流动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造成社会分化的过程,又是缓和和消除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和冲突的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流动的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一是社会角度,二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角度。

  1.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流动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调整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加强社会整合社会分工必然造成社会的分层,各阶层之间由于利益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尤其在阶级社会中,在社会地位上处于优势的阶级总会利用自己的特权剥削和掠夺处于劣势的阶级,造成阶级对立。

  社会流动可以使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相互交往,彼此沟通,甚至结成友谊和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误解和偏见,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

  社会流动也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状况的机会。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生中可以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这样使得阶层界线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够有效地消除不同阶层之间的隔阂。

  如果觉得社会学的想像力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 C·赖特·米尔斯小说全集社会学的想像力,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