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 C·赖特·米尔斯作品社会学的想像力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第二,社会互动的目的。

  这也就是社会互动的第二个要素:社会互动的目的。社会互动的方式很多,但不论是哪种方式,其主体总是能动的有目的的。他可以改变自身的交往方式,可以预见交往的结果,并按照他的要求来达到目的,产生一定的社会事实或效果第三,社会互动的结果。

  这是社会互动的第三个要素。社会互动虽然是动态的过程,并不只是强调这个过程本身,也强调这个过程的作用。社会互动的结果,必然是一些人的行为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或者是一些人社会化,或者是一些人越轨、产生变异行为。第四,社会互动的媒介。主体的人要进行社会互动,必须通过一定的客观媒介体,这种媒介包括符号、语言、姿势、表情等。这些媒介,必然是社会互动的主体双方所能理解的,否则不能达到彼此作用、相互沟通的效果。

  (2)社会互动的条件

  即使社会互动有了以上要素,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社会互动,它还必须处于特定的条件之下。那么,社会互动有哪些条件呢?

  第一,必须相互认知。

  即交往的双方主体必须通过直接的与间接的方式了解对方。或者了解他 (或他们)的地位、权力、角色、利益,或者了解他们的性质、视模、结构、功能、变化等等。认知包括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直接认知是面对面的,主要是个体之间的认知。即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体的外形、地位、权力、性格、能力等的认知与了解。间接认知是通过语言、文字、照片等媒介体进行的非接触性的认知。

  第二,社会互动必须在一定情景中进行。

  包括一定制度、文化、空阔、情绪等环境中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与文化,没有一定的适宜的制度与文化,社会互动是不能持久的,或者会发生变异,具有相同的制度、文化以及适当的空间、和谐的情绪,交往比较容易,而且频率较高、范围较广;反之。社会互动则要受到很多的限制。

  社会互动是各种社会现象的根源,正是由于社会互动。社会才有光怪离奇的各种社会现象。而社会互动的制度化,便形成各种固定的、静态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

  3.社会互动的分类

  社会互动的方式很多,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一定的目的,可以将社会互动分为若干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划分,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互动的认识,以便进一步认识各种社会互动的方式和由这些交往所组成的社会结构。

  根据交往的范围,可以将社会互动分为微观交往和宏观交往;根据交往的部门,可以将社会互动分为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根据交往的显明性,可以将社会互动分为公开交往和隐蔽交往;根据交往是否有中介,可以将社会互动分为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根据交往双方的社会身份,可以将社会互动分为角色交往与非角色交往;根据交往的角度,可以将社会互动分为横向交往与纵向交往;根据交往者的利益。可以将社会互动分为合作性的社会互动与对立性的社会互动;如此等等。但人们通常把社会互动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社会互动是否有中介,可以将社会互动划分为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

  直接交往就是运用人类自身特有的方式 (如言语与手势、身态、表情)而进行的面对面的交往。间接交往就是借助媒介技术手段而进行的交往,如书信、电话等个人媒介,及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介。

  将社会互动划分为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有助于我们分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交往方式,认识不同社会群体、社会结构的交往的特点,并加强社会互动,增进对人类社会的了解。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在古代社会,直接交往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间接交往日益增加。如在美国。收看电视作为一种间接交往方式,己经成了美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几乎占美国人的全部闲暇时间的1/3,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2)根据社会互动双方的社会身份,可以将社会互动划分为角色交往和非角色交往。

  角色交往是指受到一定社会行为模式与规范约束,代表特定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因交往者所处的地位,其必须扮演的角色,受到严格的规范结束,不能随心所欲、自行其是。如两个公司签订合同的代表之间的交往,国家首脑之间的交往等部属于角色交往。非角色交往是指个人间的交往。它不受特定环境与社会组织规范的限制。这类交往如朋友之间、亲戚之间的交往。

  将社会互动分为角色交往与非角色交往,能够使我们从这些交往方式中分析交往的内容与特点。在社会化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社会角色交往,而采取不同的社会行为。如果不考虑社会互动的角色因素。而是随意行事,那么。社会互动就可能出现角色混同现象,即交往行为的角色不合情景的现象。如一位惯于发号施令的军官,如果他回家后对其妻子与子女也这样,就将军官角色与丈夫角色、父亲角色混同了。而一个青年对其领导像对父亲样亲热,这就将儿子角色与部下角色混同了。在一定的时空、情景条件下,角色应按某一行为模式行动,但他却错误地按另一种行为模式行动,这就称之为角色混同。

  (3)根据社会互动的向度,我们可以将社会互动划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

  横向交往是指同一层次、同一等级的人或集团之间的交往。如工程师与讲师之间、处长与县长之间、不同公司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都为横向交往。纵向交往指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人或集团之间的交往。如教授与讲师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中央与地区之间、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都为纵向交往。

  横向交往与纵向交往构成了社会的网络结构,是一个社会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前提相基础。横向交往与纵向交往的范围的大小,频率的高低及程度的深浅可以反映不同社会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先进与落后的一个标志。工业化以前的社会,横向交往与纵向交往的范围与频率都非常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些交往在不断扩大与增加。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互动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往的范围与频率空前地提高;各地区、各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了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党和政府号召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就是要求我们加强和促进国内外的横向交往与纵向交往,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问题是横向交往脱节,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从"实行条块分割,影响了生产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党所提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这一局面,建立一整套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互动方式与合理的社会体制。因此,研究社会互动的方式与内容,有益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有关社会互动的理论很多,本课程主要介绍两种较有影响的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互动理论

  "交往"这个术语,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含义极为广泛。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艾汪,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综观马克思的社会互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这个理论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

  人们的社会互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马克思在 《费尔巴哈》一文申首先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他说:"迄今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一定条件下个人的交往,而不是单纯的个人的交往。这些条件可以归结为两点:积累起来的劳动。或者说私有制,以及现实的劳动。如果二者缺一,交往就会停止。”在这里,马克思从宏观的角度,说明了在私有制社会中,交往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脱离了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就无从发生。

  (2)这个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人为什么必须进行社会互动?产生社会互动的原因何在?马克思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前提。要维持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就必须使个人的肉体组织能够活下去;要使个人的团体组织活下去,就要不断地满足肉体的物质需要,就要与外界打交道,从自然界中寻求可以摄入肉体的物质,或者利用外界提供的东西再创造出食物和用品。然而,人与自然界所发的物质交换关系,依靠单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维持的,要进行生产,人们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在共同活动申建立一套分工制度,通过分工合作来满足个体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关于需要与社会互动的逻辑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满足人的肉体需要 在社会互动中建立社会关系维持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与自然界发生物质交往关系由图可知,人的需要是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互动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3)这个理论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尽管马克思关于社会互动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这些论述中仍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在社会互动的层次中,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他说:“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乃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既然人们要活下去就必须进行生产,那么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就是理所当然的。而在物质交往之外,人们还有更多的交往活动,比如思想、观念、意识,也就是说,人的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这是马克思对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一个最明确、最概括的说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更清楚地表达了社会互动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中,经济交往是基础,在经济交往的基础上发生政治交往和思想沟通。

  2.符号相互作用论

  (1)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基本内容。

  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得的、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符号相互作用论者强调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能够运用创造出来的符号来表示客体、思想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比如,象征符号创立以后,人们交往时不再直接指具体的椅子、树或其他东西。而是建立椅子等的一般概念,当人们提到这个概念时。彼此都明白它是指不同于桌子的可以坐的物体。象征符号的运用使人们的交往不只局限于此时此地的直接交往,而且可以在时空相距很远的情况下进行。人类利用符号相互作用的能力意味着人类生存的世界不仅仅是个自然的世界,而且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符号世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他不仅提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而且对人类创造和使用象征符号的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米德指出,人类的相互作用是为享有的文化意义所规定的;而许多文化意义是用符号象征的。比如旗杆上一块带颜色的布象征某个国家。中国银行的行徽,它的外观像一枚古钱币、象征着中国银行历史悠久;中间是一个中字,象征着它是国家银行;外围是一个圆圈,象征着中国银行是一家面向世界的涉外银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在不断地学习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在米德看来,人类的相互作用就是以共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为过程。

  布卢默对符号相互作用论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用三个基本原理总结了符号相互作用论的观点。第一。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他所采取的行动的。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2)情景定义在社会互动中的意义。

  对符号相互作用论作出贡献的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叫托马斯 (W?L?Thomas,1863-1947)。他强调个人主观的情景定义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类行为不是对环境刺激的简单的反射反应。相反,在刺激和反应之间,通常要插入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人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依赖彼此的行动而产生反应,而是依据对彼此行动所作的主观解释而进行反应。由于人们对情景的定义不同,因此相同的情景所引起的反应也不同。正如托马斯所说:“行为的任何自我决定的活动的开始,总是有一个考察阶段,即可以称之为情景定义的一个审慎考虑的阶段。”因此,情景定义是指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在交往前对将要面临的情景所作的主观解释。这种解释不仅影响交往的方式、手段,而且影响交往的程度和结果。

  一般来说,在社会认可的情景定义和个人的自我定义之间总存在着差异。为了缩小个人定义与社会定义、主观解释与客观情景的实际差异,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并领会他们可能遇到的典型情景的标准文化定义。这样,每个人的主观解释并不是凭空想象。总是受到他们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制约,总是以个人所处社会、文化的总的评价作基础。

  托马斯的情景定义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被社会化了的人。并不以相同的方式对同样的刺激作出反应。说明人们行为的差异不仅根源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且涉及人们对环境所作的不同定义。如果说马克思的社会互动理论侧重于从宏观层次上分析社会互动产生的条件及原因的话,那么,符号相互作用论则侧重于从微观层次上分析社会互动产生的机制及心理基础。

  第二节 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1.人际关系的含义

  持续的社会互动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称为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问及相应行为等。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人际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以个体之间的角色关系分有夫妻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以关系的情感特征分有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以关系双方交往的目的来看有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情感性关系是为了满足双方的情感需要而建立的关系,工具性关系是为了借助对方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关系。

  人际关系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直接交往而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面对面的交往,才把双方的感情带人其中,从而使人际关系带有情感性。

  2.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个人之间是否相互接触并通过交往建立起人际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一些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因素的基本规律:

  首先,人际吸引的互补律。人们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才同别人交往的,如果两个人之间不能互相提供可以使对方满足的东西,他们之间的交往就不可能。需求互补便他们走到了一起。第二,人际吸引的一致律。双方在对待某些事情的相似的态度。更容易促使双方走到一起。第三,人际吸引的邻近律。一般说来,较近的距离更有利于双方的交往。

  如果觉得社会学的想像力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 C·赖特·米尔斯小说全集社会学的想像力,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