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普颖华作品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魏军从远方进入我境,野战对魏军是有利的,这是不宜攻击的第一个原因;敌军深入我京城附近,这就将他的军队置于了死地,这是不宜攻击的第二个原因;敌军的前锋已经败阵,后面部队的阵势必然会加固,这是不宜攻击的第三个原因;敌众我寡,这是不宜攻击的第四个原因。而我官兵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这是不能出动的第一个原因;如果出动不能取胜,官兵的心就难以稳固,这是不宜出动的第二个原因。城邑尚未控堑筑垒,敌人已经来了,还没有做好防御的准备,这是不宜出动的第三个原因。这三条都是兵家所忌讳的,不如深挖沟,高垒墙,以逸待劳。敌人从千里以外运来粮食,野外又没有什么可以掠取的,时间长了,三军耗费必然很多,进攻官兵就会大半死伤。军队疲惫就会有隙可乘,这时乘虚取谋,一定胜利。”慕容德说:“别驾说的有理,真是好计策。”

客战

【原文】

凡战,若彼为主①,我为客②,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

谓客在重地③,主在散地④故耳。法曰:深入则专。

汉韩信、张耳⑤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⑥聚兵井径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⑦说成安君曰:“闻汉韩信涉西河⑧,虏魏豹⑨,擒夏悦⑩,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11),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其势粮食必在其。愿足不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进,退不能还,野无所掠,不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否则,必为所擒。”

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听,果被杀。【注释】

①主:在本土作战的军队。

②客:进入他国境内作战的军队。

③重地:《孙子兵法》所使用的军事术语。深入敌境、远离城邑的地区,称重地。

④散地:《孙子兵法》所使用的军事术语。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由于军心容易涣散,士兵容易逃亡,故称散地。

⑤韩信:汉初名将。淮阴(今江苏省清江县西)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拜为大将军,后封齐王、楚王。因被告谋反和参加叛乱,先被降为淮阴侯,后被斩。曾以数千人背水列阵,大败赵王20 万大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本篇所举战例就发生在这次战斗中。

张耳: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末农民战争时,他随武臣奉陈胜之命占领赵地。武臣称王,他为丞相。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王,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后被陈余所迫,归附刘邦,受封为赵王。

⑥陈余:大梁人。秦末农民战争后,与张耳共同攻下赵地,先后拥立武巨、赵歇为王,自任大将军。后项羽封王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他不得为王,因而迫走张耳,自立为代王。在与韩信交战中,不听李佐车之策,兵败被杀。

⑦李左车:秦末谋士。最初依附赵王武臣,封广武君。韩信、张耳出击赵时,曾建议安成君陈余出奇兵,断敌粮道,未被采纳。兵败后归附韩信,又助韩信攻破燕、齐等地。

⑧西河:此处指黄河。

⑨魏豹:战国时魏国贵族。秦末农民战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至楚,借兵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时,他被封西魏王。

⑩夏悦:代王陈余的相国。

(11)樵苏后爨(cuàn 窜):打柴割草然后烧火煮饭。

【译文】

作战时,如果敌军在本土作战,我军是进入敌境作战,那么务必深入敌军腹地。深入敌军腹地,敌军就不能取胜了。这是因为我在重地,敌在散地的缘故。兵法说:越是深入敌境,军心就越稳固,力量越集中。

西汉初年,韩信、张耳率领数万部队,准备东下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

攻赵。赵王歇及辅佐他的成安君陈余调集军队把守井陉口,守军号称20 万。

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陈余建议说:“听说韩信渡过了西河,俘虏了魏王豹,擒获了夏悦,鲜血流遍阏与(今山西和顺),现在又有张耳辅佐他,计议着来攻赵地。他们是乘胜离开自己的国土到远方作战,其锋芒所向锐不可挡。

我听说千里之外运送粮食给士兵,士卒就会有饥饿之色,现打柴割草烧火煮饭,部队就睡不好吃不饱。现在井陉一带的道路,战车不能并行,战马不能成列,看样子他们的粮食必定在后边。希望您能拨给我精锐部队三万人,抄小路切断敌人的军资粮草;您命部队深挖沟、高筑垒不与敌军交战。这就使敌人前不能进,退不能还,在荒野上又没有可以掠夺的食物。不出十天,韩信、张耳两将的头颅就会悬挂在您的大旗之下了。望您考虑我的这个计策,否则,必定被他们所擒。”陈余自以为他的部队是仁义之师,不听从李左车的建议,结果,果然被韩信所杀。

强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

战国,赵将李牧①,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享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后与将士约曰:“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盗,辄入收保,不与战。

如是数岁,无所忘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谓李牧,李牧如故。赵王召之,使人代牧将。岁余,匈奴来,每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于是复请牧,牧称疾,杜门不出。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约。

匈奴来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控弦者十万人,悉勒兵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以击之,大破之。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犯赵边。

【注释】

①李牧(?~前228 年)赵国名将。善抚士卒。常居代(河北蔚县)、雁门(山西右玉南),防御匈奴。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后在秦国反间计下被赵王迁所杀。

【译文】

凡是与敌人作战,如果我兵多,兵力强,可以故意显示出怯弱的样子,以引诱敌人来与我交战。我用精锐队伍攻击他,他必定失败。兵法说:能胜而故意表示不能胜。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常年居守在雁门(今山西右王南),防备匈奴进犯。他设置官吏以方便为原则,将收来的租税都送入幕府,作为官兵的费用。每天杀好几头牛慰劳士兵。练习骑马射箭,各处多设烽火,多派间谍。

尔后又和将士约法说:“如果匈奴前来侵犯,要立即收兵回城防御,谁胆敢捕捉敌人,立即问斩。”匈奴每次来犯,他都立即收兵防守,不与敌交战。

这样几年,没有什么遗漏和损失。然而匈奴却以为李牧是胆怯,就是赵国边关的士兵也以为自己的将领是胆怯。赵王将这些情况告诉了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就将李牧召回,派人代李牧为将领。一年多时间里,匈奴每次来犯时,都出兵交战,多数失利、伤亡很多,边疆的百姓不能种田畜牧。于是重新请李牧出任将领,李牧声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便再一次强请李牧出来带兵。李牧说:“如果任用我,必须允许我用以前那样的办法,我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前往边关。到了边关后,仍然照以前的方法去做。

匈奴进犯一无所得,到头来还以为赵兵胆怯。边关的兵士每天都得到赏赐,却不愿享用,都宁愿出战。于是就广选战车,得到1300 乘;挑选战马,得到1.3 万匹;挑选坚锐士兵5 万人,弓箭手10 万人;指挥他们练习进攻,又大肆放牧牲畜,老百姓满山遍野。匈奴来时,假败不胜,将几千人让他掳去。

匈奴单于听说后,率大军来犯,李牧广设奇阵,用左右两翼攻击,终于大败匈奴,杀死匈奴10 多万骑兵,匈奴单于也逃走了。以后10 多年,匈奴再也不敢侵略赵国的边境了。

【简析】

用兵作战的方式在于变化莫测。《六韬·龙韬·军势》中指出:未战而先操胜算的,是先示弱于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误,然后去进攻它。这样只费一半的力气,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示形作为一种军事艺术,是以伪装和欺骗为手段,促使对方产生某种错觉,导致其判断失误并采取有利于示形者的行动,从而为示形者争取或保持主动权创造有利的条件。

由于示形主要都集中在军事关键时刻运用,所以历来受到军事家和军事理论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例如《孙膑兵法》中关于“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草庐经略》中关于“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实而实之,使敌转疑以我为虚”等论述,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兵家常把诡诈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谋略,强调作战的方式在于变幻莫测,隐真示假,这一原则仍然为现代战争所采用。现代市场竞争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竞争对手之间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必然会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谋略和手段。

中外古今有众多运用示形这一法宝而取胜的实例。如苏德之战前,德国为了隐蔽侵略企图,利用宣传机器大放烟幕迷惑苏联,并与苏联签订《苏德友好条约》,同时还把当时德国最新研制的战斗机的图纸和设计方案送给苏联,以示友好。这样就给人们以苏德友好的印象,以为德国决不会入侵苏联,致使当时苏联领导人和苏联人民放松了警惕。尽管情报部门源源不断地获得消息表明德国将要入侵苏联,但苏联领导人没有相信。德国正是利用伪装、欺骗的手法,成功地实施了对苏联的战略突袭,使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示形过程中,示形者首先必须发出某种形象或声音信息刺激对方的感觉,进而使其获得某种知觉,引起对方的注意,并经过思维得出某种结论。

示形的目的,就是使对方的知觉不能正确认识所示之形,从而形成错觉。如战斗中敌被火力侦察引诱暴露其火力点;海湾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伪装阵地的空袭等,都是因感觉不正确造成错觉所引起的。

示形者在示形时,必然会考虑对方将领的个性,考虑到对方的需要,激起对方的某种愿望、意向和情绪,从而诱使对方就范。1947 年3 月在胡宗南进犯延安时,毛泽东利用敌急欲攻占延安的心理,“顺详敌意”,主动撤退,诱敌深入,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辉煌战绩。

在西方世界,由于根本对立的经济利益矛盾,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表现异常残酷,不仅尔虞我诈,损人利己,投机倒把,利诱收买,甚至施加暴力,不择手段,以达整垮、吞并竞争对手的目的。有的还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现代化”技巧。

商战如兵战,商战胜于兵战。既有竞争,就会有诡诈之木。对市场竞争中层出不穷的诡诈之术,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高度的警惕,要能识别对方施展的诡诈手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不知己知彼,不懂市场竞争中的诡诈之术,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也不可能开拓国际市场。

弱战

【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

法曰:强弱,形也①。

后汉,羌戎反,寇武都,邓太后以虞诩②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车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曰:“孙膑减灶③而君增之”;兵法曰: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诩曰:“敌人众多,吾今兵少,吾之增灶,使敌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现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注释】

①强弱,形也:引自《孙子兵法·势篇》。

②邓太后:即邓绥,东汉和帝皇后,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

和帝死后,她先后迎立殇帝、安帝,临朝执政十余年。

虞诩:东汉陈国武平(今河南省鹿邑西北)人,字升卿。

汉安帝时为朝歌(今河南省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

③孙膑减灶:孙膑是战国时代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后代。在齐国任军师时,于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340 年),用减灶示

弱之计诱敌入伏,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魏将庞涓兵败自杀。

【译文】

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就必须多设置旗帜,加倍地增设锅灶,向敌人显示我军很强大,使他们无法弄清我军的众寡强弱情况,那么敌人必然不敢轻易地与我交战,我军应迅速离去,这样就可以保全我军、远离危险。兵法上说:强大、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

东汉时,羌戎反叛,进犯武都。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才略,调升他为武都太守。羌人于是率领数千人,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阻截虞诩在崤山峡谷之中,于是虞诩立即停止行军,不再前进,并散布消息说已经上书皇帝请兵援助,等援兵到了才出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便分散到附近各县去进行抢掠,虞诩趁羌兵分散之机,不分昼夜加倍赶路,每天行走百余里,并命令官兵每人造两个灶,每过一天增加一倍。羌人看到这么多灶,就不敢逼近虞诩的部队。有人问道:“孙膑采用减灶的办法欺骗魏军,而你却逐日增灶;兵法上说每日行军不要超过30 里,而你现在每天行进百里,这是为什么呢?”虞诩说:“敌人兵多,我方兵少。敌人见我方锅灶逐日增加,必然认为是武都郡的部队来增援我们。我军兵多行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军。孙膑是故意向敌人显示自己力量弱,我现在是故意向敌人显示强大,这是因为作战态势不同的缘故。”

卷三

骄战

【原文】

凡敌人强盛,未能必取,须当卑辞厚礼,以傲其志。候其有衅隙可乘,一举可破,法曰:卑而骄之。

蜀将关羽①北伐,擒魏将于禁,围曹仁②于樊。吴将吕蒙③在陆口称疾诣建业,陆逊④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其远下,后不堪忧也。”蒙曰:“诚如子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功,骄气凌铄于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又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即难与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布;兼始有功,胆气益壮,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卿病,谁可代者?”蒙对曰:“陆逊虑深思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都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津行师,小举大克,亦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想遂席卷,共奖王纲。逊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欢,以为将军之功。足以长世。虽畴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之。闻徐晃等步骑驻旌,望麾窥葆;操,猾贼也,忿不思难,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悍骑。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

古将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逊书生疏漏,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盖。虽未合策,犹可怀也。”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状,陈其可擒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

至,即克公安、南郡。

【注释】

①关羽(?~219 年):字云长。东汉末河东解县(山西临漪西南)人。

刘备的大将。

②曹仁(168~223 年):字子孝。三国魏谯(安徽亳县)人,曹操堂弟。

从曹起兵,屡有战功。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在樊城(湖北襄樊市)为蜀将关羽所败。终官大司马。

③吕蒙(178~219 年)字子明。东汉末汝南富陂(安徽阜南东南)人。

智勇兼备,为孙策赏识。从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积军功迁偏将军。接受孙权劝告,博览群书,鲁肃死后,代领其兵。袭破关羽,占有荆州。

④陆逊(183~245 年)三国吴国名将。字伯言,本名议。吴郡吴县华亭(上海松江)人。与吕蒙合谋袭破关羽,夺得荆州,终官吴国丞相。

【译文】

凡敌人力量强盛,我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应当用谦恭的言词和丰厚的礼物,使敌人骄傲和松懈。等敌人内部有衅隙可乘时,就一举打败他。兵法说:对辞卑慎行的敌人要使之骄横。

三国时,蜀将关羽北伐,擒捉了魏国的将领于禁,并将曹仁包围在樊城。

吴国将领吕蒙在陆口(今陆水与长江汇合处)称病并报告建业(今南京)。

陆逊来陆口看望他,对他说:“关羽军已接近我境,如果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吕蒙说:“形势确实像你说的那样,但是我现在生病了啊!”陆逊说:“关羽自夸其功,盛气凌人。于禁等人是被水淹没的,并不是交战失败,而且对魏国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又听说您病了,关羽必然更加不防备。

现在如果出其不意,必然可以擒获制服他。如果见了陛下,应该好好商讨计谋。”吕蒙说:“关羽向来勇猛,很难与他匹敌;况且他已据有荆州,名声、信义远近驰名;又因为刚刚立功,勇气更加旺盛,是不容易对付的呢!”吕蒙到了吴国都城,孙权问:“你养病时谁能代你呢?”吕蒙道:“陆逊深谋远虑,才能足以完成重任。从他的规划和思谋看,这个人是完全可以担当大任的。而且他没有大的名声,不是关羽所妒忌的人,没有这些方面的问题。

如果用他,就让他对外隐藏才能,对内审察形势方便,然后才能进攻。”孙权便召陆逊,拜他为偏将军,代吕蒙为都督。陆逊到陆口后,写信给关羽说:“前次您乘衅隙采取军事行动,以恩泽用兵,小小的举动即获大的胜利,是多么伟大呀!敌国被打败,我们的同盟也得到功利,很想乘着您席卷之势的胜利,共同奖励王霸的事业。我陆逊很愚笨,自受命来到西边,非常仰慕您的威望,常想禀承您的良好规范。”陆逊又说:“于禁等人被您俘获,远近都欢欣鼓舞,都认为将军您的功绩足以久传后世。即使过去城濮边上晋文公的军队,淮阴破赵时韩信的谋略,也可以轻蔑而不被崇尚了。又听说徐晃等人的步骑兵广张施旗,虎视眈眈;曹操是很狡猾的敌人,愤怒时往往不考虑困难,不顾一切,随心所欲增加部队。虽说曹操有些疲劳,也仍然不缺精锐骠悍的骑兵。而且在战胜之后,往往苦干轻敌失事。古时候的将军作战胜利后更加警惕。愿将军您更加广泛地考虑方略计谋,以便取得完全的胜利。我陆逊是一介书生,才能粗浅,自觉有愧于所担重任。为了嘉奖邻国的威德。

乐于尽我全部的力量。所言虽然不一定合您的心意,但也可以表明我的心怀。”关羽看了信后,大有轻视陆逊和自我得意之态,从此,便安下心来,再也不顾虑吴军了。陆逊将此种情形一一写明报告,并讲明关羽可以擒捉的要害问题。孙权便晤暗派军沿江而上,令陆逊和吕蒙为前锋。陆逊和昌蒙一到,便攻克了公安(今属湖北)和南郡(今湖北江陵)。【简析】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方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它来不及应变。这种策略是兵家常用的。

秦朝末期,楚汉相争,楚强汉弱,张良劝刘邦明做让步,暗屯兵粮,逐一取得汉中、巴蜀之地,后来又屡败项羽,使刘邦由弱变强,终于以布衣取得天下。

交战

【原文】

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鄙词厚赂以结之,引为己援。若我攻敌人之前,彼倚其后,则敌人必败。法曰:衢地则合交。

三国,蜀将关羽围魏曹仁于樊。魏遣左将军于禁等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是时,汉帝都许昌,曹操以为近敌,欲徙河北以避其锋。司马懿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即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俱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羽今得意,权必不愿也。可谕权令犄其后,则樊围自解。”操从之,遣使结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南郡,拔之。羽果弃樊而去。

【译文】

凡与敌人作战,对相近的邻国,应当用谦辞和厚礼来结好,使之成为自己的援助力量。如果我正面攻击敌人,邻国又能从后面夹击,敌人必然失败。

兵法说:对各国交界的地方就要交结诸侯。

三国时,蜀将关羽将魏将曹仁包围在樊城,魏派遣左将军于禁等人前去教援。恰逢汉水暴涨,关羽用水军俘虏了于禁等人和步骑兵3 万人,将他们解送到江陵。当时,东汉献帝都城在许昌,曹操认为离敌军太近了,想迁都河北以避锋芒。司马懿谏阻道:“于禁等是被大水所淹,并不是攻守不当,对国家的根本利益没有什么损害。如果现在迁都,就是向敌人示弱,淮河流域的老百姓也都不会安心。孙权和刘备表面亲密,骨子里却很疏远,现在关羽得意,孙权心里一定不愿意。可以告诉孙权,让他从背后行动,那么,樊城之围就可自解。”曹操听从了他的话,派遣使者联络孙权。吴国便派吕蒙向西袭击公安、南郡,夺取了这两个地方。关羽果然放弃了樊城而离去。

  如果觉得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普颖华小说全集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