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普颖华作品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凡是起兵讨伐敌人,必须预先了解交战的地点。军队到达这里时,能使敌人也如期到达,这样和他们交战就能胜利。知道了作战的地点,知道了作战的时间,那么所进行的准备就会充分,防守就会坚固。兵法说:预先知道交战的时间,预先知道交战的地点,就可以不远万里而去会战。

战国时候,魏国和赵国联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求援,齐国派田忌救韩,齐军直接出兵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魏将庞涓听说后,便离开韩国而返回魏国。孙膑对田忌说:“他们魏赵等国的军队向来骠焊勇猛,轻视我齐军,齐军过去被称为怯懦之军。善于打仗的人应该因势利导。兵法说:行百里而去争夺利益的,要损失上将;行50 里去争夺利益的,军队只有一半能够到达。让齐军在刚进入魏国境地时做成10 万灶,第二天便只做5

万灶,再过一天便只做2 万灶。”庞涓迫了三天后大喜道:“我本来就认为齐军怯懦,进入我境三天,士卒逃亡的就超过了一半。”庞涓便甩掉了他的步兵,只率领精锐部队,加倍兼程追赶。孙膑计算魏军行军速度,傍晚应当到达马陵,这里路窄,两旁地势险隘,可以埋伏军队。孙膑便砍剥下树皮,在上面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下。”写完,令齐军万名善于射箭的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庞涓追到这里,见树上有白色的字,便取火照看。还没有读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队伍大乱。庞涓知道自己已经处于穷途末路,便自杀了。

卷四

斥战

【原文】

凡行兵之法,斥候为先。平易用骑,险阻用步。每五人为甲,人持一白旗,远则军前后左右接续候望。若见贼,以次传近告白主将,令众预为之备。

法曰:以虞待不虞者,胜。

汉宣帝时,先零诸羌①叛,犯边塞,攻城邑,杀长吏。时后将军赵充国②年七十余,上老之,使问:“谁可将者?”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预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叛,灭亡不久,愿陛下属之老臣,匆以为忧。”上笑曰:“诺。”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羌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会明,遂以次尽渡。

羌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至,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为其诱兵也。击羌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中勿击。

遣骑候望,四望狭中无羌。夜半,兵至洛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戎不能为矣。使彼发数千人杜守四望,狭中兵众,岂得入来?”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平先零。

【注释】

①先零诸羌:为汉时西羌的一支,分布在今甘肃临夏以西和青海东北一带。汉武帝时移居西海、盐池地区,以畜牧为主,屡次进扰金城、陇西等郡。

东汉初,被陇西太守马援征服,迁徙天水、陇西一带,后逐渐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

②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 年):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西汉名将,汉武帝和汉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的袭扰,勇敢善战,屡建战功;以后长期镇守雁门、渔阳等地,很有威望。汉宣帝时,已经70 岁高龄的赵充国,仍然率军平定西羌各族叛乱,后又在西部边境实行屯田,对保障西北边防和促进西北地区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死后被封为壮侯。

【译文】

一般用兵的方法,首先要进行侦察,平坦的地方使用骑兵,崎岖不平的山路使用步兵。每五人为一甲,每人打一面白旗,由近到远,在部队的前后左右都要不断地侦察瞭望,一旦发现敌人,便依次把消息传报给主帅,使部队有所准备。兵法上讲:以自己有准备的去打无准备的敌人,就一定会胜利。

西汉宣帝时,先零羌的几个部落叛乱,进犯边塞,攻破城池,杀死官吏。

当时西汉名将赵充国年已70 多岁。宣帝看他老了,便召他来询问:“谁可以领兵出征?”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如何用兵打仗是难以预料的,我愿意立即赶至金城(今兰州),以后再好商量对策。然而羌军不过是小小的外族,他们违犯天意反叛朝廷,灭亡的时间不会长久,请陛下就将此事交给我吧!不必担扰。”宣帝笑着说:“可以。”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到来够了万余骑兵,便准备渡河。又担心羌人半路阻击,便在夜晚派三名小将率领一部分人衔枚先渡河,过河后立即列好阵势,等到天亮,大队人马依次过了河。羌军数百骑兵奔来,在汉军左右奔驰徘徊,赵充国说:“我军刚到,人困马乏,不能出营交战。这些羌人的骑手骁勇善战,很难对付,更何况还要提防他们的诱兵之计。打击羌人要以消灭为目的,不能贪小便宜。”于是命令众将不得出击。赵充国派出骑兵进行侦察,四下瞭望,证实狭谷中并无羌军。半夜,部队来到洛都,赵充国召集各校尉和司马,对他们说:“我估计羌人兵穷智尽了,即使他们有几千人在四处伺机而动,在狭谷中我人多势众,他们也不能攻过来。”赵充国经常外出侦察,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准备,宿营时必定加固防守营寨,尤其是遇事慎重,体恤士兵,先计算、准备,然后才进攻。终于讨平了先零羌的叛乱。

泽战

【原文】

凡出军行师,或遇沮泽之地,宜倍道兼行速过,不可稽留也。若不得已与不能出其地,道远日暮,宿师于中,必就地形之环龟,形者中高四下为圆营,四面受制。一则防水潦之厄,一则备四围之寇。法曰:历沛泽,坚守环龟。

唐,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诏吏部尚书右卫大将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军次单于界,比暮,已立营,堑壕即周。行俭更命徙营高冈。吏曰:“吏士安堵不可扰。”不听,徙之。比夜,风雨雷霆暴至,前设营所,水深丈余;众莫不骇叹。因问何以知其有风雨也,行俭笑曰:“自今但依我节制,毋须问我所由知也。”

【译文】

凡行军打仗,可能会遇到低洼的沼泽地,这时应加速兼程通过,不能在这里久留。如果实在没办法,或路远天黑走不出去,要在这里驻扎。就必须按照地形呈龟壳状驻扎军队,形成中间高,四面环绕的圆形营,四周向外。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水淹没,另一方面可以防备四周的敌人。兵法说:处沼泽之地,要坚守成环龟形状的营垒。

唐朝调露元年(公元679 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叛乱,朝廷命吏部尚书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前往征讨。军队开到单于的边境,到黄昏时营帐已立好,四周挖好了堑壕。裴行俭却命令将营帐迁往高岗上。

有部下说:“将士刚安睡,不宜再打搅他们。”裴行俭不听,仍然迁移了营帐。当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突起,迁移前扎营的地方,水深有一丈多,部众无不称赞迁营这一举动。大家请教裴行俭如何料到今夜有大雨的,裴行俭笑着说:“从今以后只管听我的调遣,不必问我为什么这样做。”

争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以战则胜。若敌人先至,我不可攻,候其自变,则击之乃利。法曰:争地勿攻。

三国,魏,青龙二年,蜀将诸葛亮出斜谷。这时,魏将司马懿屯渭水。

郭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不谓然。淮曰:“若亮跨登渭原,连兵山北,隔绝陇道。摇荡民心,此非国之利也。”懿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遂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淮将皆以为欲西图,淮独以亮见形于西,欲使兵众应之,必北攻耳。其夜,果攻阳隧,有备不败。

【译文】

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有地势便利的地方,应该抢先占据,依靠这种地形作战,战就能胜;如果敌人抢先一步,我军就不能进攻,应等候敌人内部发生变化,然后发动进攻才能胜利。兵法说:对互相争夺的地方不能冒然进攻。

三国,魏青龙二年(234 年),蜀将诸葛亮率军出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当时,魏将司马懿驻扎在渭水,部将郭淮推断诸葛亮必然争夺北原,主张抢先占据,议论的人全部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让诸葛亮登上渭河高原,连接上山北,切断陇南道路,那就会动摇民心,这对国家是不利的。”

司马懿认为他的话很对,于是就命郭淮率军驻守渭北高原。果然,防守的堑沟壁垒尚未筑成,蜀军便蜂涌而至。郭淮便率兵迎击。后来,又过了几天,诸葛亮忽然率主力向西进攻,郭淮手下将领都认为诸葛亮要向西进攻。惟有郭淮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西行,其目的是将魏军也引向西,然后一定会向北攻。

当夜,诸葛亮果然攻打阳隧,魏军有了准备,终于没有遭到失败。

地战

【原文】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即知彼又知已,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能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晋,武帝讨南燕①。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阻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山西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人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兵蹂之。

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贻窘逼。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为摄莒、梁父二戎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东克,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衢②。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衢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注释】

①武帝讨南燕:晋安帝义熙五年(409 年),刘裕征讨南燕。刘裕后来代晋做了南朝宋的皇帝,称为武帝。下文慕容超为南燕第二个皇帝,410 年为刘裕擒杀,南燕遂亡。

②临衢:即临朐,今属山东。

【译文】

凡与敌作战,部队必须占据有利的地形,这样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就是说,知道敌人可以攻击,也知道自己的兵士可以进行攻击,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胜利的把握只能有一半;即使知己知彼,但得不到地形的帮助,那么仍然不能全胜。兵法说:天时不如地利。

东晋刘裕讨伐南燕时,南燕慕容超召集群臣计议抵抗晋军的办法。公孙五楼说:“晋军强大,利在速战,刚来时士气勇猛锋利,不能攻击,宜于据守大岘山(在今山东临朐县境),使晋军不能进来,拖延时间,以挫其捎气。

然后从容挑选精锐骑兵2000,沿大岘山南下,切断晋军的粮道;再派段晖率领各州军队,沿大岘山东下,腹背夹击晋军,这是上策。命令守军背靠险阻地形,各自坚固把守,除必要的钱粮储备之外,其余全部烧毁,铲除青苗,使敌人到后什么也得不到,坚壁清野,以等待时机。这是中策。放敌兵过岘山,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说:“京都富裕昌盛,人口众多,固守城他一时难以做到;青苗遍野,一时也难以铲除;即使能铲除青苗,固守城他来保全性命我也不能这样做。我占据着五州的强地,控制着险固的山河,有战车万乘,铁骑万群,纵使晋军越过岘山来到平地,我以精兵慢慢攻击他,也必定能全部俘获他。”慕容镇说:“如果按照您的旨意办,必须在平原地带10 里以上扎营,营垒建成后,使用骑兵比较方便。因此,最好能走出大岘山以外,这样即使在迎战时不能取胜,也可以退守。不可将敌人放进大岘山,给自己造成被动。过去赵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于被韩信所屈服;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终于被邓艾所擒获。臣以为天时不如地利。据守大岘山,确实是上策。”慕容超又不听从,并命令摄莒、粱父二军修筑城墙和护城河,挑选官兵和战马,养精蓄锐等候晋军。那年夏天,晋军攻破东面阵地,慕容超派遣左军段晖等步骑兵5 万进驻临衢。不久,晋军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害怕了,忙率兵4 万支援段晖,在临衢战败。慕容超逃奔广固(今山东淄博市东南)固守,不过几天也彼晋军攻破。南燕终于全部被晋扫平。【简析】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对于“地利”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一些兵书战策,把“地利”的重要性论述得非常清楚与深刻。《孙子兵法·地形篇》强调:“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草庐经略·地形》也说:“两军交战,地不两利;我先得之,敌力我制。

虽可利人,实由人择,固分险易,还务通权。”《卫公兵法·将务兵谋》也指出:“凡战之道,以地形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可专守险以求胜也”。还指出:“《军志》曰:‘失地之利,士卒速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不其然也”。…这些论述,说明了“地形之利”对于战争胜败的关系。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地利”问题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我们只要把古代军事艺术中关于“地利”的谋略思想运用于经营活动之中,就会避免不应有的挫折和失败,使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起来。

古人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库不盈”。这是直述自然条件对经营活动的影响。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和各种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因素,对于各种经营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可能的条件下,经营者都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地利”。不管是建设工厂,还是开办商店,首先是选择理想的地理环境。在旅游热兴起的时候,某些偏僻的县城、集镇,盲目地开办大型的文化娱乐场所,但由于旅客稀少,当地的一般工人、农民舍不得花许多钱玩一次时髦游艺,结果经营萧条,入不敷出,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这样的例子,在国内绝不是个别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城综合商店,在新市区开设了一个合作饭店,由于处地偏僻,生意十分萧条,饭店入不敷出,职工工资也无力支付,被迫停业。另外,还有许多农村承包户忽视当地的地理环境,没有经过有效的可行性研究就盲目上马,继而很快下马停产,频繁转移阵地的现象在农村中屡有发生。一些人由于拿不定致富的主意,“三年三阵风,到头一场空。”某村听说养长毛兔能发大财,便不惜高价,从千里之外运回一车车据说是联邦德国种的长毛兔,但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免儿也成了盘中餐。忽而又闻饲水貂、养鹌鹑收入不少,于是,水貂、鹌鹑又风靡全村,可惜又是昙花一现;后来又养山羊,不少人暗自嘀咕:山羊的命运如何?会不会重蹈复辙?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为什么别的地方发财的妙诀到这个村就失灵了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频繁地转换阵地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造成频繁转换阵地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失误是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特别是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作好抉择的应变考虑。“知已知彼”不但是兵法中的一个信条,也是劳动致富、经营管理上的一条原则,打了败仗赖在阵地上不走,必遭全军覆没;放弃可以制胜的有利地形而频繁地转移阵地,也不可能打胜仗。

山战

【原文】

凡与敌战,或居山林,或居平陆,须居高阜。恃于形势,顺于击刺,便于奔冲,以战则胜。法曰:山上之战,不仰其高。

战国,秦伐韩。韩乞军于赵,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否?”曰:“道远路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曰:“可救否?”乐乘对如颇言。又召赵奢问,奢曰:“道远险狭,譬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奢将兵救之。去赵国都三十里,垒而不进。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武安。有一人谏,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非救韩,卫赵地也。”赵奢即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一昼夜至。

秦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入谏,赵奢纳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曰:“请受教!”

历曰:“请受刑!”奢曰:“须后令至邯郸。”历复请曰:“先据北山者胜,后至者败。”赵奢曰:“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兵,遂解其围。

【译文】

凡与敌作战,不论是山林还是平原,必须占据最高点,依靠有利的地形、形势,便于进攻和撤退。这样作战就可以胜利。兵法说:在山地作战,不能仰视高处而攻。

战国时,秦国征代韩国,韩国向赵国求援。赵王召廉颇问计说:”可救吗?“回答:“道远路窄,难以相救。”赵王又召乐乘问说:“可救吗?”

乐乘的回答和廉颇一样。赵王又召赵奢问,赵奢说:”道远路险,就像两只老鼠在洞穴中相斗,勇者将胜。”于是,赵王令赵奢带兵援救韩国。赵奢在离开赵国30 里后,就扎营设垒而不前进,并下令说:“有因为战事进谏者必死。”这时秦军也停止攻打韩国。有人进谏,赵奢立即下令斩首。牢固安营28 天不前,每天还增防设垒。秦军派问谍来探听消息,赵奢用美食招待一番送回,间谍将此情况告诉秦将,秦将喜出望外说:“赵军离开赵国30 里就止军不前,增壁设垒,这不是为了救韩,而是为了保卫赵国的土地。”赵奢送走了秦国间谍后,即收拾武器甲胃向秦急行军,一昼夜就到了。秦军听到此消息,也全部披甲而来,军士许历请求进谏,赵奢允诺。许历说:“秦人没有想到赵军来到这里,秦军来势凶猛,将军必须严阵以侍,不然就要失败。”

赵奢说:“请您教诲。”许历道:“请求处罚。”赵奢道:“到了邯郸以后再说。”许历又请求说:“先占据北山的就胜利,后到北山的就失败。”赵奢说:“很对。”即发兵万人往北山。秦兵晚到一步,争夺山头不能上去。

赵奢居高临下,挥兵出击,大破秦军,终于解了韩国之围。

【简析】

作战,要抢占制高点,造成势如破竹的局面。在竞争活动中,力量在使用时也有个占点夺位的问题。兵力所占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功能有很大差异。

因此,要赢得胜利,先得谋篇布局,创造有利的环境。

创造有利的形势,是中国古代军事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孙武在《孙子兵法·计篇》中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在《势篇》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看上去强调的似乎是由于落差大而流速急的水所产生的冲击力,但实际上说的是一种状态,一种由本身的力量和地位结合而生成的状态。物理学中把占有优胜形态的物体所储的能量叫势能,这种势能因为位置的差异或形态的变化而产生。比如水由于出现相对高度的差异而具势能,在流动中可以漂起石头;张开的弓弦因其形态的改变而具备某种施放能量的势能状态。孙子以上所论,实际是把物体的“势”引入军事领域,它指军队对战争有充分的准备因而所具有高度的战斗力和这样一种优胜状态。也就是说,占有有利形势,在军事上的基本含义是指能够使力量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简言之,就是要蕴含某种力量的状态和地位。

现在的管理理论,对于创造有利势态同样给予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谋求一种态势。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在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尽管在同一世界,有着同一的生产工序和设备,但是,很多例子说明企业间差距很大。

这是为什么呢?这种差距在于富有朝气的人材是否都获得了能发挥力量的工作场所;在于是否焕发出干劲,工作中是否形成了竞赛风气。换句话说,关键在于发掘和发挥人的能力的结果如何。

谷战

【原文】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绝山依谷。

后汉将马援①为陇西太守,参狼羌②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③,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④帅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羌战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

【注释】

①马援:东汉将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王莽时为新城大尹(太守)。王莽败后,归刘秀,屡建战功,曾任陇西太守,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②参狼羌:秦汉时羌族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地区),故又称武都羌。

③便地:转有利地形。

④豪:参狼羌的首领。

【译文】

部队行军作战越过山险安营设阵时,必须依托山谷,一来可得水草之利,二来可凭山险固守,这样作战定能胜利。兵法说: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山谷。

东汉将军马援任陇西太守时,参狼羌与塞外一些少数民族入侵,杀死地方长官。马援率领四千余人出击,追到氏道县(今甘肃武山县东南)。羌人战据了山头,马援的军队占领了有利的谷地,断绝了羌人所需要的水草,但不与羌人交战,羌人于是陷入穷困的境地。他们的首领率数十万户逃出塞外,其余少数民族万余人全部投降。这是因为羌人不懂得依附山谷的好处,因而招致失败。

攻战

【原文】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不胜。

法曰:可胜者攻也。

三国,魏曹操遣朱公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败归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野田肥,若一收熟,彼众必争;如是数岁,曹难制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兵状。于是孙权亲征,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成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经日,必须尽还;还道艰难,蒙窃危之。徐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找,及水未涨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桴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即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译文】凡与敌人作战,所谓进攻的一方,也就是指知道敌方的一方。知道敌方有可以攻打的方面,即出兵攻打他,就会战无不胜。兵法说:想要战胜敌人就要进攻。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派朱公为庐江太守,驻扎于皖(今安徽潜山)。朱公大面积种植稻田,又让间谍招引鄱阳败逃的人,使他们作为内应。吴将吕蒙禀告孙权:“野田肥沃,如果有一个好年成,曹军必然更加争着开垦。这样有几年,制服曹操就更难了,您应该及早除掉祸害。”吕蒙并详细列举了用兵的情形。于是,孙权亲自率兵出征,一天一夜即至前线。孙权向诸将问计策,众将都劝他构筑高垒攻城。吕蒙说:“筑垒必定要有几天才能完成,等筑成了,敌人的防备工事也将完成,外面的援兵也一定到了,成就不能攻下。况且乘雨水之季入城,如果水在城里淹没几天,我们就必须全部撤回。

退路艰难,我认为是很危险的。经详细观察,这座城池并不是很牢固,以我全军的锐气从四面攻打,不用很长时间就可以攻破,不等水涨就能返回,这是全胜的办法啊!”孙权听从了这个计策。吕蒙即推荐甘宁为外城都督,率兵在前进攻,自己带精锐部队继后。拂晓进攻,吕蒙亲自执桴击鼓,士卒个个踊跃登城,一顿饭功夫便攻下了城池。等魏将张辽赶至夹石时,听说城已被攻下来,即退了回去。孙权为吕蒙记功,拜他为庐江太守。

【简析】

作战时,经过衡量利弊得失之后,要以迅疾的动作迎战敌人,这是古来用兵的大法。

宋朝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上说,作战要经过衡量利弊得失再采取行动,行劝起来不可持久。旷日持久就会使甲兵钝弊,国家财政损耗,部队锐气挫伤,战斗力耗尽,就会纵敌而使情况发生变化,使自己丧失有利条件,错过战机。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一旦发现敌人的弱点,就攻击它而不放松,追击它而不放跑,逼迫它而不放走,…所以说,兵贵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攻击它。

战争,是力量的抗衡,速度的角逐,时间的比赛。由此所产生的一条古今用兵通律是兵贵神速。

  如果觉得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普颖华小说全集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