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普颖华作品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时间就是军队,这是恩格斯研究了大量的战例后,提出的一句著名警句。

他告诉人们,军队要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军队的行动,一是要快,二是要准。

疲沓松垮,行动迟缓,不紧不慢,缺乏时间观念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交战中,时间对于胜利的意义处处表现出来。有时增加多少兵力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往往通过争取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起到关键作用。

在现代社会,不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争时间、讲效率、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这句在十多年前还属禁律的话,如今已变成企业界的口头禅。原因很简单,像用兵作战一样,一个企业如不能抢时间,争速度,提高生产效率,就有垮台倒闭的危险。

在战场上,如果你的火炮每分钟发射十发,我要发射二十发;你的坦克时速50 公里,我要达到60 公里,你的战役准备时间要一个月,我要缩短为两周,等等。显然,部队在单位时间里的反应能力,已成为衡量战斗力的重要尺度。

提高单位时间效率,同样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美国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首先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代替过去单凭个人的经验来管理。他以生产作业为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通过时间研究、动作研究,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笨拙的动作,制定精确的方法,完成完善的设计和监督制等等,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提高生产效率起了很大作用。

有效管理者要做时间的主宰,妥善计划、分配、掌握、控制自己的时间。

提高办事效率,这是实现整个企业管理高效率的重要保证。

守战

【原文】

凡战,所谓守者,知已者也。知已有未可胜之理,我且固守,待敌可破之时,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①,以周亚夫②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予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至,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

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获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首以告。

凡相攻守七日,而吴楚平。

【注释】

①吴楚七国反:公元前154 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菑川共七王以清除晁错为名,在长江下游发动叛乱。

②周亚夫:(?~143 年)西汉沛县(属江苏)人。文帝后元六年(前158 年)匈奴入边攻掠,为将军率兵屯细柳(陕西咸阳西南),以军令严整闻名,任中尉。景帝时为车骑将军。吴楚七国之乱爆发,迁太尉,统汉军,击败吴楚兵,平定叛乱。迁丞相。后以其子私买御物下狱,不食而死。

【译文】

凡是作战,所谓防守的一方,是了解自己的一方。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就暂时防守;等到有了攻击的时机,再发兵攻击。这样,没有不获胜的。兵法说:要不被敌人战胜,就采取防守。

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叛,景帝用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往东讨伐吴楚七国反叛,周亚夫自己向景帝请求说:“楚(治所在今徐州市)军行动迅速敏捷,很难和他们正面交锋。我想先把梁国(今河南东郊商丘地区)丢给他们,而绕道截断吴楚军的粮道,这样,方能克敌制胜。”景帝同意了。周亚夫到后,在荥阳(今属河南)集合了军队。这时吴军正攻打梁国,梁国危急,向周亚夫求救,亚夫却领兵从东北方向到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坚壁防守。

梁王又派使者来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为便于推行坚守战术,还是不去援救。

梁王于是上书给景帝,景帝下令命周亚夫援助梁。周亚夫拒绝奉诏,仍然坚固防守不出击,而只是派高侯等率领轻骑切断吴楚军后方的粮道。吴楚军缺粮饥饿,想后撤,多次向周亚夫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战。有天夜里,亚夫军中惊慌骚乱,官兵自相攻击,一直闹到他的营帐前面。他却睡着不起来,过了一会骚乱也就自行安定了。吴军到城东南角挑战,亚夫却命令防备西北角。一会儿,吴军果然奔向西北,仍没法进城。吴楚军队饥饿,便率军撤迟。

周亚夫发动精锐部队追击,大败敌人。吴王濞撇下他的军队,只率数千名精兵逃走,退保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汉军乘胜追击,吴军全军被俘,吴之郡县也都被收降。周亚夫于是下令:“有捉着吴王的赏千金。”过了一个月,一个越人斩了吴王首级来报。汉军和吴楚攻守七个月,吴楚终被平定。

【简析】

李靖曾对唐太宗说:“前代论兵者都引用‘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两句话,便认为‘不足,是指力量弱小,‘有余,是指力量强大,这是没有正确领会攻守运用的法则。按照《孙子兵法》所说的‘不可胜者,守也;可胜也,攻也’,是指在还没有战胜敌人的可能性时,我就暂且采取防御;等到有战胜敌人的机会时,才采取进攻,并不是专讲力量的强弱的。”

如何防守呢?明朝何守法在《投笔肤谈》中说:“善于防守的人,要封锁险隘以阻止敌人,坚壁清野以备御敌人,断敌粮道以饥饿敌人,袭击营垒以扰敌人,攻敌巢穴以牵制敌人。等待敌人撤兵,然后出兵袭击。这样,敌人的将帅,就可以擒获宋朝陈规在《守城录》中说:“守中有攻,可谓善守城者也。”意思是说,在防守中有进攻,才称得上是善于守城的人。

防御的概念是抵御,在抵御中包含有等待,我们认为等待是防御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防御的主要优点。即使力量最弱的防御者,也必然会拥有可以影响和威胁敌人的某种手段。所以,决不要采取完全消极的防御,而要从正面或侧面攻击敌人,甚至当敌人正在进攻我们的时候也要这样做。

对于企业来说,“守而不露”尤为重要。日本的索尼公司原来只是一个很小的企业。当初,公司的经理在美国专门了解市场、技术和思想情况,发现美国军用部门研制成功的半导体收音机,成品率低、成本高,不打算作为民用,然而这位具有敏锐眼光、富有战略思想的经理先生却认为这是个方向,回国后立即成立一个近一千人的研究所,组织各方面专家,专门研究降低成本,提高成品率,解决工艺方面的关键性问题。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把半导体技术变成了民用技术,并使半导体产品占领了世界市场。

士气,是一个单位强健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军队来说,没有士气,就没有战斗力;在企业,没有士气,也就没有生产力。

晋朝时,大将军刘琨戍边守防,被胡兵围困,危在旦夕。刘现在万般无奈之际,忽然心生一计,他见星月当空,旷野寂静,就三次吹奏胡笳。这深沉哀怨的思乡曲,勾起了胡人的怀乡盼归之情,他们凄然洒泪,撤兵离去。

衰敌士气的方法,在经营管理上也非常有用。苏联是世界上的主要粮食进口国,对国际市场的粮价影响很大。平时,它总是先到贸易保护地区如欧共体市场购买,而不去粮食主要出口国美国进货。美国为吸引苏联粮商就忙于降价。有一年,苏联粮食严重歉收,美国通过资料分析,认为苏联一定要进口大批粮食,于是准备吃这块肥肉。可是苏联粮商却稳坐钓鱼台,好久没有动静,却大量报导苏联粮食丰收的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粮商开始怀疑自己的预测结果,从吃肥肉的奢望转向一种担心。突然,苏联粮商到许多美国公司购买小麦,这些美国公司都认为是自己在单独和苏联做生意,就迅速大量抛售。不到五周,苏联就购买了1700 万吨小麦。相当于美国一年出口量的45%,待美商醒悟过来涨价时,苏联已经买的差不多了。

先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胜利。

法曰:先人有夺人之心。

春秋,宋襄公①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子鱼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请急击之。”公弗许。既济未成列,子鱼复请,公复未之许。及成列而战,宋师败绩。

【注释】

①宋襄公:春秋时宋国国君,名兹文。公元前638 年宋伐郑时,与救援郑国的楚军战于泓水,他空讲“仁义”而丧失先机之利,结果被楚军打败,他也因伤重而亡。

②司马子鱼:司马,官名;子鱼,人名,即宋襄公庶兄公子目夷。与《舟战》中的司马子鱼并非一人。

【译文】

与敌军作战,如果敌人刚刚到来,阵势尚未确定,队形还未整顿,我军应先机出兵快速攻击敌军,就一定胜利。兵法说:先发制人能瓦解军心。

春秋时代,宋襄公率领军队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阵势,楚军还未全部渡过泓水。司马子鱼说:“楚军多我军少,趁着他们尚未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快速攻击。”宋襄公不同意。楚军全部渡江,但尚未摆好阵势,子鱼又请求出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一直等到楚军列好阵势才交战,宋军大败。

后战

【原文】

凡敌人若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①悉众来救,太宗守武牢②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迩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皆列坐,又争饮水。太宗令宇文士及率三百骑,经贼阵之西驰而南。诫曰:“贼若不动,止,宜退归;如觉其动,宜率众出。”士及才过,贼众果动。太宗曰:“可击矣!”乃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率其阵却,止东原,未及整立,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奋,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注释】

①窦建德:(573—621 年)隋末河北农民起义领袖。清河漳南(河北故城东北)人。武德四年李世民围攻洛阳,建德应王世充之请率兵十余万援助,在虎牢(河南荥阳西北)兵败被俘,被杀于长安。

②武牢:即虎牢关。

【译文】

如果敌人队伍严整,士气旺盛,就不能与他交战;宜于坚持防守以等待时机。等到敌人列阵久士气衰弱了,再突然发起进攻,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后发制人以等待敌人士气衰退,再突然发动进攻。

唐高祖武德年间,太宗李世民将王世充包围在东都(今洛阳)。窦建德率领全部兵马前来救援,太宗坚守武牢以抵御窦军,窦建德在汜水东面列阵,纵横长达数里,唐军将领都有些害怕。太宗带领数骑兵登高远望,对诸将领说:“贼兵来自山东,没有遇到过强敌。现在他们渡河涉险时还吵吵闹闹,是军队政令不明的表现;挨着城池列阵,是因为他们头脑中轻视我军。我现在按兵不动,等他们士气衰竭,列阵久了,士兵饥饿了,必然会自行撤退。

敌军撤退时再进攻,还怕不能战胜他们吗?”窦建德从早晨列阵到中午,士兵饥饿困倦,都坐了下来,既而又争先恐后喝水。唐太宗便命令宇文士及率领300 骑兵,经敌阵的西面驰向南方,太宗并告诫说:“敌人如果不动你就停下来,最好退回来;如果察觉到敌人有动静,宜率领部众向敌进攻。”士及率领骑兵刚从敌阵西面经过,敌军果然动起来。太宗说:“可以攻击了!”

于是命令骑兵将领树旗列阵,从武牢山上行进到南山,再沿着山谷向东,从敌军背后掩杀。建德率领队伍退却到东原,还没来得及整顿阵容,唐军的骑兵就向他发起进攻,唐军所向披靡,程咬金等率骑兵乘势而入,突如其来地出现在窦军阵后,齐张旗帜,里外夹击,窦建德部众大败溃散。唐军活捉了窦建德。

【简析】

避其锐气,击其隋归,是自古以来用兵的法则。

齐威王对孙膑说:“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应该怎样用兵呢?”孙膑回答说:“在这种情况下的作战方法是避其锋芒,…以等待敌人疲惫之后再制胜它。”

明朝揭暄在《兵法万言·法篇·延》中阐述的更加周详。他说:“形势有不宜于文战的,关键在于能够用‘延’。敌人兵锋非常锐利,要稍微等待它懈怠下来;敌人来犯的兵力很多,稍微等待它分散开来;我军征调的后续部队未到达,必须等待其集中;新归附的部众还不能同心协力,必须等侍其对我信任;我的计划谋略还没有考虑成熟,必须等待其确定下来;时机不宜于交战,暂且不要打。用兵不很高明的将领只注重于防守,然而所谓‘延’,不过是势在必战而暂时推迟一下罢了。如果贪功逞能鲁莽从事,那样做必然要吃败仗。军事行动要有必胜的把握,不能侥幸一试。”

尉缭子和历代兵家们一致主张对待强敌,要等待时机、后发制人。当然主要是等待对方衰落、我方盈长,改变敌强我弱的局面。

公元前684 年的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兵车,率兵在长勺与齐军对阵。开始庄公想击鼓进军,曹刿阻止说:“时机未到。”等到敌军发动三次进攻之后,曹刿说:“到时候了。”催促庄公击鼓出兵,果然一举击溃敌军。当庄公想追击时,曹刿说:“请等一等。”他下车察看敌车痕,又上车眺望敌方,然后说:“可以追击了!”鲁军大胜而返。庄公问曹刿为何这样做,曹刿答道:“战争,决定胜败的关键是士气。通常,首先进攻,士气大振,第二次进攻势就减弱了,逐渐衰弱,第三次进攻就没什么力量了。

用士气倍增的我军对付士气丧失了的敌人就能旗开得胜。另外,对方是大国,或许有伏兵,我察其迹,看其阵,都十分混乱,断定没有伏兵,才放心迫击。”

在世界经济大战中,贫穷国家,弱小的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胜利的必由之路,也往往是以持久的方式与对手较量,避开对手的正面攻势,寻求其薄弱的环节,发挥自己的优势。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曾是钟表的主要进口国,瑞士表几乎垄断了日本国内的钟表市场。从战后重建开始,软弱的日本钟表厂商便以生产和销售廉价表开始开发自己的市场根基。因为瑞士厂商在日本主要经营的是高档手表,因而日本钟表厂商果断地选择低价表为目标市场,从而避免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日本钟表厂商在低档市场站稳脚跟之后,便逐步向中、高档市场扩张。日本厂商发现瑞士厂家在日本经营钟表,并无强有力的分销系统,而仅仅是凭借大规模的广告活动。因此,日本厂商充分利用其熟知本土地理文化的优势,进行前向一体化,逐步建立他们的分销渠道和经销网点,组织分布全国各地的零售社,以此形成强大的销售力,以便控制这项竞争产品的盲点。不仅如此,像精工、西铁城等制造厂商还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并采取后向一体化战略,以母公司为骨干形成企业系列、卫星工厂,即较高的垂直体系,从原材料、零部件直到最终组装形成高度严密的一体化工业企业程序,以不断扩张市场。在前向、后向发展的同时,日本厂商还率先采用石英技术和电子技术,成功地第一个推出石英表,以取代机械表。瑞士厂商因为在这方面丧失了时机,失去了主动,在日本厂商的进攻下,到70 年代,日本手表市场最终大部分为日本厂商所占领,只是留下了一块价格最为昂贵的小市场给瑞士人。

卷五

奇战

【原文】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元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法曰:敌虚则我必为奇。

三国,魏景元四年,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昭①指授节度使。邓艾与蜀将姜维②相缀连于雍州,刺史诸葛绪邀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洪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退还。颀等蹑于山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里,闻绪军却还,从桥头过,绪趋截维,不及。维遂东还守剑阁。钟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敌摧折,宜遂从阴平由邪径经汉阳亭趋涪,去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而甚艰难;粮运将匮,频至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待艾。艾遣子邓忠出其右,师綦出其左。忠、綦战不利。并退还,曰:“敌未可胜。”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綦等,将斩之。忠、綦驰还,更战奋勇,大破之,斩瞻,进军成都。刘禅③遣使请降,遂灭蜀。

【注释】

①司马昭:(211—265 年)字子上。三国魏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

司马懿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总揽大权。景元四年(263 年)发兵灭蜀,称晋公。咸熙元年(264 年)为晋王,成为实质上的天子,次年死。

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追尊为文帝。

②邓艾:(197—264 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桐柏东)人。三国末期魏国的名将。景光五年(264 年)魏元帝曹奂听信钟会等诬告,怀疑邓艾有反叛之心,将邓艾捕获问罪。在押解途中被杀害,终年67 岁。

姜维:(202—264 年)字伯约。三国天水冀县(甘肃甘谷东)人。原为魏将,归蜀后为诸葛亮所重用,诸葛亮死后,总领蜀军。曾九次伐魏,了无建树。263 年,坚守剑阁,挡住伐蜀魏军主力钟会部,却在刘禅命令下降魏。

欲借助钟会叛乱兴复蜀汉,事泄被杀。

③刘禅:(207—271 年)即蜀汉后主,三国蜀汉皇帝。223—263 年在位。

小名阿斗,字公嗣。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刘备子。在位期间军政大事听凭诸葛亮处置。魏景元四年(263 年)曹魏三道伐蜀时出降,受封安乐县公,装傻自保,得终天年。

【译文】

凡是进攻,所谓奇,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两军交战时,在前面威逼敌人,从后面偷袭敌人;声东而击西,使敌人不知在何处设防,这样就能战无不胜。兵法说:敌人空虚,我就一定要用奇兵。

三国魏国景元四年(公元263 年),元帝曹矣诏令各军征代蜀国。大将军司马昭被任命为节度使。魏国将领邓艾与蜀汉将领姜维相对峙于雍州(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刺史诸葛绪拦截姜维后军,使其不能后退。邓艾又派遣天水(今甘肃天水、定西一带)太守王颀等人直接进攻姜维的营寨,派陇西(今甘肃陇西、临夏一带)太守牵洪拦截姜维的前方,派金城太守杨欣去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把守。姜维得悉魏国将领钟会的军队已进入汉中,便领兵退还。王颀等追踪至山口,与姜维大战,姜维败退。他得知去雍州的道路已被堵绝,便屯兵桥头(桥头在今甘肃文县碧口),从孔函谷(今甘肃舟曲以东白龙江两岸)进入北道,想进入到雍州再后撤。诸葛绪听到这个消息,将军队后撤30 里。姜维进入北道30 里,得知诸葛绪军后撤,便又从桥头通过。诸葛绪出兵阻击姜维,未能赶上。姜维这才向东,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以北)。钟会进攻姜维,未能攻克。邓艾向前进言说:“现在要摧败敌人,最好从阴平(今甘肃文县)出发,走斜路,经汉阳亭(今剑阁以西50 公里处)去涪县(今四川绵阳)。这一地方在剑阁以西百里,成都以北300

里。以奇兵冲击敌人心腹之地,剑阁守军必然退回。如果敌军退到涪县,那么钟会可以很快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援救涪县的兵就会寥寥无几。《军志》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现在我军偷袭敌空虚的地方,必能打败他。”于是邓艾取道阴平,在无人行走的地方跋涉七百余里。

凿山开路,架梁为桥,一路上山高谷深,十分艰难;加上粮食供应不上,军兵几度面临绝境。邓艾曾用毛毡裹住自己,让人推滚至山下。将士们也都攀着树木,沿着岩石,鱼贯向前。军队到达江油(古县名)后,蜀守将马邈投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则由涪县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东南),布列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儿子邓忠出击诸葛瞻右军,师綦出击左军。邓忠、师綦作战失利,一起退回,说:“敌军不可战胜。”邓艾大怒说:“我军生死存亡全在此一举,还有什么不可办到的呢?”于是叱骂邓忠、师綦,并要杀掉他们。邓忠、师綦拨转马头,奋勇再战,大破蜀军,斩杀了诸葛瞻,进军成都。蜀后主刘禅派人求降,从此蜀汉灭亡。

【简析】

出奇制胜,是中国古代兵家论述最多的问题。出敌不意在战略上起的作用比在战术上重要得多,它是导致胜利的最有效的因素。一切行动都是或多或少以出其不意为基础的,因为没有它,要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取得优势简直是不可想像的。只有能够左右对方的人,才能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进攻者和防御者也可能同时采取出敌不意的行动,这时候,谁的措施最恰当,谁就必然占上风。

美国将军麦克阿瑟说,出奇制胜是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极端重要的因素。

苏联名将伏龙芝指出,掌握主动的一方,拥有突然性因素的一方,常常能打破敌人的企图,从而给自己创造比较有利的条件。苏联的格鲁季宁认为,迅速突然的行动可能使敌人无法很好地组织抵抗,无法采取防止突然袭击的措施,可以瓦解敌人的意志,使其惊慌失措。

任何出奇用兵的军事家,没有一个是拘泥于常规思维的。任何奇谋良策的提出和应用,没有一个不是突破了传统逻辑程序的结晶。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说过:一切军事行动都是或多或少出敌不意为基础的,因为没有它,要在决定性的地点上取得优势简直是不可想像的。

作为现代管理者,也应警惕常规的、传统的、经验型的思维习惯的缠绕。

面对林立的竞争对手,必须大胆地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据报道,总部设在湖北宜昌的猴王焊接公司,在生产运作经营活动中,犹如孙悟空那般富于智慧又勇于开拓。公司的骨干企业投产时,职工不过300 人,资产不过300 万,家底虽薄,但他们的思想却超越时空局限,把奋斗目标指向国家和行业最需要的产品;起点虽低,但他们却瞄准国际潮流,把开发重点聚焦在自动化、半自动化焊接上。短短六年,产品由40 个品种、77 个规格增加到148 个品种、592 个规格,多项创造填补了国内空白,多处革新替代了国外进口。1990 年工业产值达6544 万元,实现利税890 万元,荣登湖北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的榜首。

当代企业家应当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应当从各方面大力激发创新精神,在企业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发扬新精神的气氛和条件,培养职工对新事物的强烈探求;在开发技术、研制产品方面的“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有独到的想法和见解,要敢于摆脱昨天的“枷锁”,扬弃已经陈旧的东西,乐于迎接新的挑战,不断捕捉新的机会;“经常用创新的皮鞭,去抽打容易僵硬的头脑”,“要把技术创新、产品革新迷当做春天的嫩芽倍加关心爱护。”

正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道路不能通,粮饷不能进,计谋不能诱,利害不能惑,宜用正兵。正兵者,拣士卒,利器械,明赏罚,信号令,且战且前,则胜矣。

法曰:非正兵,安能致远?

【译文】

凡与敌人交战,如果道路不通,粮草接济不上,用计谋也不能引诱敌人,用利益也不能迷惑敌人,此时最好用正兵。所谓正兵,就是挑选士兵,磨砺武器,申明赏罚,统一号令,一边作战,一边前进,这样就能胜利。兵法说,不是正兵,怎么能进行远证呢?

虚战

【原文】

  如果觉得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普颖华小说全集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