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普颖华作品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凡与敌战,若我势虚,当伪示以实行,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法曰: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三国,蜀将诸葛亮在阳平道①,魏延诸将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余守城。
魏司马懿率二十万众拒亮,与延军错道径,前去亮军六十里,侯还白懿云:“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懿军垂至,恐与已相逼,欲赴延军,相去又远,势不能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命军中皆偃旗卧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形,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北趋。明日食时,亮与参佐拍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示怯,将有伏兵,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注释】①诸葛亮在阳平道:诸葛亮首次伐魏时,魏延曾建议诸葛亮走斜谷(今陕西太白至眉县山谷)的同时,派一支军队沿秦岭东进绕出子午谷(今陕西宁陕至户县以东山谷),直攻长安。诸葛亮不用魏延计,只从阳平关一条道进军,故有“阳平道”说法。又因用人不当,蜀军在街亭失败,于是便有了这一历史上著名的空城战例。
【译文】
凡与敌人交战,如果我力量很弱,就应当故意显示为充实的形态,使敌人不能测度我的虚实,这样敌人就不敢轻易与我交战,我军就可以保全。兵法说:敌人之所以无法来与我交战,是因为我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
三国时,蜀国将领诸葛亮驻在阳平(今陕西勉县西)道上,魏延等将领一起领兵往东去了,诸葛亮仅留万余军队守城。魏将司马懿率20 万大军抵抗诸葛亮,与魏延军错开道路,距离诸葛亮军队60 里,侦探回来报告司马懿说:“诸葛亮城中兵少势弱。”诸葛亮也得知司马懿的军队已经临近,担心逼近自己,想去追魏延,距离又远,势必迫不上。官兵惊慌失色,不知他将用什么计谋。诸葛亮的态度却镇定自若,下令军中偃旗息鼓,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出城;又下令敞开四周城门,让人洒水扫地。司马懿一贯认为诸葛亮用兵稳重,而现在看到的却是虚弱的外表,便怀疑城中有伏兵,于是率领部众向北离去。第二天吃饭时,诸葛亮与参佐拍手大笑道:“司马懿必定以为我故意显示怯懦,认为我会有伏兵,才沿着山走了。”侦探回来,果然像诸葛亮所说的那样,司马懿懊悔不迭。
【简析】
战场是瞬息万变的。显示自己的虚弱,是为了造成敌人的错觉。《孙子兵法》中“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投笔肤谈》中“示之以攻,而入其所不攻;示之以突,而出其所不突”等,均属于示虚之列。例如鲁定公二年(公元前508 年),齐国背叛楚国后,吴国阖闾派舒鸠氏勾结楚人攻打齐国,而自己则假装要攻打桐国,使楚对吴国丧失警惕。等到楚军从豫章攻打齐国时,吴王暗中派兵包围了巢地,最终打败楚军。这就是通过显示虚弱即示假来造成敌人错觉的一个典型例子。
不具备的条件故意声称已经具备,没有做的事情故意假托已做。力量不足却故意显示力量强大。或者设置假情况以迷惑敌人。这是长自己的威风,灭敌人的志气,达到威慑敌人战而胜之的目的。如东汉元初二年(公元115
年),虞诩奉命领兵3000 赴武都抗击羌人的进攻,不料于行军途中在陈仓与羌军遭遇。虞诩一面下令部队停止前进,一面做出待援的姿态。等羌军散去后,他又在进军中以逐日增灶的方法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从而使追击的羌军以为汉军已有接应,实力可观,遂停止了追击。虞诩也安全到达武都。
公元727 年,原守瓜州的大将军王君焕阵亡后,唐玄宗令张守圭为爪州刺史。张赴任后城墙还没有修好,吐蕃兵又来攻城。张守圭令城内四门大开。
城楼上,他和文武官员们大摆筵席,猜拳行令喝着酒。吐蕃兵一见以为故意诱骗,随即而退。张守圭埋伏在城外的兵却冲杀过去,战鼓咚咚,战旗猎猎。
吐蕃兵本来没打仗就接到退令,个个正在惊疑不定,以为遇到唐军强大的部队。现在听到鼓声震天,见到军旗飘扬,猜测一定是中了埋伏,军心大乱,争先逃命,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因此,必胜的军队必须隐蔽自己,示弱于敌,使其麻痹,使其疏于防范,然后趁机予以打击。
实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之。
后汉将吴汉讨公孙述①,进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汉攻广都,拔之,遣骑绕成都市桥。帝诫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交锋。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时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兵攻尚,尚破公即破矣!幸无他者,急率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万余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尚,令不得相救,汉大败。【注释】
①吴汉讨公孙述:吴汉为东汉初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曾帮助刘秀消灭王郎的割据势力。刘秀即位后,住大司马,封广平侯。公孙述为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时起兵,兵据益州称帝。吴汉讨公孙述为公元36 年。
【译文】
凡与敌交战,如果敌人实力很强,我军应该严整队伍防备敌人的侵略,这样敌人就必然不敢轻举妄动。兵法说:敌人势力强盛,就必须加以防备。
东汉将领吴汉讨伐公孙述时,进入犍为郡(今云南、贵州北部)境内,沿途各县均有兵守城。吴汉进攻广都(今成都南),攻克了城池,然后派遣骑兵绕到了成都市桥。光武帝刘秀告诫吴汉说:“成都城中尚有十余万部队,不可轻视,你只坚守广都,等待他来进攻,不要跟他交锋。如果敌人不敢前来,你必须转移营寨,以此逼迫敌人,必须等敌人疲惫后才能进攻。”吴汉不听,乘胜率步兵和骑兵两万余人进攻成都,在距成都十余里时被阻在嘉陵江北岸。汉军就地扎营,在江上架构浮桥,派遣副将刘尚率万余人驻扎在江南,两军相隔二十多里。光武帝得知后,大惊夫色,斥责吴汉说:“我曾千遍万遍地命令你,你为什么到关键时候不听我的话呢?既然轻敌深入,又与刘尚分开扎营,一旦有事,无论缓急都不能彼此照应。如果敌出兵牵制你,再以大军进攻刘尚,刘尚如被击破,你也就被击破了!幸好没有发生意外,你马上率军退回广都。”刘秀的诏书尚未送到,公孙述果然派遣将领谢斗、袁吉领兵十万余人攻吴汉,派遣副将带一万余人前去威逼刘尚,让他们不能相互援助,吴汉大败。
轻战
【原文】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所败矣。法曰:勇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
春秋,晋文公与楚战①,知楚将子玉刚忿偏急。文公遂执其使宛春以挠之。子玉怒,遂乘晋军,楚师大败。
【注释】
①晋文公与楚战:公元前631 年,楚将成得臣(子玉)伐宋,宋求救于晋。晋文公用大将先轸计攻伐和楚友好的卫曹等国,牵制楚国。
【译文】
凡与敌交战,必须估计敌人的情况,详细地了解了敌人,再出兵作战。
如果不衡量彼此情况就出兵,不进行分析就发动进攻作战,一定会被敌人打败。兵法说:勇敢就必然轻率地接战,轻率接战而不知利害,这是不行的。
春秋时,晋文公与楚国交战,知道楚将子玉性格刚直偏激,便故意捉住楚军派来的使者宛春,以挑逗、激怒子玉,子玉发怒,便进攻晋军,结果楚军大败。
【简析】
不明敌情,不能用兵。春秋《管子·七法第六》中指出:“不明了敌人的政治情况,不能发兵进攻;不明了敌人的军情,不可以约期作战;不明了敌人的将帅,不先采取军事行动;不明了敌人的士卒,不先布列阵势。因此,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经过训练的精锐士卒击临时凑集的乌合之众,定能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轻率用兵,自古就是兵家之大忌。军事战争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对抗过程,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情报战、间谍战、宣传战、外交战、军备战、攻心战,最后才是军事较量。在所有这些战争形式中,最先进行且贯穿于对抗至决战的整个过程乃至决战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的,甚至永不停止的战争形式则是情报战,所以军事情报自始至终都是决定战争主动与被动、胜与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通常军队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军事情报的搜集、整理和传递工作,为军事决策者提出准确、及时、全面、适用的情报信息。准确的军事情报为正确的军事决策提供保障,及时的敌情信息便于抓住战机。
在企业经营中,市场信息之于经营决策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军事情报之于军事决策,企业的信息工作也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事情。从企业经营对市场信息的依赖性和信息的搜集与传递过程来看,企业经营既起于信息工作,也止于信息工作,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过程的始终,为经营决策提供所必须的准确而及时、系统而全面的市场信息。在庞大的市场经营环境中,企业既是一个信息收受者,同时它也在不断地发出各种信息,即它需要掌握与其经营相关的各种环境信息,如销售信息、价格信息、原材料供求信息、人才信息、资金信息、需求信息、竞争信息、政策法律税收信息等等;它同时还通过广告、推销员、公共关系、社会宣传等等途径发出各种信息,如商品信息、服务信息、原辅材料需求信息、企业精神与追求信息等等。即使在企业内部,很多工作也是通过信息进行组织和联结的。
企业管理中有条哲理说:“管理的重点在于经营,经营的重点在于决策”,主要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如果做进一步的分析,还可以说,“决策的重点在于市场调研与预测,市场调研与预测的重点则在于信息工作”。市场调研与预测工作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所需信息的搜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决策根本依赖于信息,因此,企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信息工作。
同军队需要有专门机构负责情报工作一样,企业也应该建立专门管理信息系统来承担信息的搜集、传递、加工和处理等工作,以保证企业的经营。
作战切勿轻率,经营企业同样也需切勿轻率,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重战
【原文】
凡与敌战,务须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法曰:不动如山。
【译文】
凡与敌交战,务必老成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就停止,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如果这样,就一定不会陷于绝境。兵法说:军队不行动时就要稳如大山。
利战
【原文】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
春秋楚伐绞①,莫敖屈②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③以诱之。”从之。绞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伏山下,大败之。
【注释】
①绞:春秋时诸侯国之一,位于今湖北省郧县西北。
②莫敖:春秋时楚国官名。
③无捍采樵者:不设保卫的砍柴人。古代行军作战,必设采樵(砍柴)
役徒,采樵时必派兵卒保卫。屈瑕提出的“请无捍采樵者”,是用不设保卫的采樵者引敌人上当的诱兵之计。
【译文】
与敌人作战,如果敌人的将帅愚蠢而不懂权变,就可以用小利引诱他。
他们贪利而不知其中的危害,就可以设下伏兵袭击他们,敌人就能被打败。
兵法说: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
春秋时,楚国讨代绞国,楚国的莫敖屈瑕建议说:“绞国小而且做事轻率,轻率就缺少谋略。请派不设保卫的采樵人去引诱他们。”楚王采纳了屈瑕的这一建议。绞国俘获了30 名采樵人。第二天,绞国人争相出城,满山遍野追捕楚国采樵役徒。楚军则守住绞的北门,大军又埋伏在山下,大败绞军。
【简析】
在军事上,无不想以最直接的手段、近直的路线、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有时这种企图最易为敌人察觉,而采取对策,结果可能欲速则不达,甚至惨遭失败。如果精通“取予之道”,即失予后取,以予为取,用隐蔽的手段对敌,表面看劳力费时,反而可能收到比明取、直取更好的效果。“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这不仅是军事斗争的一个法宝,也是管理成功的法宝。前者的运用目标是敌人,后者是一个团体的内部;前者是利益的根本对立,给予是手段,夺取是目的;后者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协调内部关系,合理分配利益。作为一种思维方法,都是以取、予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现代管理以追求最大效益为最终目标。要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就应该使他们在做出这些贡献的同时,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没有给予,就没有获取。
事实上,任何管理要想取得成功,都是以一定的代价为前提的。为了取而有意舍也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管理艺术和方法。我国有一自行车生产厂家,有一年,厂质量检验部门发现有个别自行车在矫正时出现前叉断裂的现象。
检验部门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厂长,厂长决定马上停产,查找原因。结果发现,刚进厂的60 多吨钢管中混有几根不合格的钢管。可是用这些钢管制造的成品、半成品,库里有几千箱,已发出的,也都运往各地了。厂长当机立断,对所有制成品、半成品和库存整车全部封查,给各销售单位急电函告停止出售。接着,他们对厂内库存进行大翻箱,大清查,同时派出46 人到外地经销单位追查。花了上万元钱,走了万里路程,查出万辆车,追回了两千多只有问题的前叉。然后,逐只进行检验,最后查出混钢前叉27 只。对于抱有“货物出门,概不负责”的人来说,这种做法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不是认为“小题大作”,就是感到“得不偿失”。如果仅从为了几十只前叉耗费的人力财力来看,好像是失之过多,得之过少,划不来。然而,舍与得的价值并非是简单的数学公式所能表达的。事实上,该厂采取的这一措施,使各经销单位大受感动,不仅声誉没下降半分,反而赢得了信誉。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同志们说:“这种不打马虎眼,对产品高度负责的精神,给我们全店职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所作所为,真正体现了‘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宗旨。”这种评价,不正是该厂的所得吗!
害战
【原文】
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掠我境,以扰边民,可于要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敌必不敢轻来。法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唐时,朔方总管①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张仁亶摄御史大夫伐之。即至,贼已出。率兵蹑出,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岸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祀,然后引兵渡河而南。时,默啜③悉兵西击突厥,张仁禀请乘虚取河北,筑受降城,绝兵南寇路。唐林景以为西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用。仁亶固请,中宗许之,表留岁满。以助力咸叶人二百逃归,仁亶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又于牛头庙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
【注释】
①朔方总管:朔方为唐时方镇。朔方总管为唐开元元年为防御突厥南侵改朔方行军大总管所置,为边防十节度使之一。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式西南)。
②默啜:东突厥首领(可汗),唐武则天末年,曾率突厥兵攻陷妫州(今张家口、延庆等地区)、檀州(今密云县一带)、定州(今河北定县地区)、赵州(今石家庄市东南)等地区。
【译文】
凡是与敌人各守疆界,如果敌人侵占掠夺我边境,骚扰我边民,我可以在要害的地方设置伏兵,或构筑障碍,以便拦截敌人。这样,敌人必然不敢轻易来犯。兵法说:能使敌人不敢来犯,这是在要害的地方增设防备措施的功劳。
唐朝时期,朔方总管沙吒忠义被突厥打败。中宗诏令张仁亶代理御史大夫前去讨代突厥。张仁直到达朔方时,敌人主力已经出发,张仁亶领兵夜袭敌营,大败了敌军。原先,塑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河北岸有一座拂云祠,突厥军每次来进犯,先要去参祠祭祀,然后领兵向南进犯。张仁亶来时,默啜正率领全部军队向西去进攻西突厥,张仁亶请求乘敌人空虚之时攻取黄河北岸地区,筑一道受降城,断绝突厥兵南侵的道路。但是唐休景认为,自西汉以来,都是居住在黄河南岸的人守疆土的,现在将城筑在敌人腹地,恐怕最后还是要被敌人占领。经张仁亶的一再请求,唐中宗最后表示同意。仁亶和的请表到时,已经过去一年。咸阳做工的役夫有200 人逃跑,张仁亶将他们抓回来,全部杀死在城下,军中人人震惊。从此服劳役的人各各尽力,两个月就将三座城池建成。以拂云祠为中城,南向朔方;西城向灵武(今灵武西南);东城南向榆林(今准格尔旗东北),三座城池各距四百余里,北面是大沙漠。另又开拓荒地300 里,在牛期庙那山北麓设置瞭望台1800 座。从此突厥人再也不敢越山南侵了,朔方几年之内没有遭受侵扰,节省了成亿的费用,裁减了数万名镇守边疆的士兵。
安战
【原文】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安则静。
三国,蜀将诸葛亮帅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百姓积集,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
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子孚策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持兵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旌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懿行其行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食甚重。懿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为尚未可知。懿曰:“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其五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关中多蒺藜,懿使军士三千人着软材平底木履前行,蒺藜着履。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不及。乃知亮已死,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懿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译文】
如果敌军远途而来,气势锐猛,速战必然对敌人有利。这时,我军在深沟高垒之中,坚固防守,不去应战,以等敌军疲惫。如果敌人故意挑衅,以求交战,也不要出动。兵法上说安稳就会平静。
三国时,蜀汉将领诸葛亮率领部众十万余人出兵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在渭河南岸筑垒营阵。魏国派大将司马懿前去抵抗。魏军的众将领都想到渭河北岸待敌,司马懿却说:“老百姓都聚集在渭河南岸,这是必争之地。”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水安营。他对众将领说:“如果诸葛亮勇敢的话,出兵斜谷后就应当前出武功(今武功和眉县之间)、沿山向东。如果他向西上五丈原(今岐山县南),那么我各军就会平安无事了。”诸葛亮果然上了五丈原。刚好有一颗大星陨落在诸葛亮的营垒,司马懿知道必败,当时朝廷因诸葛亮率军远入,定会急于求战,命懿坚守,待机而战。司马懿更加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女的衣服和首饰,司马懿仍然不出战。
司马懿的侄子孚策问起军情,司马懿回答说:“诸葛亮志向远大,但抓不住机会,多谋但不能很快地决定问题,好用兵但不会权衡利弊,虽然他拥有十万军队,但已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是必然的了。”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一百多天,刚好诸葛亮病死了,蜀军众将领焚烧了营寨,悄悄地走了。老百姓将此事报告给司马懿,司马懿出兵追击。蜀长史杨仪调转旌旗,敲响战鼓,做出向司马懿进攻的样子。司马懿认为返回的军队不能紧跟,结果,杨仪结阵离去。一天后,司马懿来到蜀军驻过的营寨,察看那里的遗物,得到了许多地图、文件、粮食。司马懿心想诸葛亮肯定死了,说:“诸葛亮真是天下的奇才!”辛毗认为还不一定。司马懿说:“军事家所重视的就是军队文书、计谋、人马、粮食等,如今他却把这些东西都丢下了,岂有一个人五脏都损坏了,还能活着的吗?应该追赶。”蜀军在关中地区的道路上又埋设了许多蒺藜,司马懿让士卒3000 人穿上平底软木履在前面开路,蒺藜就被软木履带起来了。这样步骑兵一起前进,迫到赤水岸边,未能追赶上。这时知道诸葛亮死了,老百姓因此作谚语说:“死诸葛亮能吓走活仲达。”司马懿笑着说:“这是因为我能预测活人,而不能预测死人的原因啊!”
危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法曰:兵士甚陷,则不惧。
后汉将吴汉为公孙述所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励之曰:“吾与诸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其城下,而与尚二处受围,势即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兵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率兵还广都,留刘尚拒述。且以状闻,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
于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述自将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旦日城降,蜀遂平。
【译文】
凡与敌交战,如果我军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就应当激励官兵,拼死决战,只要不苟且偷生就能取胜。兵法说:士兵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会惧伯。
东汉将领吴汉被公孙述打败后,逃回军营,公孙述的将领谢丰包围了他。
吴汉召集各位将领,激励他们说:“我与各位将领涉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向披靡,才深入到敌境来。如今我们兵临敌人城下,却与刘尚在两个地方被包围,实在难以互相接应,眼前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我想偷偷地将军队移至江南与刘尚合兵防守。如果大家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以告成;如其不然,必败无疑,成败就此一举。”各位将领都说:“是。”于是用酒饭招待士兵,喂饱战马,闭住营门,三天不出,并树立起许多旌旗,使烟火不绝。到了夜晚,部队口衔枚,悄悄出动,与刘尚合兵一处。谢丰等人没有察觉,第二天便分兵挡住江北,而自己领兵攻打江南。吴汉全军出战,自清晨杀到黄昏,大败敌军,斩了谢丰、袁吉。于是吴汉率军退还广都,留下刘尚抵挡公孙述。吴汉向光武帝上报了这一情况,并深深地责备自己。光武帝回诏文说:“你退回广都,是很合适的。公孙述必然不敢同时进攻刘尚和你。
如果他先攻刘尚,你就从广都率全部步骑兵赶50 里路到那里。其实当时正是公孙述处在危难之时,这样就必然能打败他。”于是,吴汉与公孙述交战于广都至成都之间,吴汉八战八胜,遂进入成都外城。公孙述亲自率领几万人出城大战,吴汉派护军高午、唐邯带领几万名精锐士兵进攻,公孙述兵败而逃,高午冲到敌阵中将公孙述刺死。第二天成都全城投降,从此蜀地被平定。
卷六
死战
【原文】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将士。烧弃粮草,填井夷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
秦将章邯击破楚将项良①,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②为将,张耳③为相,兵败,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涧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④为上将,项羽⑤为次将,范增⑥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即其帐中,将宋义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侯皆慑服,莫敢支吾。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旦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江救钜鹿,战不利。陈余夏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江,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围王离,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勇,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及诸侯军救钜鹿者,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
如果觉得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普颖华小说全集: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