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普颖华作品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注释】

①章邯击破项良:章邯为秦将军,任少府,当时率军镇压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项良即项梁。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陈胜起义后,他与侄项羽在吴(今江苏苏洲)起义。陈胜失败后,他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王,仍称楚怀王,自号武信君,率军击败章邯后,因轻敌在定陶被章邯战败而死。

②陈余:秦末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陈胜起义后,他与张耳跟随武臣占据赵地。武臣被杀后,他又与张耳立旧贵族赵歇为王。后与张耳绝交,并击走张耳,自为代王。在韩信破赵之战中兵败被杀。

③张耳:汉初诸侯王。大梁人。秦末与陈余跟随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他任丞相。项羽分封诸湖王时被封为常山王。后投奔刘邦,又改为赵王。

④宋义: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楚怀王心任命他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率兵救赵,行至安阳(山东曹县),因怯战,留46 日不进,被项羽所杀。

⑤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江苏宿迁西南)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任命他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怯敌不进,他杀死宋义,任上将军,率兵渡漳水救赵。

在钜鹿之战中打败秦将章邯。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战败,最后从垓下(安徽灵壁南)突围到乌江(安徽和县东北),势穷自杀。

⑥范增:秦末居鄛(安徽桐城南)人。陈胜死后向项梁献计,请立楚王室后裔熊心为楚怀王,以便号召群众。秦军包围钜鹿,被楚怀王任命为末将,跟随宋义、项羽救赵。后为项羽的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封历阳侯。一手策划鸿门宴。楚汉战争期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夺其权。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

【译文】

凡敌人强盛,我军官兵惶惑不安,不肯努力向前时,就必须将他们置于死地,通告三军,表示不获胜利不罢休。杀牛烧车,以招待官兵,然后,烧掉粮草,填平水井,拆平灶坑,焚烧舟船,砸毁饭锅,断绝他们的求生念头,就必定能胜利。兵法说:抱着必死的决心就能生还。

秦朝大将章邯打败楚将项良后,以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为忧,便渡过黄河去攻击赵国,大败了赵军。这时赵歇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为丞相。军队失败后,都逃进了钜鹿城(今河北平乡西南),章邯令部将王离涉过小河,包围了钜鹿城。章邯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南侧,修筑甬道为其输送粮食。楚怀王用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副将,前去援救赵国,众将都归属他们管辖。宋义行至安阳(今安阳南)时,逗留40 多天不前进,派遣自己的儿子宋襄去齐国作宰相,亲自送他到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并大摆酒宴。项羽说:“现在我国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国王坐卧不安,把平定国土的责任托付给将军,国家的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你不体恤士兵,而只徇私情,这不是国家重臣应该做的事。”第二天,项羽早起上朝,即在宋义的军帐中将他杀了,并在军中传令说:“宋义与齐国谋反,楚王暗暗下令让项羽杀掉他。”

当时各诸侯都服从了他,不敢吭声,都说:“首先起来恢复楚国的,是将军您家的人,如今又是将军您平定叛乱。”为此,大家立即拥立项羽为大将军,并派人追赶未义的儿子宋襄,追到齐国并把他杀死。使者天亮时将此事上报楚怀王,怀王就正式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其指挥。因为杀死了宋义,项羽威振楚国,在诸侯中名望很高。于是他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江去援救钜鹿城,但作战失利。赵将陈余又前来向项羽请兵教授。项羽便命令全军渡江,然后凿沉船只,砸碎锅盆,焚烧草屋,只让士兵携带三天的粮食,以此向官兵显示必死不回的决心。项羽过江后包围了王离,切断了他运粮的甬道,并彻底打败了他,杀了苏勇,俘获了王离,当时,楚国及诸侯国前去援救钜鹿军队的官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喊声惊天动地,使得秦国的诸侯人人都感到恐惧,终于大败了秦军。

生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

春秋时,楚子伐郑①,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

【注释】

①楚子伐郑:楚庄王讨伐郑国。此次战争发生在周定王十年,即公元前597 年。

②敖、鄗:山名,二山均在今河南荥阳县。

③赵婴齐:晋国大夫。

【译文】

凡与敌军作战,如果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士卒已经摆好阵势,法令已经颁布,执行特殊任务的奇兵已经设置,这时最重要的应当是誓死战斗,这样才能取胜,如果将领临阵畏敌怯懦,只想侥幸求生,那就反而会被敌人所杀。兵法说:侥幸求生反而必死。

春秋时,楚庄王讨伐郑国,晋军前去援助,与楚军战于敖、鄗山之间。

晋国大夫赵婴齐派人先在黄河上准备了船只,若失败就先渡河逃跑,因而将士懈怠,终于失败。

饥战

【原文】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境,刍粮之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率兵渡江取陈①,湘州陈将侯琪讨之。秋水汜溢,江路遂断,粮援即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琪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以来覆之。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

琪等闻之,以粮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之间,遂废农业,琪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笼鸡鸭,以饷其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甲兵于中。琪兵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琪,琪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趋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琪军。琪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即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琪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岁余,琪不能制。

【注释】

①陈:南朝之一。公元557 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是南朝版图最小的王朝,589 年为隋所灭。

【译文】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境,如果缺乏粮草时,必须分头掠夺,占据敌人的粮仓,夺取敌人的储备,以作为自己的军饷,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兵法说:从敌人那里获得粮食、饲料补充,军队的供给就能充足了。

《北史》记载: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兵渡江攻取陈国,在湘州的陈国将领侯琪前往讨伐。此时秋雨泛滥成灾,江上的水路便中断了,粮食供应也随之断绝,周军官兵人人都很害怕。于是贺若敦分兵外出掠取粮食,以充实自己的供给。贺若敦担心军中无粮的事被侯琪发觉,便在军营中垒起许多土堆,上面覆盖着一层大米。然后召来邻近村子里的人,做出一付让他们来访问的样子,随后把他们送走。侯琪得知后,以为贺营粮食充足。贺若敦又增修营房壁垒,加修草房,显示要长久对待下去。由湘州至罗山(今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上游,邻接湖北省)一带农业便荒废下来,侯琪等人对此毫无办法。开始,当地人常驾小船,载上米粟和鸡鸭去犒劳军兵。贺若敦怕泄露军事机密,便伪装成当地人的船只,在船里埋伏下士兵。侯琪的士兵看到后,以为粮饷船来了,逆水而上争夺物品,结果都被贺若敦的士兵擒获。后来,贺若敦军中多次有人叛逃,骑马投靠侯琪,侯琪一概收留。贺若敦便牵来一匹马到船前,让船上的人用鞭子抽打,这样折腾几次,马见船就害怕,便不敢上船了。

然后他将士兵埋伏在江边,派人骑上这匹害怕船的马,去诈降侯琪。侯琪立刻派兵前去迎接,士兵争先过来牵马,但马不敢上船,这时江边伏兵四起,杀尽了侯琪的士兵。后来确实有送食品和投奔侯琪的人,侯琪怕其中有诈,不敢接受。双方相持一年多,侯琪便支持不住了。

【简析】

孙武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意思是说,军队没有随军辎重就会败亡,没有粮食就会败亡,没有储备的物资随时补充就会败亡。诸葛亮在《与陆逊书》中说:“粮谷军之最要。”所以,兵家认为:即使有铜墙铁壁般坚固的城池,有如沸水一样的护城河,没有粮食也是不可能固守的。像韩信、白起那样勇猛的将领,没有粮食也不能打胜仗。因此,自古发生战争以来,没有不是在战争发生之前就开始储备,然后才图谋进行开拓疆土的。深入敌后,万一无粮,就必须先夺军粮而后求其胜了。

务食于敌,并气积力,是中国古代兵家提出的关于军队深入敌区作战解决给养难题的一条重要策略。从军事经济学角度看,所谓“务食于敌”,以战养战,是取之于敌,保证部队供应的一种策略,运用得好,也会起到“并气积力”的积极效果。就是说必须处理好军队和战区民众的关系,要兼顾战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军事斗争中的“务食于敌”,一是征集,二是缴获,三是抄掠,用《孙子》的话来说,就是“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这三者,运用得好,关键是要兼顾战区民众的利益。“抄掠”,实质上就是抢掠,这种办法显然是不足取的。古代作战,后勤保障主要是粮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意思。古代交通运输工具落后,深入异国作战,战线过长,交通不便,部队的粮秣供应,完全依靠本国运送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取“务食于敌”,取之于异国的办法,便成为古代战争中解决军队粮秣供应的一条有效措施。

现代条件下作战,在可能情况下,通过缴获敌人物资来补充自己,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损失少、受益多的有利战策。但是,在运用这一策略时,只有真正站在战区民众的立场上,兼顾多数民众的利益,才会收到积极的效果。

饱战

【原文】

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之,绝其粮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

唐武德①初,刘武周②据太原,使其将宋金刚③屯于河东。太宗④往征之,谓诸将曰:“金刚垂军千里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太原,专寄金刚以为捍蔽。金刚虽众,内实空虚,虏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当坚营待其机,未宜速战。”于是遣刘洪等绝其粮道,其众遂馁,金刚乃遁。

【注释】

①武德:唐高祖的年号。本篇所引战例发生在武德二年(619 年)10 月至武德三年(620 年)4 月。

②刘武周:唐初割据势力之一。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马邑(今山西省朔县)。隋炀帝时,曾任马邑鹰杨府校尉。惰末617 年杀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依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不久称帝。619 年攻战太原,次年被唐李世民所败,后逃归马邑,以后被杀。

③宋金刚:刘武周部将。原为隋末农民起义力量之一,后归附刘武周,号称宋王。被唐军所败,与刘武周同逃突厥,被

④太宗:转唐太宗李世民(当时还是秦王)。

【译文】

凡是敌人从远处来,粮食接济下上,敌饥我饱,便应坚守营垒,不与决战,长久相持以使敌人疲惫,同时要切断敌人的粮食运输道路,敌人退走时,秘密派出机动部队,截断其归路,并派兵跟踪追击,必然能够歼灭敌人。兵法说:以我之饱食对待饥饿的敌人。

唐武德初年,刘武周占据了太原,派他的部将宋金刚驻守河东。李世民前去讨伐,他对部将们说:“宋金刚从千里之外孤军深入我境,精兵猛将都集中在此。刘武周自己据守太原,完全把宋金刚视为屏障。宋金刚虽然人多,但却缺乏军需储备,专靠掠夺作为部队生存的凭借,因此他们希望速战速决。

我们应该坚守营垒等待他们陷入饥饿的境地,而不宜速战。”于是。李世民派遣刘洪等人截断宋金刚的运粮通道,使他的士兵陷于饥饿,宋金刚只得逃走。

【简析】

“以饱待饥”是军事斗争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军事后勤保障上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要问题。“以饱待饥”是需要认真运筹的,其中“断敌粮道”

就是一项重要的策略。

对于现代管理来说,“以饱待饥,断敌粮道”,就是争夺原材料供应和市场的问题,它虽然不同于军事斗争中的刀光剑影、你死我活那样激烈,但也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繁荣。因此,也是需要着眼其特点和发展,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运筹的。

古代战争,粮秣供应的充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结局与胜负。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孙子·军争篇》有言:“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这是在己方粮食供应充足,敌人粮食供应不济时采取的谋略。当年李世民与宋金刚开始对峙时,因粮秣不足,无法实施进攻;而在粮秣供应有了保障,可以采取攻势时,他仍然采取了”以饱待饥”之术,最后大败宋金刚,发展了大好形势。这说明,在军事斗争中,如果缺乏粮食供应,军队就会不攻自破。因此,高明的将帅为了赢得胜利,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以饱待饥”,并千方百计地“断敌粮道”,动摇对方的军心斗现代战争的情况更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为加速太平洋战争的进程,针对日本虽工业发达,但资源贫乏,大量的石油、煤炭、铁矿石、粮食等都依赖进口的弱点,制定了一个“饥饿战役”,即对日本实施大规模水雷封锁的作战计划。这一计划很快就使日本近海海域无法通航,重要港口不能进出,从而切断了日本与外界的航运,致使日本急需的石油、煤炭和粮食等战略物资严重缺乏,很多舰只和飞机因得不到燃料而停航停飞,军工厂关闭,造船厂停工,粮食供应日趋紧张,国民陷入一片饥饿之中,整个国家濒于瘫痪状态。“饥饿战役”达到“釜底抽薪”之目的,从而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崩溃。

随着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使袭击破坏对方后方的手段越来越多,破坏范围越来越大,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因而袭击、破坏对方的后方越来越成为作战计划和作战行动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于作战的始终。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场大量使用最新常规武器的现代战争。这场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战双方把袭击、破坏对方的后方作为各自军队整个作战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作战行动中付诸实施。

在现代商品经济竞争中,商业、企业竞争与战争有着许多共同点。任何企业间的竞争,最终都表现为产品和市场的竞争。这里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善于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原料供应,要善于占领和保护市场。这里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主要的是信息、效益和产品质量。就是说,要快速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快速更新产品,快速周转货物,快速投放市场。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效益和产品质量问题。在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谁能争取时间,抢先一步,既保证自己的原材料充足供应,又能在质量和荣誉方面赢得顾客和占领市场,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劳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晋,司空刘琨①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讨石勒②,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异势,必获全胜。”

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人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胜也,何强之有?援又垂至,胡可舍去?大军一动,若澹乘我之退,顾身无暇,焉能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部督,令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上,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伏发夹攻,澹大败而退。

【注释】

①刘琨: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他忠于晋王朝,长期坚守并州,招抚流亡人马,与刘聪、石勒相对抗。

②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319 年至333 年在位。上党武乡(今山西榆庄北)人,羯人。319 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

【译文】

凡与敌交战,如果敌人抢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并且已摆好阵势。这时,我再去交战,就会疲劳并且会被敌人打败。兵法说:后进入战场仓促投入战斗的就会被动疲劳。

晋时,司空刘琨派遣将领姬澹率十余万兵征讨石勒。石勒将要出兵抵抗,有人进言说:“姬澹军队精锐强盛,锋锐勇猛不可挡。应暂且深挖沟、高筑垒,以挫伤他的锐气,攻和守的态势一改变,我必获全胜。”石勒却说:“姬澹的军队远道而来,精疲力尽,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号令也不严整,一战就能打败他,哪有什么强大呢?援兵又快到了,怎么能够放弃呢?整个军队一出动,如果姬澹乘我后退而进攻,我便无暇顾身,又怎么能够深挖沟、高筑垒呢?这简直是不战而自取灭亡的理论。”于是斩了进言的人,派孔苌为前锋部督,并下令对行动迟缓的人一律斩首,然后在山上设置疑兵。分设两个伏击圈。当石勒与姬澹交战时,石勒佯装收兵败北,姬澹挥兵追击,石勒的伏兵发动夹攻,姬澹大败而退。

佚战

【原文】

凡与敌战,不可持已胜而放佚,当益加严厉以待之,佚而犹劳。法曰:有备无患。

【译文】

凡是与敌人交战,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胜利而松懈,胜利后应更加严阵以待。安逸时要像疲劳时一样,兵法说:有备无患。

胜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既胜若否。

秦二世①时,项梁使沛公②、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③,还攻外黄。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④,曰:“公将见武信君⑤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

【注释】

①秦二世:奏国二世皇帝,名胡亥,秦始皇次子。公元前210 年即位,前207 年秦亡,在位三年。

②项梁:秦末农民领袖。下柏(今江苏宿迁西)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名将项燕之子。于定陶被章邯击败而死。

沛公:汉高祖刘邦。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未时起兵于沛,故称沛公。

③李由:奏将,丞相李斯之子,任三川郡郡守。

④高陵君显:封于高陵的贵族,称高陵君,名显。

⑤武信君:即项梁。

【译文】

与敌军作战,如果我军得胜敌人失败,决不能骄傲懈怠,应当昼夜严加警戒以防备敌人。敌人即使来犯,因我已有准备而不会遭其伤害。兵法说:取得了胜利也要像没有取胜一样。

秦二世时,项梁派刘邦、项羽去攻打城阳(在今山东省鄄城东南),攻下之后屠杀了城中居民。然后,他们又向西进军,在濮阳(今河南省濮阳西南)以东大败秦军,秦军被迫退入濮阳。刘邦、项羽于是攻下定陶,又向西进攻到雍丘(今河南杞县),大败秦军,斩了秦将李由,回师又攻打外黄(今河南省兰考东南)。这时项梁更加轻视秦军,常流露出骄傲情绪。宋义向项梁进谏说:“打了胜仗而将帅骄傲、士卒怠惰的就会失败。现在我军有些懈怠了,然而秦军却一天天在增加,我很为您感到害怕。”项梁不听宋义的劝告,反而派他出使齐国。宋义在路上遇到了齐国使者高陵君显,他对显说:“你准备去见武信君项梁吗?”显回答说:“是的。”宋义说:“今天武信君必然要失败,你慢一点走则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走快了就会祸及于身。”

秦果然调集全部兵力增援章邯攻击楚军,大败项梁,项梁战死。

败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当整理,砺器械,激扬士卒。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

晋末,河间王颙在关中,遣张方讨长沙王①。方率众自函谷入屯河南,惠帝遣左将军皇甫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商奉帝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于是稍怯,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三十里桥。人皆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用兵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商即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退。

【注释】

①张方讨长沙王:长沙王父为晋武帝之子。晋惠帝年间,贾后专权,引起皇族互相残杀。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商、长沙王颙、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越王越之间爆发了争权夺利的战争,这就是有名的八王之乱。张方讨长沙王发生在303 年。

【译文】

凡与敌交战,如果敌胜我败,也不要畏惧怯懦,必须想到不利的因素中也有有利因素。应当整顿军队,磨砺兵器,激励官兵的士气。等到敌人松懈散慢了,再攻击他,这样就可以取胜。兵法说:因为失利而总结教训,就可以摆脱困境。

  如果觉得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普颖华小说全集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