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普颖华作品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预先安排好一个打岔的机会,安排一个重要的客访或者电话,在紧要关头插入。
上洗手间去,泻肚子是一个还不错的借口。
突然感到口渴或肚子饿。
临时替换谈判小组的人员。
以搜集费时为借口,不要立刻提供有支持作用的证据或文件。
以不知道为托辞,以争取较多的时间来了解内情。
以一时找不到专家顾问为理由来拖延时间。
让对方埋头研究你所提供的一大堆资料。
请第三者居中翻译或解释,这个第三者可能是专门技术人员、律师、翻译员或者是你公司的老板,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可以使事情进行的速度缓慢下来。要计划好如何防备对方的问题,譬如把所有的问题引向领导者,而让其他人有较多的思考时间,也不失为最好的方法倘若在谈判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不时地提出体会,另外召集己方人员共同商讨对策。
派出一个活跃者。所谓的活跃者乃是指一个对于所有事情虽然了解不多,却能说得头头是道的人。
这样,在谈判中就可以避免失误,从而赢得主动。
水战
【原文】
凡与敌战,或岸边为阵,或水中泊舟,皆谓之水战。近水为阵者,须去水稍远。一则诱敌使渡,一则示敌无疑。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欲不战,则拒水阻之,使敌不能济。若敌渡水来战,可于水边,伺其半渡而击之,则利,法曰:涉水半渡可击。
汉,郦生说齐下之,齐王日与生纵酒为乐,而罢守备。蒯通①说信,遂渡河袭破齐。齐王以郦生为卖已,烹之而走高密,请救于楚。楚遣龙且将兵救齐,或曰:“汉兵远斗穷寇,战锋不可当也。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城人闻王在楚求救,必反汉。汉二千里客居齐,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毋战而擒也。”龙且曰:“吾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今君救齐不战而降之,有何功?今战而胜,齐半可得。”
进兵与汉军夹潍水而阵。信夜使人囊沙壅水上流已渡,击其军,佯败走。龙且喜,曰:“吾固知信怯。”遂追之。信使人决壅,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击杀且,军走亡去,遂平齐而还。
【注释】
①蒯通:即蒯彻,范阳(今河北定兴北固城镇)人。秦汉之际辩士。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使武臣攻取赵地,他说服范阳令徐公归降,又劝式臣优待秦朝降官,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以后又游说韩信袭取齐地,并劝信背叛刘邦自立。汉惠帝时,为丞相曹参宾客。
【译文】
凡与敌交锋,无论是在岸边列阵,还是在水中停船,统称为水战。靠水边列阵的,要离水远一点,这样一方面可引诱敌人渡河,另一方面可使敌军不生疑心,如果我决心要战,就不要逼近水边迎敌,以免敌人不来渡河;如果我军不想作战,就要临水边拒敌,使敌人无法渡河;如果敌人渡河前来作战,可在岸边等待敌人,当敌人渡了一半时发动攻击,这样就能胜利。兵法说:敌人渡河到一半的地方时,就可以发动攻击。
汉朝年间,汉王部下郦生游说齐国,劝说齐王归汉,齐王每天和郦生饮酒作乐,而解除了防备。谋士蒯通游说韩信攻取齐地,韩信于是渡河打下了齐国。齐王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将他生煮了,然后逃往高密(今属山东),向楚国求救兵,于是楚王派遣尤且领兵救齐。部下有人对龙且说:“汉军是远道而来的亡命之徒,进攻的锐气不可阻挡,齐楚两国都处在本国的土地上,打起来士兵容易逃跑,打仗也会失败。不如坚壁防守,让齐王派出宠信的臣子去招募那些城池夫守逃跑的人。城里人如果得知齐王向楚国求救,必然会反叛汉军。汉军远离2000 里而客居齐国,齐国人一造反,汉军就无法得到粮食,就可以不战而擒获他们。”龙且说:“我知道韩信容易和人亲近。现在君王让我们救齐国,如果不打仗就使他投降了。又有什么功劳呢?如果打仗而胜利,就可以得到齐国一半土地。”于是率领部众进至潍河(山东省东部),与汉军隔水列阵。韩信夜间派人在潍水上流取土沙装人囊中,阻住流水,渡水进攻楚军,佯装败逃。龙且高兴他说:“我就知道韩信胆怯。”即派兵追击。韩信派人决开河水,河水陡涨,龙且的军队大都未渡完河,韩信立即发动攻击,杀了龙且,龙且军队四下逃散。韩信终于平定齐国返回。
火战
【原文】
凡战,若敌人近居草莽,营舍茅竹,和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
汉灵帝中平元年,皇甫嵩①讨黄巾。汉将朱隽②与贼波才战,败。波才遂围嵩于长社。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士束炬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级万余。
【注释】
①皇甫嵩:(?—195 年)字义真。东汉安定朝那(甘肃平凉西北)人。
汉灵帝时为北地太守。中平元年(184 年),为左中郎将,与朱隽等统兵四万镇压颖川黄巾军,为黄巾波才部所败,被包围于长社(河南长葛)。后来,利用农民军缺乏军事经验依草扎营的弱点,因风纵火,击败波才部。历官左将军、车骑将军,太尉、大常等。
②朱隽:(?—195 年)字公伟。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184
年,为右中郎将,与皇甫嵩统兵四万,镇压颖川黄巾军,为黄巾波才部所败。
后血腥屠杀黄巾军。历官右车骑将军、太师、太仆、太尉等。
【译文】
凡是作战,如果敌人靠近荒草驻扎安营,粮草又堆聚在一起,天气又干燥,可根据风向放火焚烧,再挑选精锐士兵攻击,敌人就会被打败。兵法说:实施火攻必须有一定的条件。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年),皇甫嵩讨伐黄巾军。汉朝将领朱隽与敌军波才相遇,战败。波才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包围了皇甫嵩。敌军靠近草地扎营,当时正好有大风,皇甫嵩下令军士手持火把登城,又派精锐士兵冲出城外,纵火并大声呼喊,城上的士兵也举起火把响应。皇甫嵩乘势击鼓进攻,敌人惊慌奔走。这时正好又赶上灵帝派遣曹操领兵到来,合军作战,大败敌军,杀死一万多人。
缓战
【原文】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援救,可羁縻取之,则利。法曰:其徐如林。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击段龛于广固①,围之。诸将请恪急攻,恪曰:“有宜缓者。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得不速。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围五攻,正谓此也。
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戳力。尽锐攻之,数旬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要在自为变通耳。”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
【注释】
①慕容恪(?—366 年):十六国时期前燕皇族,字玄恭。昌黎棘城(辽宁义县西北)人。慕容皝之子。鲜卑族,封太原王。御下有方。前燕进占黄河流域,其功居多。才干为东晋权臣桓温所惧。在360—366 年总揽朝权,是前燕政治比较稳定的时期。
【译文】
凡是采用攻城的战术,都是下策,只有不得已才这样做。如果敌人城高他深,人多粮少又无外援,可以徐徐攻取。这样就可以胜利。兵法说:缓行如同树林一样慎密。
十六国时期,前燕将领慕容恪在广固进攻段龛,并包围了段军。领兵诸将都请求慕容恪急速攻城,慕容恪却说,“用兵有时也要缓行。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敌人又有强大的外援,我有腹背受敌的忧患,那么就不能不急速进攻。如果我强敌弱,敌人又无外援,就要慢慢困住敌军,等待他力量衰竭。兵法上说的,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围困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段龛部众尚多,还没有背离之心,他凭着坚固城池的险阻,上下齐心协力。我如果用全部力量进攻,几十天后可以攻下城池,但是敌人杀我官兵也必然很多,用兵最主要的在于变化啊!”于是修筑坚固壁垒,用以固守城池,最后终于拿下了广固。
速战
【原文】
凡攻城围邑,若敌人粮多人少,外有救援,须速攻之,则胜。法曰:兵贵神速。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接,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至新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吴一百二十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往返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力,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旬日,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
【译文】
凡围攻城池,如果敌人粮多兵少,又有外援,必须迅速攻击。这样就一定能胜利。兵法说:兵贵神速。
三国时期,蜀将孟达投降魏国,被任命为新城(今房山)太守。没过多久,他又联合呈国归附蜀国,叛离魏国。司马懿秘密派兵前去讨伐。众部将对司马懿说,孟达与蜀地相联接,最好观察一时再攻打。司马懿说:“孟达不讲信义,现在他正处在左右不定的时候,应当乘他还未下定决心时解决他。”于是率兵急速行进,抵达新城城下,吴国和蜀国各派出将领援救孟达,司马懿便分兵抵抗。起先孟达曾去信给诸葛亮说:“宛城(今河南南阳县)
距洛阳800 里,距吴国120 里。魏得知我举兵的消息,上表奏请皇帝,往返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等魏国军队来时我城他已经坚固了。眼下各将领奋勇尽力,我又地处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前来,其他将领来,我不害怕。”等到魏军到后,他又告诉诸葛亮说:“我才举事8 天,魏国就到了城下,真是太神速了!”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城三面临水,孟达在城外围起木栅栏,加固防守。司马懿渡河冲垮了木栅栏,直达城下。10 天后,李辅等人杀了孟达,开城投降。
整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举。伺其变动以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
【译文】
凡与敌交战,如果敌人队伍阵容整齐,官兵安稳平静,不能轻举妄动。
要等待敌人有变动时方可击之。只有这样才能胜利。兵法说:不要去攻打旗帜严整部署周密的敌人。
【简析】
唐太宗与李卫公研讨兵法时,李卫公曾指出:凡是对敌作战,假如敌人不发生错误,我军又怎能打败它呢?好比下棋,双方势均力敌,一着有失,就会使全局无法挽救。古今战争的胜败,大多由于一次错误所造成,更何况多次发生错误呢?
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产生对峙的局面,就必须在等待中捕捉战机。如何捕捉战机呢?宋朝的辛弃疾,在他的《稼轩诗文钞存·美芹十论·察情第二》中指出:敌对双方相持,如果无法得到对方情报,就会产生疑惑;产生疑惑,就容易惊慌;惊慌时采取的应敌措施,就必定不能完备周密。如果有办法得到对方的情报,就会心中有数;心中有数,就不会被敌人的假像所迷惑;不被敌人的假像所迷惑而听任敌人自扰,这样主动权便常掌握在我的手中。而敌人实际上就自受其害了。
兵法上所说的乘机,是指利用敌人所犯的错误或暴露出来的弱点,乘虚而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这种手段,为历代兵家所推崇。这就是“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妙在于乘”的道理。
但是,机并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随时都可以信手拈来的。战场上,经常出现无机可寻,无计可施的局面。当敌人在各方面占据有利态势,我无机可乘时,就要不急不躁,冷静地观察战局的变化,等待有利战机的出现。
这就是“是以我未可战,则谨守弗失,待敌之敝而胜之”的道理。伺机,不是软弱的消极行为,而是一种理智的积极表现。这样做可以防止鲁莽行为,不与敌进行毫无取胜把握的硬拼;可以以逸待劳,以静观变,寻找敌人的弱点;可以持久胜敌,用拖的战术疲惫敌人。
有时,尤其是已方处于有利态势之时,又可能出现多种机会并存的局面。
这就要求指挥员要善于择机。择机,就是在多种机会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选择更为有利、更符合全局利益的时机,采取果敢的行动。
乘机,伺机、择机,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只要留心就能获得的技能,现代管理亦不失其借鉴价值。当然,借鉴不能等于机械地承袭。例如管理上的伺机,不能把工作停下来,等待观望,等机会来了再进行。管理是一个过程,中途中断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里的伺机,要求管理者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益的机会和因素。这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多少生活中的不幸和坏运气,只不过是没有看准时机而已。
乱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齐,士卒喧哗,急出兵以击之,则胜。法曰:乱而取之。
吴人伐州来①,楚率诸侯之师救之。吴公子光②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
胡、沈③之君幼而狂;陈大夫齿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帅贱多宠,政令不一。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乘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阵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余师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帅大奔。【注释】
①吴人伐州来:州来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529 年为吴国所灭;以后,州来又被楚国占领,成为楚邑:公元前519 年并入吴国。故址在今安徽凤台。此处所指吴国讨伐州来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19 年。
②公子光:即以后的吴王阖闾,名姬光,为吴王诸樊之子,故称公子。
此时的吴王为王僚。
③胡、沈:连同下文的陈、顿、许、蔡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胡在今安徽阜阳,公元前495 年被楚灭;沈在今河南平与以北,公元前506 年为蔡灭;陈在今河南和安徽交界处,前479 年被楚灭;顿在河南商水北,前496
年为楚灭;许初在今河南许昌东,后相继迁往河南叶县、安徽毫县、河南西峡和鲁山境内,战国初期被楚灭;蔡初在河南上蔡境,先后迁至新蔡和下蔡(即州来)境内,前447 年为楚灭。
【译文】
一般作战,如果敌人队伍不整齐,士兵大声喧哗,这时立即出兵进攻,就可以胜利。兵法说:敌人出现混乱时就乖机攻取。
春秋时,吴国讨伐州来时,楚国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救援州来。吴国公子姬光说:“诸侯服从于楚国的确实不少,但都是小国,他们因为惧怕楚国而不能不来。我听说,凡事如果用威武胜过仁爱,虽然小也一定能成功。胡国和沈国的国君年幼但狂妄;陈国的大夫年壮可是愚蠢;顿国、许国和蔡国妒忌楚国的政治地位;楚国领兵的人卑贱而受宠爱,因此政令不一致。这七个国家同行但不能同心。领兵的卑贱就不能使军队统一,因而没有大的威望,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如果我们能分兵先用一部分兵力进攻胡国、沈国和陈国,他们就一定会先败逃。这三国败了,诸侯国的军心就动摇了。诸侯一混乱,楚军也必然败逃。因此,请先让少戒备、威严差的部队先出动,后出动严整的部队,要严阵以待。”吴王听从了这个计策。戊辰年(公元前533 年)末,吴国军队和七国军队交战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吴国用犯人3000 先攻胡国、沈国和陈国,三国军队迎战。吴军分成三部分,跟在犯人后面进攻,中军由吴王带领,姬光率右军掩护,其余军队在左边。吴国的犯人时而奔跑,时而停止,三国军队就乱了。吴军向三国军队发动进攻,三国军队大败。吴军俘获胡、沈两国国君以及陈国的大夫,释放了胡、沈两国的俘虏。俘虏逃奔到许国、蔡国和顿国时说“我们的国君死了。”于是这些国家的军队也吵吵嚷嚷跟着跑,致使这三国大败而逃。最后,楚国的军队也终于战败逃走了。
卷八
分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苦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①;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摩军。
梁将陈霸先、王僧辩②讨侯景,军于张公洲③。高旗巨舰,截江蔽空,乘潮顺流。景登石头④,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
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⑤。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为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
【注释】
①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奇”、“正”是我国古代军事术语。一般说来,以变化莫测的手段,实施出敌意料的攻击为“奇”,采用常规的织法为“正”。具体地说,在兵力使用上,守备、箱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正面突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的为奇兵;在战略上堂堂正正的部队为正兵,突然袭击的为奇兵,等等。“奇”和“正”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奇正相生”
②陈霸先:即陈式帝,南朝陈国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
梁元帝承圣元年(552 年)与王僧辩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梁元帝被杀,他与王僧辩奉萧方智为太宰。后袭杀王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不久代梁称帝,国号陈。
王僧辩:南朝梁将。侯景叛乱时,他任大都督,与陈霸先破侯景于石头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公。后因从北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被陈霸先杀。
③张公洲:即蔡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④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撞镇。
⑤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以此比喻用兵的灵活机动,部队的协调统一。
【译文】
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我方兵力多,敌人兵力少,就应该选择平坦宽广的地方作为战场,来战胜敌人,如果我方兵力五倍于敌,就要用三倍的兵力为正兵,二倍的兵力为奇兵;如果我方有三倍于敌的兵力,就应用二倍的兵力为正兵,一倍的兵力为奇兵。这就是常说的,用一部分兵力阻截敌人的前部,用一部分兵力攻击敌人的后部。兵法说:应当分散使用兵力时而不分散,就会使兵力受到牵制而成为乱军。
南北朝时,梁将陈霸先、王僧辩率军往张公洲讨代侯景。飘扬着旌旗的高大战船,截断长江遮蔽天空,乘着潮水顺流而下,侯景站在石头城上,望着江面很不高兴,说:“他们部队有这样的气势,可不能轻视呀!”于是率领万名精锐骑兵,擂起战鼓向敌人冲去。陈霸先对王僧辩说:“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如同常山的蛇一样,首尾互相配合救应。敌人现在前来送死,想与我决一死战。我军兵力多,敌人兵力少,应该分散他们的兵力。”王僧辩同意他的意见,于是以一支配有强弓硬弩的部队,从前面阻截敌人,轻装骑兵袭击敌军的后面,主力部队冲击敌人中央,于是侯景的部队全线崩溃,只得弃城而逃。
【简析】
自古用兵,必须懂得多兵和少兵的使用方法,掌握兵力集中与分散的变化规律。
明朗何汝宾《兵录》卷九之《攻战·战略》中指出:作战的胜败,不只在于兵力数量的多少,还在于有适当的分散与集中。兵力有适当的分散,部队才有一定的条理;兵力适当的集中,才有必要的联络,但是,兵力分散时常常忧虑队形疏散,兵力集中时常常耽心阵势混乱。所以,只有集中而不分散,只有分散而不集中,不算是好的;集中里面有分散,分散里面有集中,也不算是最好的;只有能迅速地把分散变为集中,迅速地把集中变为分散,才算是最好的。
如果觉得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普颖华小说全集: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