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普颖华作品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何汝宾这里所说的分合变化,强调迅速,而能迅速采取行动,并不是盲目乱动,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再迅速采取行动。
部队过于庞大就会行动迟滞而不灵活,部队较小就行动灵便而好处很多。能将庞大的部队分为若干轻便的部队,它的好处一定很多。因此,宿营时要适当分开,以防备敌人袭击;布阵时要适当分布,以防备敌人冲击;行军时要适当分散,是恐怕敌人遮断截击,作战时要适当分兵,是恐怕被敌人包抄袭击。兵力多于敌人时,可分兵一部乘虚袭敌;势均力敌时,可以分兵以出奇制胜;兵力处于劣势时,也可以分兵,以转变敌我形势。
看来,掌握集中与分散的章法,是非常重要的。兵力应当集中而不集中,就形不成拳头,甚至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兵力该分散时不分散,就不能抓住时机歼灭敌人,甚至还有被敌围歼的可能。
但是,什么情况下应当集中,集中到什么程度;什么情况下应当分散,分散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指挥员的艺术了。集中与分散,在现代管理中也有普遍意义,如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都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利与弊。
合战
【原文】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
【译文】
一般说兵力分散就会势单力弱,兵力集中就势盛力强,这是兵家的常情。
如果我分兵驻在几个地方时,敌人以众多的兵力来进攻我,我军就应该集合兵力迎击他。兵法说:“该集中的军队不集中这就叫孤军。
【简析】
兵力的分合,完全根据双方军情而定。宋朝辛弃疾《稼轩诗文钞存·美芹十论·守淮第五》中说:“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意思是说:用兵的原则是,到处都防备就必然分散兵力;只有知道必须防守的地方,就不必处处设防了。
上面说的是防守,若是进攻呢?明朝《兵镜吴子十三篇》卷九之《计战下》引苏轼语说:“以多胜敌者,必将以殄灭为期,而不再举,其机在多。”
意思是:以兵力众多战胜敌人时,一定要以全歼敌人为目的,而不再次兴师动众,其关键问题就在于集中优势兵力。
集中兵力是战胜敌人的根本章法。古今中外的著名军事家,大都是善于集中兵力的大师。拿破仑一生指挥了大约60 个战役,绝大多数是采取了集中兵力攻其一翼,首先破坏对方稳定性的拿手戏。
集中兵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军事指挥员都懂得集中使用兵力是战胜敌人的好办法。然而很多人在实践中做不到,主要原因在于为复杂的战场环境所迷惑,以致冲淡了集中兵力的意识,找不到集中兵力的方法,陷入不能自拔的应付主义。因此,指挥员要保持集中兵力的自主权,必须保持在复杂的环境中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兵力的主动权。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说韩信善于集中大的兵力打大仗,不是说兵力集中得越多越好,兵力集中的数量,要视敌我双方投入交战的兵力兵器对此,根据战场容量和作战企图而定,特别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一味强调大规模地集中兵力,反而容易遭到敌人的大规模杀伤。
集中兵力的方法。在企业管理上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成都飞机公司在军转民时。开始没有经验,盲目地生产了很多产品,甚至连鸟笼子都生产过,960 个产品项目的总产值不及过去的4%。公司的优势在航空,后来以航空力核心调整产品结构,集中力量发展民用于线客机,为麦道公司制造了飞机机头,成功地进入了国际高新科技市场。成都飞机公司正再接再厉,为国产干线客机早日翱翔蓝天而奋斗。
兵家关于集中兵力的理论与实践,在现代管理中有许多新的引申,强调抓重点就是其内容之一。
一些管理学家认为,高明的决策者并非是万能的。并不能看清一切,他无非是善于抓住重点罢了。
最弱的人,集中精力于单一目标,也能有所成就;反之,最强的人,分心于大多事务,可能一无所成。
怒战
【原文】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马武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军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马武军粮,武往救之,建于城中出兵夹击武。武恃霸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势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众多,吾吏士必恐,而吾与相持,两军不一,败道也。今闭营坚守,示不相援,彼必乘势轻进。武恨无救,则其战当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乘其敞,乃可克也。”
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数千人,断发请战。乃开营大出,精骑袭其后,茂、建前后受敌,遂败走之。
【译文】
凡与敌人作战,必须激励官兵,使他们愤怒后再出战。兵法说:拼死杀敌的人,是因为愤怒所致。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 年),刘秀诏令将军王霸和马武到垂惠(今山东江苏交界处)讨伐周建,苏茂带领四千余人增援周建。苏茂派遣精锐骑兵阻击马武的军粮,马武前去救援时,周建又从城里出兵夹攻马武,马武依仗着有王霸援助,交战时不甚用力,结果被苏茂和周建军队打败,经过王霸营寨时大声呼救。王霸对马武说:“敌人势力强盛,我们出来必定一同失败,你努力作战就行了。”王霸闭门坚壁,部下官兵却都争着出战。王霸说:“苏茂军队精锐众多,我们出战,官兵必然恐慌,我们与苏茂对阵,我们两支军队就不统一,就只能失败。现在我们闭门坚守,表示我不去援救,苏茂必然用骑兵乘势快进;马武恨我不援救他,也就会加倍奋战。这样苏茂的军队一定会疲劳。我乘他疲备时再发动攻击,就可以克敌制胜。”苏茂和周建果然出动全部兵力进攻马武,交战很长时间还没有攻下,王霸军中的壮士几千人割发请求出战,王霸这才打开营门出战,用精锐的骑兵偷袭敌后部。苏茂、周建前后受敌,终于失败逃走了。
气战
【原文】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鼓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
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春秋,齐师伐鲁①,庄公②将战,曹刿③请从,公与之同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鼓之,齐师败绩。
公问其故,判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败之。”
【注释】
①齐师伐鲁:齐国出兵进攻鲁国,指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 年)的齐鲁长勺之战。齐、鲁皆为周代诸侯国。
②庄公:鲁庄公,鲁国国君,鲁桓公之子,在位13 年。
③曹刿:即曹沫,春秋时鲁国武士。庄公十年(公元前684 年),随军战于长勺,献策胜齐。长勺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译文】
将帅之所以能指挥作战,是因为有士兵;士兵之所以能战斗,是因为有士气;士气之所以旺盛,是因为有战鼓。擂击战鼓能振作士气,但击鼓不能大频繁,太频繁了则容易使士气衰落;击鼓时也不要距离敌人太远,太远则力气容易耗尽。必须估计在距敌六七十步远时,才可击鼓,命令士兵进行战斗。敌人士气衰落,我军士气旺盛,打败敌人是必然的了。兵法说:士气饱满就战斗,士气衰落就撤退。
春秋时代,齐国出兵进攻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跟随庄公出战,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指挥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
庄公准备击鼓进攻。曹刿说:“现在还不行。”齐军已击鼓三次,曹判说:“可以击鼓了”,庄公擂响了战鼓。齐军大败。庄公问曹刿为什么敌人击三遍鼓后我方才击鼓,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头一遍鼓能振作起士气。再击一遍鼓,士气就衰落了。击第三遍鼓时士气已经完全枯竭。敌人的士气枯竭,而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简析】
士气在作战中是非常重要的。春秋时的《吕氏春秋》中曾说过:军队没有长久不变的勇敢,也没有长久不变的怯懦。士气旺盛实力就坚强,实力坚强就勇敢;士气低落实力就虚弱,实力虚弱就怯懦。
“胜在得威,败在失气”(《淮南子》)。古人把“激人之心,励士之气”作为军事斗争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取小胜可以有效地激发部属的士气。
处于长久相持中的弱者,容易产生疑虑和畏难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消除。
则会影响士气,进而使战斗力减弱。所以,就要不失时机地针对部属暴露的思想问题,进行思想发动,宣传鼓动,打消议虑,坚定信心,克服畏难情绪。
在经济领域,当企业受到市场的冲击处于困境时,职工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想法,以致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阻碍。
管理者应注意在不间断地激励士气过程中,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多做集体活动,坚持说服为主,使全体人员保持旺盛斗志,积极主动地完成企业下达的各项任务。
任何事物的长与短都是相对的。处于相持之中的弱者,并非无长处可发扬。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显示一下弱者的优势,对于弱者鼓舞土气、增强信心是大有稗益的。美国IBM 公司在世界计算机行业可谓屈指可数了,尽管以其强大的势力,时刻威胁着一些较小的公司。但这些较小的公司,并没有气馁,而是面对强大的对手,发挥己长,与之抗衡。在70 年代,美国数据公司并不大,但它依靠自己的超大型计算机,使该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重要的计算机公司。该公司集中了它有限资源的绝大部分来支持公司的技术天才西摩·克雷研制高度复杂的6600 型计算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能力最强、最尖端的计算机。在鼓舞士气的同时,针对IBM 公司提供专供科研用的大型中央处理机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弱项,选中该产品为主攻目标,用以打击IBM公司在这一市场中的竞争力。该公司小心谨慎地发挥自己设计的强项,弥补自己资金不足、销售能力较差等弱点,还不断联合一些小公司,为其提供外部设备、专业信用、非主要软件等,最终取得了成功,在专供科研用的大型中央处理机上占用率超过了IBM。紧接着,该公司又充分利用6600 型机的成功带来的剩余资源,在IBM 的庞大产品系列中寻找另一个相对弱点,发挥特长,展开新的战略攻势。
所以,鼓舞士气是十分必要的。
逐战
【原文】
凡追奔逐北,须审其伪。其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当须应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①,其将宗罗拒之。破于浅水原,太宗帅骑追之,直趋高墌,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
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辩士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也,且罗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
追之,则兵散陇外,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注释】
①太宗征薛仁杲:薛仁杲,陇西金城府(今兰州市西)人。其父薛举于隋末在陇西一带割据,称西秦霸王,薛举死后,薛仁杲继立。李世民打败薛仁杲。在今天水至陇西一带。
【译文】
凡追击败敌,必须明察真假。如果逃敌旌旗整齐,鼓声响应,号令统一,虽然散散乱乱地退去,也不是真正被打败,一定是有奇兵,必须慎重对待。
如果旌旗东倒西歪不整齐,鼓声时大时小不协调,号令不统一,这是真正的失败才导致退却,可奋力追赶。兵法说:凡追击敌人不能懈怠,敌人如果在退路走走停停。就要慎重考虑。
唐武德元年,太宗李世民征讨薛仁杲,仁杲将领宗罗前去抵抗,唐军在浅水原打败罗,太宗率领骑兵追击,一直追到高墌,将其包围。薛仁杲的很多将领临皱投降,降后又要求回去牵取马匹,太宗一律让他们回去。
不一会儿,他们又都骑着马来了。太宗因此详细了解了仁杲的虚实,便进兵予以包围。唐军派遣许多能言善辩之人到薛营,用祸福利弊之类的言语劝说,仁杲终于投降了。诸将都向太宗祝贺,并问太宗说:“大王在破敌时,丢了步兵,又没有攻城的武器,却一直攻到城下;大家都说您不能攻克,而您却终于攻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太宗说:“这是依赖天道啊!况且,宗罗所带的兵,都是陇外人,我们虽然打败他,但杀死和俘虏的不多,我后面的行动如果慢了,败兵就都逃回城里去了;薛仁杲如果收留和慰抚他们,我就不易攻下此城了。我紧急追赶,败兵全溃散到陇外,高墌自然就空虚了。
薛仁杲被吓破了胆,没有机会考虑计谋,因此投降了。”
归战
【原文】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
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①于穰。刘表②遣兵救之。绣欲安众守险,以绝军后。操军不得进,前后受,敌,夜乃凿险伪遁,伏兵以待。绣悉兵来追,操纵奇兵夹攻,大败之。谓荀彧③曰:“虏遏我归师,而与吾死地④战,吾是以胜矣。”
【注释】
①张绣:三国武威祖厉(今甘肃省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张济之子,张济死后,他继领其军,屯兵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建安二年(公元107
年)正月投降曹操,不久又叛离反袭曹军,被曹军打败。建安三年,曹操征袁绍时,他再度降曹。
②刘表:汉末山阳高平(山东鱼台东北)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割据荆州(湖南、湖北),不图进取,力求自保。建安十三年病死,子琮继任荆州牧,赤壁之战前投降曹操。
③荀彧:曹操谋士。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字文若。初附袁绍,后归曹操,曾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失宠,被迫自杀。
④死地:古代军事术语。《孙子兵法·九地篇》说:“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即拼死战斗就能生存,不拼死战斗就被消灭的地区。
【译文】
凡与敌人交战,如果敌人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而退走,必须分析侦察清楚,如果真是因为力竭粮尽而退,就可派轻锐部队追击。如果是撤退回国的军队,则不能去阻截。兵法说:对撤退回国的敌军不要去拦截阻击。
汉献帝建安三年(108 年),曹操率兵包围张绣于穰城(今河南邓县)。
刘表派兵前去救授,张绣屯兵于安众(今河南省邓县东北),凭险固守,企图断绝曹军后退之路。曹操的部队无法前进,前后受敌,于是趁夜凿险开道,假装逃跑,暗中却设下埋伏等待张绣人伏。张绣率领全部兵力追击,曹操指挥埋伏好的奇兵前后夹击,大败张绣的军队。曹操对荀彧说:“敌人阻截我撤退归国的部队,并与我军在‘死地’交战,我军就是因此而取胜的。”
不战
【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
唐武德中,太宗率兵渡河东讨刘武周①。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何如?”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果后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
【注释】
①刘武周:原为隋朝王仁恭部将,后杀王仁恭,在令太原、介休一带割据。李世民讨刘武周,为619 至620 年事。刘武周失败后,出奔突厥。后拟从突厥逃归马邑,事泄被杀。【译文】
凡是作战,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作战形势不利于我;或者敌军远道而来,粮食尚未断绝,都不能交战,宜于坚壁持久防守,以等待敌军疲惫。
这样敌军就可以被打败。兵法说:决定不战,主动权在我方。
唐武德年间,太宗李世民率军东渡黄河,讨代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当时17 岁,也在军中,跟随太宗登上玉壁城观察敌阵。太宗回头看了看道宗说:“敌人仗恃人多,来迫我交战,你说该怎么办?”道宗回答说:“敌众初来,锐不可挡,用计可以使他屈服,用力难以与他争胜。我应深沟高垒,以此挫败他的锐气。敌军乌合之众,一定不能持久,粮食供给也会很快枯竭,那时他使会自行离散,就可以不战而擒获他。”太宗说:“你的看法与我相同。”
后来,刘军果然粮尽乘夜逃走。太宗追到介州,一战就打败了敌人。
【简析】
当两军相遇,战斗在即,双方都不敢先进攻时,奥妙在于做充分准备后发装人,这种办法叫作相持。相持的人,见合宜之机就进攻,视其破绽而行动,犹如箭在弦上,引而不发。
如果敌人首先占据有利地形来进攻时,不可与它交战,应该坚壁防守、观察战局发展变化,时间一长,敌人的精神就懈怠了。占据有利地形的一方,往往把地形当成可靠的保证,时间一长就会松懈,所以可以耐心等待,乘敌懈怠再反击它。
历史上有关的正反两方的战例都很多。唐武德年间,季靖随河间王李孝恭讨伐萧铣,部队至清江击败了萧铣的部队,于是遣将乘胜进入北山,萧铣发动全部兵力拒守。李孝恭准备发动进攻,李靖劝阻说:“楚军轻捎,难与争锋。现在敌方新失荆门,他全力以赴是为了挽救败局,其势必不能持久。
只要一天不战,敌方势必分作两部:以轻锐兵力用来抵抗,赢弱兵力必然退回自守,那时他的态势会更显得薄弱,再进击,一定可以取胜。”李孝恭不听,派李靖留守,亲自率锐师水战,结果战败逃奔南岸。
公元396 年,魏道武帝拓跋硅亲自领兵征讨后燕的邺城。后燕的范阳王慕容德,派南安王慕容青等,乘夜色攻击了邺城下的魂军前锋,获胜,魏军退屯新城,慕容青等要求追击敌人。别驾韩进谏说:古人先筹划而后出战。
魏军不可攻有四个原因:第一,魏军远来,野战、速战有利;第二,魏军深入我国都附近,已置自己于死地,急战会迫敌与我决一死战:第三,魏军前锋部队刚被打败,后方部队必定加强防守,寻机报复;第四,在力量对比上,敌众我寡。我方不宜出战原因有三个:第一,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士卒无心决战;第二,马上行动不能获胜的话,官兵士气难免动摇:第三,防御工事没修好,准备不周。现在魏军没有粮草辎重,不如采取深沟高垒,以逸待劳的办法,持久等待其士情气衰。慕容德采纳了韩的建议,召回了慕容青等人。
由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兵家都十分重视“与之持久,以待其衰”的作战原则,他们都主张必要时积极地与对方长时间相持,以待其衰弱懈总而击之。
必战
如果觉得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普颖华小说全集:白话刘伯温兵法/百战奇法,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