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我想吃肉作品伴君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怎么不对了?”

“怎么不答他们的话?你最近不是对这个挺感兴趣的么?”

“我对这些一向不太喜欢的,最近,那不过是不得已,不是么?”挑挑眉,居然这么说,这可是你让我跳上前台的,不然,我何苦得罪人,做个隐藏系的不好么?

刘彻却没有一点不好意思:“我知道,那事亏了你。可今天,不对劲儿,别以为我看不出来,你不太喜欢淮南王叔。”

???他看出来了?怎么可能,自己一向是面瘫或者微笑的,今天,也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啊。

刘彻看到韩嫣的眼睛略张了张,有些得意:“我还能看不出来你么?不过啊,淮南王叔,久有贤名,你别对他不礼貌。”

韩嫣点头,然后问:“真能看出来么?”

“也就是我吧,其他人,跟你不熟,可看不出来,你还真能装。”笑。

那就好。韩嫣放心了。

“不过——你为什么不喜欢淮南王叔呢?他人还不错啊。”刘彻开始发问了。

确实,如果不知道淮南王以后的谋反事迹,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公正地说,刘安的形象还是不错的。长相么,挺符合汉代的审美观念,留着儒雅的下须,五官生得也很和善,对着刘陵、刘迁也是发自内心地疼爱,待人很有礼貌,称得上是礼贤下士了。很完美的形象,完美得都像假的了。

“…”现在说他会谋反,你未必会相信,“也没什么,不过是觉得淮南王这回朝贺带的行李太多了,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一瞧着他,我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又说不上是哪儿不对了。”

“是么?是你多想了,我允了他多住些时日的,行李多些也是正常么。”

“他那些行李里,多的可不止是衣食摆设,还带了不少人来呢,那个伍被,就不是个简单的人,藩王入京,带这么些人,有些过了。”韩嫣含蓄地提了一下,刘安的作为,不太像个守规矩的藩王。

刘彻倒是没往这上头想:“既是要在长安多住几天的,自然要带些人解闷的。你也别想太多了。”

刘彻待刘安,好得有些奇怪。

果然——“有这么个王叔来朝,我说话底气也足些,”刘彻压低了声,附在韩嫣耳上,“我想,太皇太后若大年纪,咱们还天天把朝廷大事奏到东宫去烦他,实在是太不孝了,她老人家历经三朝,该歇歇了——”

韩嫣僵了一下:原来如此。以为来个姓刘的就是给自己撑腰的了,淮南也是大国,刘安的两个兄弟,一个是衡山王,另一个是庐江王,辈份又高,如果得到他的支持,想架空窦太后,也是很可能的。怪不得,一向对藩王带着一丝敌意的刘彻,这回对刘安竟会如此优容。

很想说:你现在,还斗不过老太太,你那叔王正打你的坏主意呢。可是没有任何依据,只能忍了。的“太皇太后历经四朝才是。”

“怎么是四朝?孝文朝、先帝朝还有本朝,不是三朝么?”

“还有吕太后朝,当时的太皇太后是以良家子选为吕太后宫人的,然后,吕太后以宫人赐诸王,太皇太后才归了当时还是代王的孝文皇帝。”

刘彻瞪大了眼:“你是说——”

“我什么都没说,”韩嫣忙澄清,“吕太后末期,宫中攘乱,最后孝文皇帝得继大统,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太皇太后于朝事必有我们所不及的敏锐,多听听她老人家的意思,也是好的。”

刘彻阴着脸不说话了,吕后,是汉家心头上的一道疤,提起来就不自在。

“朝上大臣,当陛下与太皇太后意见相左之时,有多少会站在陛下这边?”韩嫣见刘彻脸色不对,忙改了称呼,顺便给刘彻泼点凉水。

刘彻敛了怒容,深思了起来。

“朝廷大臣,难道会背弃朕么?”刘彻还是不愿意相信,自己堂堂一国之君,在大家眼里份量还没个行将就木的老太太重。

“未算胜,先算败,才是不败之理。臣,不过是给陛下提个醒罢了,有些事情,总要有个人想到了,说出来。想到了不说,臣就是失职。说出来了,哪怕是杞人忧天,好歹总比天真的塌下来了要强。”韩嫣低头,又偷偷抬眼看了一下刘彻。

刘彻的脸色缓了过来:“我说呢,你就是小心得过了头了,想太多啦~~~”

这种心态很鸵鸟,就是不愿意去想失败,或者,他是太自信了,从小到大,就没遇到过真正的、能够让他成长的挫折。如今,挫折到跟前了,他还不觉,还在往南墙上撞。韩嫣不再说话了,这种时候,说什么,他都不一定能听得进去。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能提前知道一天以后的事情,你是先知,提前一个月你是神仙,提前一年,这也太久了,提前十年,你傻了吧?提前二十年,这人脑袋进水了,提前五十年,该关疯人院,提前一百年,足以上火刑架了。布鲁诺先生就是前车之鉴——他提前的时间是多少年来的?

现在,韩嫣提前知道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口无遮拦,他就是只猫,那命也不够赔的。

于是,不是猫的韩嫣,老老实实闭嘴了。

回到家,刘安派来送礼的人已经来过了。韩嫣事前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许放这样的人进来的,连根针也不许收的,韩禄、吉利两人得了吩咐,一左一右站在门口,把人给挡了回去。韩嫣回到家,听了两人的汇报,放下心来的同时也惊讶与刘安的行动力。

次日,刘彻要跟他叔王联络感情,又觉得韩嫣对刘安有些莫名的距离感,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大计比较重要,于是就放任韩嫣跑到上林窝着去了。

到了上林,与李家兄弟一碰头,果不其然,刘安也送了大礼去李家。李广借口宿卫未央,责任重大,一早就卷着铺盖去了宫里值班,李家兄弟也学他们爹打包行李到了上林,家里没主人,这礼也就没收。

李当户拍拍韩嫣:“你神了,他还真敢送。”

李家人如今对藩王是敬而远之了,被韩嫣提醒了一下忌讳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咱们家有功没成侯,可不都是这些人害的!于是,对藩王颇有些敬而远之和迁怒的成份在内——倒不敢恨皇帝,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行为不太妥当和藩王的引诱。

当日的情形也不能怪李广啊,你想,谁对着梁王这样的藩王,能非常明确地当面拒绝他的好意呢?所以,怪来怪去,还是梁王不好藩王不好。淮南王也被划入危险份子一类了。再说了,一般藩王都不敢落这个把柄的,哪怕是担心自己封国遥远朝里有人使坏而送点小礼,也不会在自己入朝的时候大放送的,藩王一般都是遣一些心腹或是子侄长驻长安来处理一下这类问题的。刘安这么做,确实有些不对劲,只是皇帝正在兴头上要优容叔王,大家也就跟着不觉得刘安过份罢了。

几个人窝在上林,就是练兵,练着练着心里就烦了。本来都是挺喜欢训练的人,不让他们练还会觉得闲得慌,如今这却是像躲难一样的躲了过来,再喜欢做的事情,一旦有了“被迫”这个前提条件,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休沐日,几个人打听到刘彻还要宴请刘安一行,顿时高兴了——躲了这么久,家都不敢回,今天算是暂解除警报了。

韩嫣回家不久,门上来报,说是淮南王的随从来访,人都堵上门了,显是查到今日韩嫣在家,如果从后门溜走就太小家子气了,韩嫣只得整了整衣冠,到前厅见客。来的是左吴,是刘安的心腹了。

见了面,寒暄了几句客套话,左吴就开始大吹法螺,先是把韩嫣给狠夸了一通——来长安有几日了,淮南方面对长安的情势有了更深的了解,听了韩嫣的事迹,也明白韩嫣不是可以随便打发的人,便派了左吴过来拉拢收买一下——接着就是更狠地吹一下淮南王如何礼贤下士、思贤若渴,云云。

韩嫣只听着,也不接他的话,左吴有些急了,干脆就直说了:“侯爷年少有为,淮南王最爱结交有为之士,特命吴奉上些许薄礼,不成敬意。”不由得他不急,他人是被放进府了,那箱子还拦在门外呢,叫人围观了,可不是没面子?有心自己看着箱子呆在门外吧,更不成话。只好直接跟韩嫣挑明了——我老板很欣赏你,我就是被派来送礼的,你快收了吧,完了我也好交差。

“无功不受禄。嫣是汉臣,食汉禄忠汉事。王是藩王,镇守一方。当各守本份,岂能私下交通?还请左先生原物带回为好。”打死你我都不能收一文钱。

左吴脸都绿了,眼见着韩嫣直接端起了茶盏,吉利一声高喊:“送——客——”左吴心说,我讲了这么多话,口干舌燥的,还没喝口水润润呢,你就赶我了。一抬眼,韩嫣已经起身作出恭请的手势了,只能忿然离开了。

不管是不是得罪了刘安和左吴,韩嫣都不甚在意,“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刘安,连玺印都造好了,愣是不敢动手,想靠着“积阴德”让大家拥戴他,本质上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回到上林,与李家兄弟一对眼:“不会吧?你们家也被堵门口儿了?”

三兄弟点头。

“阿嫣,藩王进京,给朝里大臣、陛下亲近的人送点礼物,不是常有的么?为的是让大家不要在陛下面前说他们的坏话。”李当户直接问了。

“是常有啊,可你看淮南王这礼是按便来的么?太厚了吧?礼下有于人,必有所求,他已经是王了,还有何求?再说,自吕氏乱后,朝廷优容藩王,七国之乱,反王不少,可楚王一脉如今仍是楚王。就说淮南吧,厉王死后,文皇帝把厉王三子都封了王,如今的淮南王就是先淮南厉王的儿子。他有什么要咱们做的?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还是小心一点吧。”

三兄弟再点头。

“嗳~这话,哪儿说哪儿了啊,千万不敢传出去,不然…”

“放心吧。”齐声应了。传给了别人,咱们还拿什么混呐?

第74章议罪

也不知刘安跟刘彻许了什么样的保证,总之,近几日少有的几次见面,刘彻走路都是飘的。“淮南王叔,还是向着朕的。”刘彻如是说。

他这么说完没多久,十月底的一次大朝会上,王臧、赵绾两个便跳了出来,请刘彻以后“毋奏事东宫”。也就是说,朝中大事别跟住东面长乐宫里那个老太太商量了。接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跟着附议,底下也有一帮子人跟着附和,刘彻很高兴。挑挑眉毛看着坐在底下的韩嫣:怎么样?你就是太小心了,这么多人支持呢。

韩嫣抽抽眼角,正瞟到刘安老僧入定,像被点了穴一样的坐着不动。还有一半以上的大臣是持观望态度的,这些虽然不是丞相、太尉这样的显官,却是朝廷的中坚力量,联合起来是绝对能对抗得了丞相的,搞得丞相下台都是正常的事情。再说了,王、赵两人那是用的什么借口?先是说了不要累着太皇太后,最后,还是憋不住讲了一句“妇人无得干政。”这不是打窦太后的脸么?明摆着是要老太太少管闲事。

姜,终究还是老的辣!

第二天,居然又是一次大朝会,地点,是那个刘彻不想让她再管事儿的老太太住的东宫。

一开始,老太太便大发雷霆,刘彻显然是被这道雷给劈懵了。积威之下,整个朝堂,无人能跟她对视。简简单单一句“离间天家骨肉”就够一个人死十个死的了。汉家以孝治天下,如今,你要把老祖母给扔到一边儿去,天理不容啊。这时,同是“天家骨肉”的刘安要是能说句话也就好了,偏他好像也被老太太给吓傻了似的不说话。别的人,就更不敢说了。

窦太后化身电母,道道闪电银光霍霍,狠骂了一通:“国家选士,为的是让你们帮衬着皇帝,你们倒好,正事儿不做,先欺负起我这孤老婆子来了!…¥@%¥#…”停下来下来喘口气,“如此胡言乱语,蛊惑天子,是要做新垣平么?”

新垣平,文帝里的著名神棍,被戳穿后死得凄惨。窦太后拿他作比,显是恨透了王、赵二人。

刘彻拼命给刘安使眼色,刘安终于动了:“太皇太后且息雷霆之怒,不要气坏了身子,有事儿您慢慢儿说。”

“王叔说的是,皇祖母且休息一下。”刘彻忙接话,想让老太太消停一会儿。

“你们是想着我死了吧?”窦太后并不领情,伸手挨个儿指了一圈儿,不扮电母,开始演被欺负的孤寡老人了,“这些人,他王叔,你是不知道,整天在皇帝耳朵边儿念叨,就是瞧我老婆子不顺眼,巴不得我早死。撺掇着皇帝听了他们的,好有个拥戴之功,自己把持朝政。”这话很露骨,很难听,但也不能保证这些人就不是这么想的,八成,还真让她说中了。底下更不敢言语了。

刘安还是打打太平拳:“怎么会呢?您别想得太深了。”

窦太后继续:“你才来几天,不知道。这帮子儒生整天念叨着妇人不得干政。我干过政么?他们这一说,倒像是我一向不守规矩似的!这样的臣子,居然指桑骂槐骂到我头上了,他们还是忠臣?还做对了?”

“唉…您别介…”刘安两手前伸,摆了摆,似乎要劝窦太后消消火。那架式倒是挺像留客的时候三个指头往外推、两个指头往里拉,嘴里还说:“您别走啊,留下来吃饭呐。”

“你是不知道啊,大汉自立朝以来,就是行的黄老,他们这些儒生却要废黄老之言要儒家一门独大!擅改国策!排挤老臣,让大家都走了好给他们腾地儿,使劲儿地糟蹋祖宗留下的基业!真是该杀!”火气越来越大了。

“有这种事?”刘安很惊讶,望向刘彻,“陛下?”

刘彻也是措手不及,他劝说刘安的时候,因为时间紧急,没功夫细学说长短,直接开了条件,是用的“后宫不得干政”的理由以及对刘姓诸王许下好处作诱饵的,关于学说的问题,也只是泛泛提了一句博采各家所长。现在一想,刘安算是老一辈里学黄老的人,据说还带了本书准备在太皇太后生日上进献,刘彻心里暗叫不妙。

“陛下这就有些欠思虑了,祖宗成法,不可擅变啊。”刘安中规中矩的老成谋国之言。哪怕刘彻现在改口说他崇黄老,刘安都未必会站他这一边儿。

刘彻无语。

“哼!都愣着做什么?还不把这两个胡言乱语的东西给拖下去?”窦太后发话了。眼瞅着就有卫士上来押人了,刘彻发急了,四下一看,想找个人出头。田蚡早缩了,窦婴身为丞相,座位靠前,此时一见刘彻发急,当下挺身而出。

“臣启太皇太后,御史大夫、郎中令,皆为朝廷重臣,岂能随意处置?‘必也正其名’,当有个合适的名目才是,难道要说,是因为他们不要太皇太后干政惹恼了您,所以获罪?”

窦太后更气了,这位娘家侄子已经不是第一回拆她的台了。“你给我住口!身为丞相,不知道老成持国,居然也跟着皇帝胡闹!你知不知道改国策是多大的事情?!”

窦婴语塞,他本不是个善辩的人,有道理在口的时候,他能说两句,如果说不过别人,他就开始非暴力不合作,当年景帝改立太子的时候,他就是赌气辞官不干了。今天看着窦太后不听劝,他又开始非暴力不合作了起来,也阴着脸,一声不吭生闷气。

窦太后一看,更火了,当下又扮回电母眼冒电花挨个人去瞪,庄助本是极有口才的人,被窦太后扣上个“离间”的帽子,却也分辩不得,事实摆在眼前,儒生就是要皇帝别听太皇太后的,要皇帝废了黄老独尊儒家,虽被韩嫣折过一回这独尊的话是不敢讲了,可想自己上位的思想还是存在的,心理上就先有些弱了。加上庄助其实并不是像王臧、赵绾这样的耿直儒生,也不像窦婴这样虽然软点却也能坚持的人,新进的人员的资历又浅,当下,也是不说话了。

看了一圈儿,窦太后一声冷哼:“假站着干嘛?还不拉下去了?”这说的是王臧和赵绾了。谁都知道这两个人一被拉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了。

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这老太太不好惹,刘彻在她面前是一点儿招架的余地都没有,其实大家要是都不听她的,一个老太太她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可窦太后她不是一个人,她还代表着一整个的原有的利益集团,大家明面儿上是说儒家与黄老之争,但是这种学说上的争议在早先韩嫣挑了个话题换了个思路后,已经不是争议的重了——背后更大的原因还在于相互之间的权利、利益分配。

刘彻要用新人,自然要拿下旧的才能腾出地方安置新的,大家都在慌着呢,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想被皇帝给抹了去。卫绾的例子却是有些让人寒心的,哪怕他再不称职,好歹做过太傅,一向不去主动开罪人,就是看着做过太傅的面子,也不能给他一个不称职的考评再追究责任然后把他给免了职啊?

当下,新人这边儿被压下了势头,不敢讲话了,旧人这边儿心里不太痛快,也不愿意为刘彻说话。眼瞅着事情要糟,刘彻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唉,还不如热锅上的蚂蚁呢。起码人蚂蚁还能团团转,他高坐在大殿上还要保持风仪,转都不能转,只能心里干着急。

韩嫣心里一思量,站了起来:“太皇太后且慢。”

大家挺惊讶,韩嫣在大朝会上,他就是一个摆设,虽然是高级摆设挺赏心悦目的,从来不见他在大朝会上奏事,哪怕是在挑了儒生生气在大朝会上向他开火,他也是装聋作哑的来着,今天这人是吃错药了?刘彻却是心下一喜,继而有些担心。

窦太后也有些意外,她原以为韩嫣是反儒家的,而且,王、赵二人没少刁难韩嫣,今天韩嫣出来说话,还是拦着她处置这两个人,窦太后觉得奇怪:“是阿嫣呐,你又有什么话要说?”这是纯粹的疑问句,窦太后很想知道原因。

一句“阿嫣”,底下人心思各异,实在没想到韩嫣已经到了能够让太皇太后在大朝会上叫他小名的地步了。

“回太皇太后,臣以为当朝折大臣,不妥。”韩嫣却管不了别人的想法,直接保了这两人。

“哼!”窦太后的脸霎时阴了,“有何不妥?这两个家伙居然离间我与皇帝!你也以为他们说得对么?”你不是反他们的么?

离间你们,当然是错的,可我不能承认,一承认了,这俩人就全玩完了。

“回太皇太后,御史大夫,是言官,觉得事有不妥,就必须直言,这是他的职责,郎中令,掌宫掖,帝王家事亦国事,事关二位,附议御史也是份内之事。这两位大人只是做了他们份内的事情,不应受罚,至于他们说的内容对不对,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至少,两位不能因直言而获罪…”我绕!

“话也不能乱说!!!”窦太后一听这话,很是生气,她就听到最后一条了。

窦太后生气,却有人高兴了,刘彻算是松了一口气,至少韩嫣的理由算是正当,颇能抵了那条离间的罪名——人家只是说错了话,可那是在覆行职责,并不是有坏心。这样,王、赵二人至少不用死了。

一见窦太后口气有所放松,而刘彻面露喜色,再联想一下韩嫣日常的行为——这几乎就是皇帝的代言人,加之权利之争的诱惑,儒生也不管之前韩嫣批儒家的过结了,跳出来接着韩嫣的话头往下讲。

开头的自然是庄助:“臣禀太皇太后,昔者周厉王时…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人暴动…陛下做得很对,望太皇太后勿阻言路…”庄助口才很好,学问也不错,引的例子很有震憾力,把国人暴动讲得活灵活现,只可惜讲太详细了,弄得窦太后就是那不许人家说他坏话的笨蛋周厉王,说得窦太后现在这么做就是要逼人造反似的,窦太后不高兴,刘彻也不自在。再说,这地方选得也不对,你要是单独跟他们说,他们说不定就接纳了,可在大朝会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就…

当下,学黄老的不用窦太后生气就先反驳了:“庄助!你把太皇太后比周厉王,是何居心?不听你们的,大汉就要亡了么?!”听听这强硬的语气,谁说学黄老的“清静无为”?

庄助对着主座长揖至地,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臣何敢做此比?不过是身为大夫,有言事各询之责罢了,想不到便罢,想到了,不说,那是臣失责。”

“不说老身的坏话,你就是失职了?”窦太后阴声怪气。对韩嫣,不管怎么说是熟人,无论如何总有几分香火情,又一向乖巧,先头讲话又没讲得太死,只是说王、赵罪不至此,因此窦太后还不算太生气。庄助语气太过强硬,内容又惊悚,窦太后恼了。

窦太后自幼没读过什么书,被收入宫中之后,也就是读读黄老,但同时,她又是从吕后末期到文帝朝转变的腥风血雨中走过来的,并且在汉宫中经历了几十年,这就造就了她在某些事情上笨得可以,但在更多的事情上精明得令人害怕。你跟她说话,得注意方式方法,吊书袋,她不一定听得懂,听得糊涂了,她就按自己的理解来判你个没道理。同时,她就牢牢把握一点:不能放权,至少,不能没有话语权。庄助讲了这么一大堆,她就听到一个意思:庄助这是要她闭嘴。

能不火么?

窦太后话一出来,黄老的开始群攻庄助,儒生又为庄助辩解,一堆人吵作一团,活似到了生鸭养殖场。闹到最后,已经听不清大家在说什么了,就听到一群人在扯着嗓子吵。文明国家的议会还会发生个议员抡拳干架或者跳上桌子乱蹦的喜剧,何况是这野蛮的封建国度?没有赤膊相击已经不错了。一时间朝上热闹非常。

窦太后双止失明,只能靠耳朵来接收讯息,此时听得一片嘈杂,头都大了,心里火得一拱一拱的,一拍桌子:“都闭嘴。”

  如果觉得伴君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我想吃肉小说全集伴君我把外挂修好了于归宝玉奋斗记女户穿越生存记录贴醉卧美人膝奸臣之女/大家认为爹太抢戏非主流清穿诗酒趁年华,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